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一凡夫俗子,生活在俗世里,为了生活,不惜力不计时,只要过得滋润,就会乐陶陶。买菜做饭是我生活中很快乐的事儿。
我买菜不赶早市。尽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我不是早起的人。几十年习惯了,该什么时候起床生物钟早就定好了。有时上班不能迟到,要早起,到点就能爬起来;为买菜早起划不来,宁可不吃新鲜的蔬菜,也不能打破生物钟规律。菜场就在我上下班必经的路旁,只要我经过,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菜。好在我家人的肚子从来不跟我计较,买什么吃下去,肚子都舒服,没任何不良反应。我的父辈是农民,我自然就是农民的后代,血管里流淌着泥土般的血液,农民对吃什么从不讲究,土里生长出来的,别人能吃,我当然也能吃。五谷杂粮粗茶淡饭是我家的日常。
我的童年记忆是从瓜田开始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每家还缺粮少油。我家承包了一块蔬菜地,地里长的除了大片玉米,其余就是瓜果蔬菜。瓜果蔬菜成熟的时候,我们开始改善伙食。一开始我们狼吞虎咽,即使没有什么油水,也是美味,可是老是炒着吃煮着吃,时间一长就索然无味了。后来一见到南瓜,嘴里就生清水;一看到涩嘴菠菜,就要反胃。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那个年代留给我的记忆就是如此。国家的贫困导致了我童年时代的贫瘠。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瓜果蔬菜没有任何好感。直到日子富裕起来,能够吃到以前未曾吃过的好东西,我才从那段记忆里艰难地爬出来。
刚参加工作的学校离家很远,我平时吃食堂,周末放假有时不回家,就到别人家蹭饭,一两次还可以,次数多了,就不再好意思。几个单身汉一合计,就组建一个临时家庭,筹集资金自己开伙,轮流买菜做饭。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学着买菜做饭。学校离镇上的菜场很近,学校对我们管理也很宽松,有空闲时间,就可以上菜场买菜,于是我认识了很多蔬菜:沾着泥土的莲藕、散发着芳香的芫荽、像个不倒翁的茨菇、小灯笼似的辣椒、水灵灵的芹菜、穿紫袍的茄子、瘦长的丝瓜、矮胖的冬瓜……
如果要买鱼,那就非我莫属,因为他们叫不上鱼名,更不会知道哪种鱼好吃了。我很小的时候,一旦灌溉河里的水泄了,乡亲们就会拿着鱼叉、鱼罾、鱼罩、渔网等捕鱼工具,两拨人拦下一截河,相向而动,一群大人小孩扑腾水的动静很大,排山倒海般,咣地咣当,大鱼小鱼早被惊吓得两头乱串,有的一头栽进网中,捕到鱼者大声叫唤,浑身的喜气,仿佛彩票中了大奖。我站在岸上,艳羡地看着他们逮到鱼,好像闻到晚饭桌上鱼儿飘来的香味,我的涎水都要流出来了。我也成了一个获利者,看到了鱼活蹦乱跳地挣扎,鱼的名字我就记住了。
我不会买尾巴红的鲤鱼,这种鱼的肉比较柴,口感不好;我买身材匀称的鲫鱼,这种鱼肉嫩、细腻;如果红烧,就买滚圆的草鱼(也叫青鱼,我们俗称青混,有几斤到几十斤的),大快朵颐过瘾;如果吃无鳞的鱼,昂刺烧粉丝很不错……
那时做饭,我们完全没有经验,也没有有经验的人来指点,做啥就吃啥,什么味道都尝过,将就吃也不会死人。有一次,临时家庭成员给鲫鱼破肚时漏破了一条,一同放进锅里,煮好后端上桌才发现,鱼肚子完好无损!谁还敢吃?一锅煮好的鱼都倒了;还有一回,青菜烧肉,大家一吃,顿时全部吐出来,怎么有肥皂的味道?锅底还有一片没化完的肥皂!脸盆菜盆不分的后果。洗菜的时候怎么就没发现?肥皂是怎么跑到锅里的?至今也没弄清楚。如此的糗事,不知有多少。好在我们不在乎,哈哈一乐,了事,全当积累经验。这样日复一日,慢慢有了心得。何时菜下锅,何时放盐,放什么作料,心里渐渐有数。后来,单身汉们一个个不做单身狗被别人领回家,临时家庭也就散伙了,我却练就了一身厨房功夫。
