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夢園耕錄·詩經賞析之044·小雅·四月

时间:2021/2/6 作者: 滨湖散人 热度: 405717
  「一章」
  四月維夏,六月徂署。「1」
  先祖匪人,胡寧忍予?「2」

  「二章」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3」
  亂離瘼矣,爰其適歸?「4」

  「三章」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5」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6」

  「四章」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7」
  廢爲殘賊,莫知其尤!「8」

  「五章」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9」
  我日構禍,曷云能穀?「10」

  「六章」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11」
  盡瘁以仕,寧莫我有?「12」

  「七章」
  匪鶉匪鳶,翰飛戾天。「13」
  匪鱣匪鮪,潛逃于淵。「14」

  「八章」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小雅·四月》这首诗的主旨,各家的讲法有所不同。《毛传》认为是对当时王朝的统治者周幽王的讽刺:“《四月》,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毛诗正义》对此的解释是:“《四月》诗者,大夫所作以刺幽王也。以幽王之时,在位之臣皆贪暴而残虐,下国之诸侯又构成其祸乱,结怨於天下,由此致怨恨、祸乱并兴起焉。是幽王恶化之所致,故刺之也。”《郑笺》对全诗的诠释,基本秉承毛说。

  朱子的《诗集传》认为这是一首遭乱自伤的诗:“此亦遭乱、自伤之诗。”但并没有将其与政治做过多的挂钩,而是将诗的重点放在“自伤”上。

  方玉润认为此诗主旨是“逐臣南迁”。《诗经原始》:“逐臣南迁也。……愚谓当时大夫,必有功臣后裔,遭害被逐,远谪江滨者,故于去国之日作诗以志哀云。”他认为《毛诗序》所说的“刺幽王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是“割裂诗体,杂凑成言,前后文义,竟不能通。”方氏对朱子的“遭乱自伤”说,以及“行役”、“构祸”、“思祭”等诸家之说,以为“皆未尝即全诗而一诵之也。”

  《古诗文网》秉持的是方玉润的观点。

  其实,无论是《毛传》《郑笺》,还是朱子之说、方氏之说,或其他诸家之说,所认定的该诗的基本意旨都是作者对自身的所遭所遇的哀叹和愤愤不平,其反映的核心本质都可追索到对时世的不满和控诉。而时世所存在的官僚乱政,又是由政治腐败所导致,再进一步,政治腐败的终极根源毫无疑问是在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诗者,当尽意想之能事,若凡写必定其所见所闻,则何有李白之“飞流直下三千尺”?又何有《离骚》之“济沅湘以南征”? 因此,鄙人偏向于《毛传》《郑笺》和《诗集传》的观点,对方氏所认为的“逐臣南迁”不能苟同。

  另外,《毛传》《郑笺》所秉持的是“大我”观,他家基本都是“小我”观。在大我观中,诗中所言“我”并非只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而是其忧国忧民忧天下之情的抒发。小我观中,则为诗人自己抒发郁闷之情而已。

  《四月》全诗八章,每章四句,都是四字句,各章采用的都是兴的表现手法。前三章以夏、秋、冬三季的不同景象比拟王政的恶与酷,及其给天下万民和诗意主角带来的悲惨命运。四、五、六三章以山、泉、江川等自然景物,衬托诗人内心的痛楚,如此的美景大好河山,为何却有如此的乱政,以致“我”不榖而害!第七章表达诗人身处当世,直面昏庸的朝政却无能为力的绝望之情。最后,第八章诗人直抒己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世乱和昏庸总会过去!

  第一章,兴。诗篇原文:
  四月維夏,六月徂署。
  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首二句“四月維夏,六月徂署”的四月、六月是夏历,即现时我们说的农历。农历四月(建巳)对应公历五月,处于暮春转夏的时候,立夏预示季节转入夏天了,但是天气还不是太热。等到了农历六月(建未,对应于公历七八月),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就到了。

  按照毛郑之说,首二句是对周幽王之恶政乱政渐变的比喻。《郑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兴人为恶,亦有渐,非一朝一夕。”《毛诗正义》:“言四月维始立夏矣,未甚暑。至六月乃极暑矣。既极然后往过其暑矣。以往表其极,言四月已渐暑,至六月乃暑极。以兴王初即位,虽为恶政矣,未甚酷。至于今,乃极酷也。”季节不会在一天里就从春天突变为夏天,幽王变恶也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诗中没说,需要我们自己去检阅历史。

  这一章的后两句是诗人的痛呼:“老天啊,我祖上究竟作了什么孽,而要我遭此大难!”这既是诗人对自己蒙难命运的痛呼,也是对天下人民遭遇周幽王恶政的痛呼。而诗人之所以做这样的痛呼,实乃“诉无处可诉”,只能仰面呼天了。《诗集传》:“我先祖岂非人乎,何忍使我遭此祸也?无所归咎之词也。”

