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陈鲁民先生的杂文《幸福的底线》(《杂文月刊》2005-12下)后,碰巧了陪领导看望一位已经4年卧床不起的老师,自然由人要画好幸福底线的问题,联想到人也要固守好信念底线的问题,觉得这更是人生的关键。
被看望的老师,是因车祸造成颈椎以下部位截瘫的,只有头部能稍微来回摆动。他生命的内容就是进食喝水(还须别人喂),依据在极小的空间看到的、听到的进行大脑思维,用语言与他人沟通,别的不可求取。体现在他身上的幸福可以忽略不计,幸福的底线低得不能再低。但他却顽强地活着。理由我看就一个,那就是把自己的家庭继续维系下去,因为他反反复复对我提起女儿工作安排的事和儿子成家的事。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信念。他所具有的信念不一定会产生显耀的社会价值,却是本性的、纯善的;谈不上多么崇高,却是非常坚定的。于是,要说他是在画幸福的底线,不如说他是在固守信念的底线更确切。
陈先生文中的契可夫(俄国作家)是因为手上扎了一根刺(假设)而庆幸不是扎在眼睛上,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是因为家中被盗而庆幸身体没被伤害,才感到是幸福的。他俩画的幸福底线,瘫痪的老师是不能奢望的。陈文中的史铁生把幸福的底线画得是很低的:由于下肢瘫痪不得不坐轮椅,刚开始总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病,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他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把幸福底线画得的确很低很低,但他还能坐在轮椅上“行走”,两只手也是健康的,而且写出一篇篇大作,成为名人。瘫痪的老师连轮椅也坐不成,两只手也永远的僵死了,而且只能身处偏僻村庄,许多人本来就不认识他,认识他的人也可能早把他忘记了(身为同一条战线的我为近日才知道他的状况而惭愧)。因此让他由把幸福底线画得低些而熬到今天是不尽情理的,他有了生存的基本信念才得以活下来而且再活下去。从史铁生“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中可以吸取不少对待人生的营养,也能从上面提到的老师“坚如钢铁”般的生存信念中领悟到可贵的精神和做人的启示。
人生要有信念,不然就会方向昏暗,态度消极,在事业上庸庸碌碌,在生活上麻木不仁,遇见逆境心恢意冷,碰到危难丧失勇气。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是共产党员们的信念;让科学技术引领人类发展,这是科学家们的信念……如此的信念是高尚的,大有推崇的必要。挣大钱,坐汽车,住别墅,这是经商大款们的信念;读研考博,出国深造,这是大学生们的信念;考上名牌大学,这是中学生们的信念……如此的信念无悖于法,无悖于理,只要取之有道,也在提倡之列。挣小钱养家糊口,这是小商小贩们的信念;考双百分,被老师夸、父母奖,这是小学生们的信念;早点儿回家坐在热炕头上,热汤热饭饱餐一顿,这是出门在外赶路者的信念……如此的信念,看来渺小,却是普通人的经常事,众多的人还真少不了。
信念是一种目标,是人生的支撑,是奋发的动力,是成功的催化剂。信念有高有低,有些信念可以促成一个伟人、一个名家、一个大款;有些信念可以促使一个人在平凡的领域、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点滴做起,成就一番事业,或者达到一个小小的目的;有些信念能帮助一个人战胜困境,渡过危难,甚至在世人难以想像的环境中生存、生活。
信念的高巅需要攀登,信念的底线也需要固守,因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具体境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