那年暑假后学校分配了几名新教师,有男有女。有人趁机给我介绍对象,我就有事无事地请她到我的宿舍做客,烧炒几个菜,请她品尝。这样一来二去,竟然用味觉迷惑住她了,后来她就成了我的老婆。她认为,找个会做饭的老公也不错。直到今天,她的厨艺也没有超过我。儿子很多次在餐桌上说:“这菜是我爸做的。”因为儿子能从味道上区别开来,只要好吃,他就会这么说。
三口之家生活,饭菜很好对付。上学的儿子喜欢吃荤,就给他弄点荤菜,猪肉、鸡肉、牛肉什么的,加个素菜,炒韭菜、芹菜等,顶多再来一份汤。既经济又能填饱肚子。买这些食材花不了多少时间,我一人足够应付。我也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没放在心上,从没觉得劳累。这种活儿基本被我包揽了。我觉得,给自己的家人做饭,吃光了就是对我的最高评价,是一件非常幸福自豪的事情。男人如果没有这点功夫,怎么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就用具体行动表达。光口如悬河地抒情,给人的是不实之感。我的生活圈中,很多朋友都会做得一手好菜。
为此,经常和同事在办公室里讨论菜谱,询问他们:谁家今天中午吃什么?有没有值得推荐的菜谱?倘若有,我就要学一把。王老师烧羊肉最拿手,我就死皮白赖地“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最终学得七分像;央视里一档节目《回家吃饭》,一次介绍一道菜:土豆炖排骨。我按照介绍,真的学成了。先把排骨焯水,加上葱姜豆瓣酱爆炒,等肉香出来,加适量的的水,用小火满满煨,等到熟了倒入土豆,最后加入切片西红柿,大火收汁,最后撒上蒜叶提味,一道美味佳肴就大功告成了。这道菜成了我的招牌菜,这道菜上桌,所剩无几。
上了年纪,再也不用急吼吼赶时间。一边择菜,一边听听轻松的音乐。做菜的时间,慢腾腾晃悠悠,火不用太大,翻菜不用三下五去二。放松心情,即便菜味儿不如以前,也可将就着。上了年纪的人,还讲究吃喝吗?早把食欲放到一边,享受的是过程,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的氛围。
我买菜,专找年纪大的,尤其像我父辈的人那儿买。年纪大诚实可靠,不欺诈不玩假。他们的菜大多是自己菜地里长的。价格公道,斤数足够,买他们的菜,我心里踏实。我基本不讨价还价,逮到想买的就买,不和卖主斤斤计较。记得一次在菜场门口,一位老人站在三轮车旁,车里装满了青菜。老人满脸沟壑,岁月的沧桑都堆积在脸上,一看就知道是和泥土打交道的人,我的内心就有一种亲近感。他和我的父辈相仿。我家里有好几颗大白菜,妻子嫌不好吃,就喜欢青菜,看到青菜就想买。我问他:青菜多少钱一斤?他说:三元。我一惊:别人卖四元,你卖三元,不亏了?他嘿嘿一笑:自家长的,什么亏不亏的。秤好青菜,老人又抓了两颗青菜放到我的袋子里。这么厚道实诚的老人,我遇到的不止一两次。不是因为他多给了我两颗青菜我就高兴,而是他们不势利不暴利的单纯。当别的菜贩子都在有意识地提高菜价,他们还保持着一颗淳朴的心,和善地接待每一位买主,这才是我敬重他们的原因。
相比另外一次,我的感慨就深了。那次和同事一路回家,在路口,有个农用小卡车上装满了西瓜,同事就想买个尝尝,一问价格,比专卖店里的便宜,就买了一个,可是回家一试秤,发现少了一斤多,这才明白,所谓的便宜,是用缺斤少两来弥补的,看似赚了,实质是赔了。以后我们买什么再也不到这样人摊子上买了。仅仅这一个人,坏了这一类生意人的形象,得不偿失錒。
买菜的过程就是阅世的过程,能看懂人的心思,能看透世间百态。别人的举动对我们也能产生影响。这个世界,大家喜欢诚实善良的人,那我们何不友善对人,做到童叟无欺呢?
现在儿子在外地上班,家里只有我们两口子,买菜就更简单了,我几乎只买素菜,不买荤菜。我能把素菜做出荤菜的味道。面筋炒大椒,铺点生抽,面筋极像肉块,吃起来特有嚼劲;洋葱炒蛋,加点醋,也让食欲大增;莴苣丝炒千张,也能让肚子吃饱……
生活就是一道菜,只要你喜欢,怎么吃都极有味道;一旦觉得生活没了味道,再好的菜,恐怕也入不了胃。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