  第二章,兴。诗篇原文: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与春夏的草木欣欣向荣景象不同,秋天草木枯黄,一片衰败,所以,传统上文人都把秋天视为“秋煞”,在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哀叹秋煞的诗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秋声赋》,即属于悲秋的典范作品之一。

  这一章的首二句描写的是秋煞的景象,以此来比喻君王昏政对天下带来的祸害。后二句是诗人感叹,在这样的天下政乱的时代,我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凄凄,指秋天所吹的令草木枯萎的风,用以比喻残害天下百姓的昏政。卉(huì)是草的总称,这里用于比喻天下百姓。腓是衰败的意思,比喻老百姓因君王昏政而受害。具是都的意思。乱,是(王朝)政乱的意思。离,忧患的意思。瘼(mò),病。“亂離瘼矣”意思是:由于王朝政乱,使得天下忧病,即老百姓遭殃。“爰其適歸”,我又能躲到哪里去呢?这既是诗人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也是诗人在为天下的老百姓的遭殃而叫苦,更是诗人在为国家的未来而担忧。

  第三章,兴。诗篇原文: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这一章是诗人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冬天的凛冽寒风呼呼直吹,天下的人都过得好好的,而独独我一个人受此寒苦,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

  这里其实是用冬天的凛冽寒风来比喻周王的为政酷虐惨毒。《郑笺》云:“烈烈,犹栗烈也。发发(bō),疾貌。言王为酷虐惨毒之政,如冬日之烈烈矣。其亟急行於天下,如飘风之疾也。”诗人为此感到痛心疾首,可是却又无可奈何,于是,转念想“天下之人莫不过着自己的日子,我又何必多想?”

  看似诗人不关心天下老百姓,其实,这正是他为国家命运堪忧而发出的痛苦呼唤,有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见(xiàn,古文中‘见’通用作‘现’),无道则隐。”

  第四章,兴。诗篇原文: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廢爲殘賊,莫知其尤!

  这一章以山景进行比兴,表达诗人对世道疲废的担忧。山上芳草萋萋,与梅栗之树相互映衬。然而,人们争相采摘梅栗之果实,却不顾脚下之草,将其任意践踏。结果,不但梅栗之树因胡乱攀折而毁损,芳草也尽遭其殃。可是,那些只顾采果的人却全不以为然,哪里会在意这些。

  按《毛诗正义》,梅栗比喻国中富人,嘉卉比喻依傍富人而生的贫弱之人(或曰普通人)。以兴国中有此贫弱之民矣,其居也,维在富人之傍。上多赋敛,富人财尽,则又并赋此贫民,使之不得生育。俱受困穷,由此在位之人,惯习为此残贼之行,以害於民,莫有自知其所行为过恶者,故令民皆病。

  卉,百草的总称。嘉是好的意思。梅、栗是两种果树。维,《郑笺》《毛诗正义》《诗集传》皆释义为“维”,即“维系、倚靠”之意;《古诗文网》释义为“有”。两种释义皆可说通,但令通章意境不同。按前者释义,为贫弱之民依傍着富人而生;按后者释义,为国有贫弱之民、又有富人。两种人都受到上位之人的残贼。

  废,《毛传》《郑笺》释义为“忕(shì)”,即“习惯于、习以为常”;《诗集传》释义为“变”,作使动词用,相当于“使其残废、使其毁坏”的意思;《古诗文网》释义为“大”,用作表示程度的副词。窃以为第一种释义,即解释为“习惯于”较好。残贼,残害、践踏之意。尤是罪过之意。

  第五章,兴。诗篇原文: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
  我日構禍,曷云能穀?

  这一章以泉水的清浊进行比兴。看那泉水也并非都是浑浊的,也是有清有浊,为什么我却天天遇到祸乱?这样的祸乱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这里看似是诗人对自己遭遇祸害的感慨,其实也是诗人对天下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是希望结束祸乱、恢复太平的呼唤。

  相,看视的意思。泉水,泛指水,而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由地下涌出的泉水。“載清載濁”,有时清、有时浊,或:有的清澈、有的浑浊。载,语助词,这里为“有……有……”之意。

  “我日構禍,曷云能穀”,我乃大我。《郑笺》:“言诸侯日作祸乱之行,何者可谓能善?”

  第六章,兴。诗篇原文: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盡瘁以仕,寧莫我有?

