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丹心报国以诗鸣——浅析许峰诗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时间:2021/10/12 作者: 许峰 热度: 107549
  我读了许峰的诗,有一种亲切感,更对他在诗中表现出来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感到欣赏。

  他的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针对社会弊象,给予无情地鞭笞与批判。而这些弊象,并不是某个人的陋习或某件事的不端。他所提出的问题,总是带有普遍性,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强盛关系重大。他对社会细微问题的体察,就像管涌,因事微而不被人们发觉或重视,但是一旦成险,人坝俱损,万悔莫及。许峰却能从社会的细微中发现大义,提出本质性的问题。

  纵观许峰的诗章,涉及民族精神、自然生态、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不少,开辟了诗人所涉足的诗歌独特领域,并成为其诗歌的特点。诗人所提出的社会弊象,是人们觉而未言,觉而未悟,觉而未呼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本应是社会学家思考的,诗人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所以,他戛戛独造的这类诗歌,总能给读者有一针见血之疼痛,醍醐灌顶之觉醒。

  发现、提出和批判社会问题,需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诗人如何做到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剖析问题,并能以诗歌的形式艺术呈现呢?许峰的为人为文经历与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高度的政治觉悟:洞察社会的敏感神经

  历史上,除了编撰官方志史方面的文官是靠文字吃饭外,几乎没有职业作家这个行当。现在我们所知道历史上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几乎都是职场上的有业者。或为官,或授业,或坐贾,或务农。当然,当官授业者占绝大多数。唐宋的八大家是之,现代的戊戌六君子亦是。他们的一些文字,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包括奏章,都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文字表达。或抒发,或陈述,或泄愤,或呈奏。现在的一些所谓的文人,无论写诗还是作文,仅仅是在文字上把玩,为文字而文字。看过许峰的诗歌,发觉他并不是现在人们常见的那种形式上的文人,只在“小我”“桃花”“静好”自我欣赏与陶醉。他对文字,具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文字,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色彩。我想,他对社会观察的敏感性,恐怕与他的成长与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看过几篇介绍许峰身世经历的文章,他高中毕业后,曾在农村基层当过大队(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被村子里的人看好是最有出息的青年。为什么?因为他高度的政治觉悟使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能及时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很快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参军后,也正是因为他的政治敏感性,被安排从事新闻工作,后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专攻新闻专业。这样,他的政治素养得以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的升华。这些历练,严格而高标准地塑造了许峰的政治品格。在农村和部队的生活工作经验使他深深懂得,过硬的政治品格是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警觉性的前提条件。青年干部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锤炼政治品格,形成思想自觉,保持政治定力,有效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警觉性,坚持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经受磨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能力,成为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警觉性的坚强战士。正是于此,许峰总能在社会事件发生的萌芽状态就能发现其趋势和势头。因此,在部队期间,他抓写的新闻作品不仅见报率高,而且获奖率也高。他转业到地方后,同样因为他的高度的政治觉悟,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在地方行政工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火眼金睛,在大量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扒尘现形,快刀斩麻,开皮见骨,直揪问题核心,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难题。据说,他任市委督查办主任期间,还被誉为“处理疑难杂症高手”,这很不简单。退休后,他又找到为国家服务的另外一个领域,将自己的一腔抱负投入诗歌和散文创作,把这种政治觉悟和敏锐的观察力带到文学领域,开辟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文学景象。

  于诗于文,许峰看重的并不在名在利,而是文学根植于社会的一种责任。所以他的诗,一开始就有了不同一般的意蕴与气象。在一些文学平台,我看到许多读者在留言中把许峰称之为“爱国诗人”,我想这是许峰诗歌品质给人形成的印象。就有如悲愤之于杜甫,豪放之于苏轼,婉约之于柳永。在全国电视综艺频道大兴其追捧所谓颜值明星的时候,四年前,许峰凭借他的政治敏锐性透视出了这种文化导向对青年人精神“娘化”的畸形塑造,进而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矮化”的严重后果,他激愤而书,振臂高呼,连续发表了诸多诗篇,甚至连缀成组诗,广传网络,警醒国人。后来“娘炮”现象从诗歌界,引起新闻界、教育界、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最后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家还拿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这就说明诗人许峰的政治嗅觉的敏锐。他能及时察觉那些起于青萍之末的社会风向,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洞察其可能带来的社会严重后果。像他诗歌所涉足的“环境破坏”、“农村见闻”、“台湾政治人物”、“文娱八骏图”等方面的诗篇,都具有这种预见性与警示作用。而他这种敏锐性能力的背后是他为国为民的高度政治觉悟的支撑。

