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華,芸其黃矣。「1」
心之憂矣,維其傷矣。「2」
「二章」
苕之華,其葉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三章」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3」
人可以食,鮮可以飽。「4」
《苕之华》是一首伤时感世之诗,篇幅不长,读来却令人落泪,仿佛此诗作者就在我们眼前,一副心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作者所伤感者,乃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作者生在当世,逃无可逃,亦无救世之能。
此诗意主旨为众说《诗》者所公认,毛公、郑玄又对诗作的社会背景做了深究。《毛诗序》:“《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郑笺》:“师旅并起者,诸侯或出师,或出旅,以助王距戎与夷也。大夫将师出,见戎夷之侵周而闵之。今当其难,自伤近危亡。”毛郑此论,亦为诸儒所认可。朱子《诗集传》曰:“陈氏曰:‘此诗词简,其情哀。周室将亡,不可救矣。诗人伤之而已。’”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也说:“(《苕之华》)伤饥馑也。周室衰微,既乱且饥,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也。……《序》但谓‘大夫闵时’,则不知其所闵者何事?《大序》乃云,‘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而其意始畅。”方氏所讲的《序》《大序》均为《毛诗序》。
《苕之华》全诗三章,采用的手法均为比而赋,一二两章为叠咏。
第一章,比而赋。诗篇原文:
苕之華,芸其黃矣。
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作者一上来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秋煞”的场景:肃肃秋风下,百卉凋零,苕花虽还挂在枝头,但却已蓑黄将落。
在传统的诗文中,春天代表的是希望和生机,而秋天代表的则是衰败和萧杀。《苕之华》作者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将我们带至三千年前,看看当时的社会现状。
苕(tiáo),是一种植物,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华,同“花”。芸黄,据《王力古漢語字典》,是个双声连绵字,形容花草枯黄的样子。所以,这里的“芸其黄矣”,可以理解为苕的花黄了,其植株也枯黄了。孔颖达《毛诗正义》:“陵苕之英华,本紫赤而繁多,至今亦芸然,其色黄而衰矣。”
诗人在此写苕花枯黄,是在比而兴,《毛诗正义》:“以兴周室之诸夏,本兵强国盛,今其师病而微矣。陵华衰则将落,落则苕幹特立矣。”这非常符合传统诗文中“秋煞”意境。
面对此等衰微的境况,诗人当然是百感交集,但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惟有心忧而情伤而已。
第二章,比而赋。诗篇原文:
苕之華,其葉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叠咏,上一章写苕花,这一章写苕叶。这里之所以说叶青,按《郑笺》的说法是:“京师以诸夏为障蔽。今陵苕之华衰而叶见青青然,喻诸侯微弱,而王之臣当出见也。”花与叶是相辅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花黄衰落,叶安得不微?因此,朱子《诗集传》说:“青青,盛貌。然亦何能久哉。”作者深叹:我生不逢时,生在此等乱世,还不如不生!
第三章,比而赋。诗篇原文: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这一章是作者对周室将亡、百姓民不聊生的哀叹。周王室现在就像是长期营养不良的母羊,空有一个大头,而身体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牂(zāng)羊,就是母羊。它有一个“坟首”。过去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坟的形状:有一个高耸的大坟头,后面是迅速变得又矮又小的坟尾。用这个来形容饿瘦的羊,真是很形象。诗中作者用这个比喻衰微得不行了的周王朝。在作者看来,周王室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三星在罶”。三星,泛指星光。罶(liǔ),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安徽巢湖称之为“竹笼子”。它是漏的,连水都不能装,那星光在其中也是保不住的。
王朝都不行了,老百姓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虽然还有东西吃,但没有能吃饱的,估计所食之物恐怕连粗茶淡饭都谈不上。
「一章」
凌霄花開紫顏色,秋風起時枯又黃。
此情此景觸我目,心中憂來心中傷。
「二章」
凌霄花落空留葉,葉兒青青豈可長?
生不逢時在亂世,不如不生免心傷。
「三章」
母羊頭大身體瘦,竹籠怎能留住光?
百姓無米胡亂吃,不能吃飽餓得慌。
注釋:
「1」 苕(tiáo):一種植物,又叫凌霄或紫葳。華:同“花”。芸黃:雙雙連綿字,形容植物枯黃的樣子。切記:此處的“芸”並非“蕓”的簡體字,故萬不可作“蕓”。
「2」 維其:何其。
「3」 牂(zāng)羊:母羊。三星:泛指星光。罶(liǔ):用來捕魚的竹器,安徽巢湖稱之爲“竹籠子”。
「4」 鮮(xiǎn):少,幾乎沒有。
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上海三湘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