  这一章中,诗人放眼天下,滔滔不息的(长)江和汉水,构成了南国的纲纪,带领其它的小河流都遵规守矩,保得一方百姓的安宁。而我鞠躬尽瘁于王国的政事,却为何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此是小我之解。按《毛传》《郑笺》则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雝滞。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今(周)王尽病其封畿之内,以兵役之事,使群臣有土地曾无自保有者,皆惧於危亡也。吴、楚旧名贪残,今周之政乃反不如(南方蛮荆)。

  江:长江。汉:汉水,即汉江。纪,《毛传》《郑笺》释义为“纪理”,《诗集传》释义为“纲纪”。 瘁,病也,鞠躬尽瘁之意。

  第七章,兴。诗篇原文:
  匪鶉匪鳶,翰飛戾天。
  匪鱣匪鮪,潛逃于淵。

  鹑(chún)、鸢(yuān),两种鸟,鹑为雕、鸢为鹰。鳣(zhān)、鲔(wěi),两种鱼,鳣是鲟鳇鱼的古称,鲔古书上指鲟鳇鱼。

  《毛传》《郑笺》《毛诗正义》认为:鹑、鸢皆贪残之鸟,乃高飞至天。今在位非雕非鸢也,何故贪残骄暴,如鸟之高飞至天也?鳣也、鲔也,长大之鱼,乃潜逃於渊。今贤者非鳣非鲔也,何为隐遁避乱,如鱼之潜逃於渊也?是贪残居位,不可得而治,大德潜遁,不可得而用,所以大乱而不振也。

  《诗集传》《古诗文网》以为:我既不是鹑、也不是鸢,我哪里能像它们那样飞上天?我既不是鱣、也不是鲔,又哪里能深潜入渊?

  前者解释为“大我”,后者解释为“小我”。

  第八章,兴。诗篇原文: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最后一章,诗人道出了作此诗的原因:蕨薇尚且得以生长在高高的山上,杞桋生长在隰原,而我们人却反而不得其所,我为此感到悲哀,万般无奈,只能亟此高呼,以告苍天。

  蕨(jué):蕨菜。薇(wēi):也是一種野菜,統稱“巢菜”、“大巢菜”、“野豌豆”。 桋(yí):古书上说的一种树,叶细而歧锐,皮理错戾,多丛生于山中,木材可做车辋。

  《毛诗正义》对这一章的解释为:言山之有蕨薇之菜,隰之有杞桋之木,是菜生於山,木生於隰,所生皆得其所,以兴人生处於安乐以得其所。今我天下之民,遇此残乱惊扰失性,草木之不如也。由此君子作此八章之歌诗,以告诉於王及在位,言天下之民可哀悯之也。作者自言君子,以非君子不能作诗故也。

  「一章」
  炎炎夏日四月起,六月裡來最熱人。
  我的祖上作何孽,生我此世心何忍?

  「二章」
  秋日秋風秋敗煞,百卉萬草皆萎枯。
  王朝政亂天下憂,我又何處尋安窩?

  「三章」
  冬日天寒地又凍,凜冽寒風直呼呼。
  他人暖和皆安好,爲何單我受此禍?

  「四章」
  萋萋芳草山坡長,梅栗相伴好快活。
  誰知有人爲採果,隨意踐踏哪管我?

  「五章」
  看那汨汨河中水,也有清來也有濁。
  爲何天下盡是禍,哪裡才得安樂處?

  「六章」
  滔滔長江與漢水,南方之國生命源。
  鞠躬盡瘁遵值守,爲何不知臣所爲?

  「七章」
  不是鶉來不是鳶,叫我怎麼飛上天?
  不是鱣來不是鮪,讓我怎麼潛入淵?

  「八章」
  蕨薇之菜高山長,杞桋就在原隰栽。
  君子無奈此歌作,只爲天下知我哀!

  注釋:
  「1」 徂(cú):往。
  「2」 胡寧(nìng):爲什麼。忍:狠心。忍予:爲何狠心讓我生在此世而受苦。
  「3」 卉(huì)是草的總稱,比喻天下百姓。腓是衰敗的意思,比喻老百姓因君王昏政而受害。
  「4」 《毛傳》:離,憂。瘼(mò),病。適,之也。《鄭箋》云:爰(yuán),曰也。
  「5」 發發(bō):疾貌,形容勁風呼呼直吹。
  「6」 穀(gǔ):《鄭箋》曰“養”,《詩集傳》曰“善”。竊以為作“善”解較爲妥帖,意爲“平安、安康”。
  「7」 卉:百草的總稱。侯:維,即“維繫、倚靠”之意。
  「8」 廢:忕(shì),即“習慣於、習以爲常”。 殘賊:殘害、踐踏之意。尤:罪過。
  「9」 相:看。
  「10」 穀:善。
  「11」 紀:《詩集傳》“綱紀也。謂經帶包絡之也。”
  「12」 瘁:病,鞠躬盡瘁,引申爲盡職盡守。
  「13」 鶉(chún),雕也。雕鳶(yuān),《毛傳》《鄭箋》以爲貪殘之鳥也。
  「14」 鱣(zhān)鮪(wěi):皆大魚也,古書上都指鱘鰉魚,或其總稱。

  2021年2月6日星期六,上海三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