  丰富的人生经验:洞察社会的精准拿捏

  凡是有过艺术探索和尝试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与感喟:艺术是相通的!

  的确如此。就拿看似简单的摄影艺术来说,其基础是要热爱,仅有热爱能行吗?不行。我们不能躺在空调舒适的沙发上想象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美妙奇景。摄影对象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景物,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守候或捕捉,甚至要追风赶月、履险蹈难地去寻求。这样是不是就成了呢?当然也不行。如果仅凭吃苦耐劳就能成功,那么我国的八万万农民朋友就都该发财致富或成名成家了。他们可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一个群体。然而,没有!或者说很少。看来,仅靠吃苦是不行的,还得有精准的拿捏能力。在一瞬即逝的万象中,怎样才能把最精彩的镜头拿捏到手,就像法师捉妖一样施法可收?那就得有一双慧眼。而这双慧眼却是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积成与个人的灵气所致。诗歌创作更是如此。

  人生的经验从何而来?当然是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参与。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据邓三君先生的一篇文章介绍,许峰出生在新中国最困难时期的农村,缺食少穿,在家庭的子女中,他又是老大,自然有上惜父母,下怜弟妹的孝敬孝悌责任。他总是利用学习的空隙,想方设法为家庭多做些事情,以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缓和家庭的窘迫环境。参军后,他将每月仅六元的津贴,自己只用一元,把五元寄给父母,帮扶家庭。他的《酒的叹歌》《中国高铁咏叹》等诗文中的部分内容就是那段艰涩凄苦日子的真实写照。所谓鉴别能力,就要把稳政治方向之舵。许峰在党的长期教育下,深谙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的道理。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形势面前廓清迷雾、心明眼亮;才能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含糊、毫不动摇。许峰正是懂得了人间苦世间难,练就了他吃苦、忍耐、通达的性格,并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勇于和乐于历练,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工作经验,培养了他拿捏事物本质、采善砭恶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为有了丰富的经验,他显得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再加上他天生的灵性,就成就他“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料虎来”明察秋毫的敏锐能力。正是有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他的诗歌创作触角才那样敏感而准确。在诗歌创作的选材上,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抓住最敏感的社会问题下笔发声。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从来没有无病呻吟,空穴来风,而是社会现实在他心灵映照的真实情感反应。

  故而,他的诗歌一经亮相,便得到许许多多读者的共鸣,获得极大反响。这也许就是文学作用于社会的功能所在吧!如:“又是一年除夕到,唯盼儿孙早归乡”(摘自《岁末农村见闻》)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担忧;“更有蝇蛆附腐肉,堪忧巨龙少骨铮”表达了诗人对现今文化怪象给中华民族强盛带来隐患的忧虑;“自感虚名噪天下,无奈翻书不识丁”(摘自《文娱圈里"八骏"图》之1)表达了诗人对不学无术,混迹文娱圈艺人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培养的不齿;“昔日黛绿仙境地,如今岭秃浊水溪”(摘自《叹故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态环境破坏,贻害子孙后代,给乡村发展带来无穷后患的肿肿忧心。

  人类历史中凡是立大功、图大业、成大家者,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才能有怜悯天下,关顾百姓之心。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说:“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文学创作亦不例外。从许峰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问是体验来的,本领是磨砺来的。

