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什么这碗鸡汤叫于丹

时间:2022/4/18 作者: 一蓑小 热度: 86535
  在我们的印象中,于丹是一个智慧达观的知识女性,她总是妙语连珠,总是通过一个个浅显的小故事,讲述出很多质朴有用的人生哲理,她的文字被称为心灵鸡汤,让很多人好奇的是,她有着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她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她如何拥有今天的成就?为何是她而不是别人?

  带着这些疑问,在金秋的北京我们约访了于丹,这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了这位出口成章的文化学者,也了解到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来自她的家庭。

  家学深厚:童年时,姥姥和父亲教她识字读诗

  对于一个女孩来讲,她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不是她的男朋友,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父亲。女孩从父亲身上,学习对家人、对爱、对人性、对信念、对社会的种种判断。

  于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独生子女是很少的,而她恰恰就是。她出生没多久,就赶上一场政治运动,父母双双被下放到农村,她只得跟着姥姥生活。姥姥是旗人,大家闺秀,曾就读于张之洞办的女子师范学校,学养很深。于丹3岁前,姥姥就用卡片教她识字、背诗词,她3岁时就能识字看书了。在于丹的印象中,父亲每次回家时总是戴着一副黑边眼镜,很儒雅、沉默,手里似乎永远捧着书。

  这里顺便交代一句:于丹的父亲于廉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与范敬宜先生是同学,文笔极好,被同行誉为“国学大家”。

  于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喜欢和几个挚友在家里简陋的阳台上围着小茶几,坐在藤椅上喝茶,有时会展开一把白扇,几个人吟着诗,有人提笔写扇面,有人研墨,有人制印,有人绘画,一番创作,就将一把非同寻常的扇子做成了。小于丹那时候就知道,印章上的文字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即印面上的文字是凸起的;白文即指印面上的文字是凹入的。知道有一个西泠印社,因为大人们一边制印,一边总要拿着西泠印谱给她讲解。当墨磨得很浓的时候,父亲会把她叫过来说:“看!这叫焦墨。”然后,用笔蘸一下在纸上“啪”地一带,竹节就画出来了。

  除了读书外,父亲尤其喜爱诗歌。在于丹的记忆中,诗歌仿佛就是家里的一种生活方式。父亲常念诗,也常教她念诗,他和朋友一起念诗,也给妈妈写诗。

  浪漫表达:千里之外,父亲给母亲捎回一枝鲜桂花

  记得那年,于丹的父亲被调到安徽省委工作,他经常让人往回给于丹母女捎东西。

  有一次,于丹父亲的一个同事坐火车给她们母女俩带回来一个大箱子。那个叔叔一进家门就对于丹母亲说:“这是于主任让捎回来的。”这个叔叔说完,没待多大一会儿就走了。

  小于丹围着箱子看了又看,她先是摸摸,然后又轻轻地移动了一下,她发现这个箱子很轻,一把就抱了起来。

  小于丹抱着箱子转身对妈妈说:“妈妈,爸爸不会给我们带回来一个空箱子吧?”

  妈妈很自信地说:“不会。”

  妈妈走过来,两个人就围坐在大箱子边猜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结果母女俩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是什么,后来母亲对小于丹说:“咱们打开看看吧。”

  拆开包装,母女俩发现里面是一枝茎上缠着保鲜棉的鲜桂花。哇,于丹知道这枝鲜桂花一定是父亲送给母亲的,因为母亲的名字里有一个“桂”字。后来,于丹才知道,这枝鲜桂花是父亲爬到省委院里的桂花树上,特意给妈妈折的,而且还用保鲜棉小心地包裹着,托人从几千里外带回来,你说这浪漫不浪漫?

  让于丹念念不忘的还有和鲜桂花在一起的一张特别浪漫的小卡片,小卡片上有一首诗,是父亲写的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于丹至今想起这件事,都觉得杜甫的这首诗就像是特意写给父母的。而且父亲从千里之外给母亲送来一枝鲜桂花,这也算很浪漫的事儿了吧?

  父亲生日:那盒“失而复得”的蛋糕写着女儿的爱

  于丹上大学的那年,正赶上父亲过60岁生日。在于丹眼里,60岁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于是她早早地在心里计划着给父亲过好这个生日,并且悄悄地攒下了奖学金,准备在父亲生日时,给他买一个大蛋糕。

  父亲的生日是在冬天,那天寒风刺骨。于丹跑了半条街,才选好给父亲买的蛋糕。她一只手拎着蛋糕,一只手扶着自行车车把,歪歪扭扭地一路骑回家,拎到楼上叮嘱父亲说:“晚上等我回来一起吃蛋糕啊!”

  与这个蛋糕一起送给父亲的还有一张于丹亲手做的小卡片,上面贴了两片枫叶,一片大的,代表父亲,一片小的,代表自己。两片枫叶根茎相依,似乎是在表达她对父亲的依依深情。同时,她还给父亲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敬意与祝福。

  但是让于丹没想到的是,她刚离开家门没多久,父亲便将她亲自买来的大蛋糕送了人。

  那天,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来串门,从不爱吃蛋糕的父亲一见男孩儿便高兴地说:“你小丹姐姐给大伯买了一个蛋糕,我不爱吃,你拿走吧。”

  男孩儿特高兴,说谢谢大伯伯,然后就抱着大蛋糕走了。结果男孩儿走了后,父亲突然醒悟后,这是女儿给自己买的生日礼物啊,自己怎么能轻易送人呢?

  于是万分后悔的父亲找母亲探讨细节:蛋糕上的花是什么样的?有多大?上面写了什么字?外面是什么样的包装?问清楚了,老爷子“呼哧呼哧”地跑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蛋糕店铺,终于赶在于丹回家之前买回了一个自己并不爱吃的蛋糕,但是在他看来,那是女儿对他的一份爱。

  这个故事,直到父亲去世很多年,母亲有一天才突然对于丹说起。

  幸福就是:一个你叫妈的人和一个叫你妈的人都在你身边

  2001年,父亲去世时76岁。悲痛中的于丹曾引《论语》中的话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她的解释是:父亲在时,你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那就想是不是和父亲有默契;父亲去世后,就要看你的行动了。多年不改变你父亲的志向,这就叫“孝”。她认为,生前一茶一饭她不能陪父亲太多,父亲去世后,她要把他内心想做的事情做出来。

  《论语》《庄子》和昆曲是父亲的最爱,在《论语》和《庄子》理论的研究上,父亲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对照比较研究,于丹希望把这些哲学见解和当代生活价值、生活方式加以比较。于是,她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阐述自己的观点。她试图用一种通俗的、为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家讲解她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心得,意在让国人重视国学,激活大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经典的研究兴趣。

  走到今天,于丹说,她终于明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早期对她一路引领的意义,就像醇酿,随着岁月发酵,岁月越久,醇酿的味道才越醇厚。

  而今,每当她下班回家时,母亲就会领着女儿苗苗一老一小跑出来迎接她。这个时候,于丹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你叫妈的人和一个叫你妈的人都在你身边,就是最“幸福”的事。

  把于丹接回家,还没脱大衣和鞋,三个人就开始互相表达爱。孩子亲她一下,她再亲妈妈一下。然后妈妈再亲亲她和苗苗,母女三代人,大大小小抱在一起,整个房间里传出的都是欢声笑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