  圆熟的诗艺技巧:洞察社会的艺术呈现

  文学艺术创作,既要热情,又要勤奋,还要技巧与灵气。就像“2+2+2+2+2=10,当我们得到这个圆满的数字时,不能抽调其中的任何数字,不能忽视它们在整个结果中的作用。许峰的诗歌能够呈现出完美的艺术品相,就在于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文学有其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的三个基本特征,而艺术呈现则是整个创作的终端。作品呈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传播广度及影响。作用于这个环节至关重要的就是艺术的技巧运用与表达。读许峰诗歌,感觉他很好地把住了“产品”出产最后一道“工序”。他的敏锐发现,到精准捕捉,到最后的艺术呈现,给我们带来了“意境”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精神食粮。

  在社会生活中,确有一些人拿着人民给的俸禄,对党的事业不忠,私下里干着蝇营狗苟为人不齿的事情,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不忠不敬不勤之人,如果不予批判,定会造成危害。动物中,狗是人类最早、最忠实的朋友。森林狩猎、雪原运输、缉私查毒、消防防爆、看家护院、盲人导路等等,到处都有狗的忙碌、勤恳、忠诚的身影。尽管如此,祂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犒赏,却始终无怨无悔,忠于职守。诗人抓住这个现象,以人畜对比,加以褒贬,读后让人有排除长期淤积在心中的块垒之快。“毕生奔波无禄位,事主护院终不悔。笑看世间人百态,不如忠犬一声吠!”(摘自《咏狗》)。此诗用比兴手法,巧妙地将人畜作对比,到达了完美的艺术效果。诗的前两句写狗的勤劳与忠诚,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由畜而人,由此及彼,发出了“不如忠犬一声吠”振聋发聩的鄙夷之声!在行政机关,有的人作风不扎实,耍滑头,搞内耗,工作效率不高,耽误事业,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远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标准与要求,在政治上、信念上、精神上、能力上、作风上和担当上达不到组织上的起码要求。诗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写下了“窃喜污淤滑溜行,不羡阳光泥隐身。自信阴穴能躲雨,难逃油锅煎与烹!”(摘自《叹泥鳅》)来警示这种滑头釉面,对党的事业不忠诚的人。此诗以泥鳅为喻,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正直、实在、见得了阳光。太过奸猾之徒,也许能得一时之逞,但最终难以逃脱被时代唾弃和惩罚的命运。诗中的“滑溜行”、“泥隐身”、“能躲雨”的形象描写,惟妙惟肖地隐喻了社会上从不光明磊落、喜欢暗地搞鬼玩阴招的小人形象。他的这首诗,向这类人敲响了不改邪归正就会走入穷途末路的警钟。随着我国工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老、少“两端”的留守情况,“老无人护,少无人管”成为农村生存的现实状况。诗人以他敏锐的嗅觉,深感这一状况的社会严重性,写下了《岁末农村见闻》一诗:“孤身只影立门旁,昏花老眼眺远方。又是一年除夕到,为盼儿孙早归乡!”诗人饱含深情地以白描手法,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农村年迈老人对亲人的惦念,对亲情的渴望。那倚门远望的情形,把血脉亲情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反映出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与寂寞。诗人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怎不震撼人心!在外游子,看到这幅图景,又怎不激起关心农村、农民、农业的事情?

  许峰诗歌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就是在于他不仅能敏锐地发现社会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同时亦能完美地艺术表达。我以为,文学的主要社会作用大致在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呈现,便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许峰的诗,我以为基本达到了这个境界,亦起到了这个作用。

  【作者简介】邱锋,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江西兴国高兴上密人。老一辈革命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第一书记陈云同志秘书,1987年任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老年报》创始人常务副总理。先后兼中国毛泽东研究院执行院长、《人民文艺》创作编委会主任、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和中国记者协会老年新闻工作者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养生嘉言》《老人学向导》和《老年康寿丛书》《中华老年光彩人生》文库的主编。北京五洲华夏文化研究院院长、伏羲文明国际展会副主席,国际长寿中心发起人。国际慈善基金会授予“爱心大使”、国际教育基金会授予“和平大使”称号,连续八年参加全国“两会”。2001年为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非洲两国,受到国际媒体的采访报道和书面表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