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情感小站 男生女生 毕业情结 爱情方舟 人物言论 教师文艺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圩与太平陶舍的一天

时间:2020/11/19 作者: 朱华玉 热度: 98018
  每个星期三,是大圩老师这学期开学以来最为忙碌,也最为享受的一天。同时,也是太平这所乡村学校的初中和小学的孩子们最为期盼,最为兴奋的一天。

  因为学校在今年暑期购置了一套陶艺制作设备,有制陶的拉坯机,有烧制陶艺作品的电窑等等,建起了一间陶艺馆,并于今年开学正式开设了一门新的美术课程——陶艺课,授课老师正是大圩。

  大圩本名叫沈帮彪,是太平这所乡村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因为世代居住的村子边上有一条长长的阻挡洪水的江堤叫西联圩;已经五十开外了,除了三年读师范,自己从小到大都没离开过,一直都在这大圩护佑下的乡村生活和工作,故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大圩。

  已是深秋的一个星期三来临,这天早上6点,大圩老师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洗漱吃饭,便早早地赶往学校。到了学校还不到7点,这时学生才陆续的来到学校。打开陶艺馆的门,抬头看到书法家朋友涂道亮先生为陶艺馆题写的“太平陶舍”的匾额,看着桌上摆着孩子们的一件件稚嫩的、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一种如释重负,作为师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洋溢在大圩老师喜悦的脸上,心里荡漾着满满的幸福。

  自打知道学校要建陶艺馆并由他担任陶艺老师之后,这个已经五十多岁的乡村教师就自己自费多次去景德镇拜师学艺。开学二个多月来,每天佝偻着身子和孩子们在一起制陶、绘陶、烧陶。从孩子们对陶艺一无所知,到对陶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孩子们表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动手潜能。使这个对绘画艺术有着无限热爱,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画家”如同孩子般一直沉浸在一种开心、幸福、感动和感激之中。他开心、幸福的是农家的孩子在追求艺术的学习中,又有了一个新的体验场所;感动、感激的是学校及领导的远见,让乡村孩子在艺术教育的起步上不输城区的孩子,他深深地感到身上的责任、使命和挑战。

  大圩老师并不是专业的美术出身,他是曾经名噪一时的铜陵师范学校的一名中专师范生。他不善言辞,为人憨厚,外人来看几近木纳。他很执着,近乎执拗,认准的事便一条道走到黑,就是凭着这样的一股劲,几十年来对绘画如痴如醉的热爱和如琢如磨的追求,使他在铜陵的绘画界早已声名鹊起。自2017年起,已连续四年被《安徽文学》杂志社签约为插图画家。他的画风独特,在绘画界有个雅号,被戏称为“铜陵的梵高”。为了使他的才华能够更好地影响孩子们,培养更多地懂艺术爱艺术的苗子,学校专门为他设置了一间画室,并请市书法名家阮良之先生专门题写了“大圩艺术馆”。他将自己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及自己创造发明的“铜本水墨画”一一无私地拿出来挂在艺术馆,供孩子们观摩学习,他希望用艺术浸润、影响农家孩子们的心灵,让艺术的种子在农家孩子们朴素的心底生根、发芽……

  今天是要将二个多月来,孩子们自己动手努力完成的“得意”之作——陶艺作品,亲自上釉,并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烧制成成品。

  大圩老师拿出各种颜色的釉料,针对孩子们不同的作品上起釉来:林晶晶做的生日蛋糕上有许多不同的装饰,他要给他的作品多上几种颜色釉;张丹青做了个金鱼,就把它涂成红色的吧;李强做了个变形金刚,上个什么颜色呢,他思忖着……等他把几十个作品釉料上好之后,这时候,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了。

  上完了釉料,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把它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放进电窑里。将上好釉料的作品放进电窑里可是个细料活,它要根据孩子们作品的大小、高低、粗细,放在不同位置,以便最大可能地节约空间,尽可能多放点作品进去,要知道,这可是孩子们平生第一次将自己用泥巴捏的东西就要变成陶艺作品啦!谁不想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心血的结晶呢。漏了谁,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呀!于是,大圩老师佝偻着腰将作品拿进拿出,来来回回弄了好多次,分隔了三层,好不容易把孩子们这两个多月来的“得意”之作全部摆进去。然后关上窑门,拧紧门阀,推上漏电保护器,打开控制操作开关。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忙完了这些,接着,又来到“大圩艺术馆”开始备课。今天上午,四年级有一节美术课,课程刚好上到《玩泥巴》,听说学校有捏泥巴的陶艺课,孩子们早就眼巴巴地盼着,急兮兮地期待着。“好,就上陶艺课,上泥条筑型。”想定了以后,大圩老师认真思考了上课的步骤,以及课堂上注意事项。因为陶艺馆坐落在中学,离小学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小学的陶艺课只能在自己的班级里上。这就要考虑,根据学生数,带多少泥,带多少工具,等准备好这些教学用具,时间已经到了10点。

  大圩老师又来到陶艺馆,看了一下电窑的温度,温度表已经有300多度了。要知道陶艺烧制要烧8、9个小时之多,温度要达到摄氏1250度才行呢。

  但见大圩老师不紧不慢地按照电窑烧制的程序,盖上顶部的耐火插口,看看一切正常,又认真检查了陶艺馆的窗户,把窗户逐一锁死,以防会有好奇的孩子翻进陶艺馆。电窑在烧,他要确保烧制安全。然后,锁上门这才去了一公里之外的小学部。

  来到小学,批改了上次孩子们的美术作业,休息片刻,10点50分钟,上课铃准时响了。

  果不其然,陶艺课得到了孩子们空前的喜欢,他们玩的起兴,手上是泥,身上脸上也满是泥。大圩老师的教授内容是用泥条盘筑法做器皿,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泥条可以是手搓成,也可以通过压泥条的工具挤压成型。大圩老师认真地教着,孩子们认真地做着,一个个的小脸都透满了兴奋和专注……

  快下课时,大圩老师又和学生一起评价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共评选出大约一半比较好的作品,放在班级的书架上,并且告诉孩子们这些评选出来的好作品等干透后上好釉烧出成品来,孩子们欢呼雀跃,那高兴劲儿空前高涨。

  十一点半放学了,孩子们都回家吃午饭了,大圩老师一个人又忙着打扫战场,等把这些工作都搞结束都已经十二点多了,这才到食堂扒了几口冷饭。

  返回陶艺馆,大圩老师又查看了一下电窑的运行情况,屏幕上显示的温度750度,一切正常。

  去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又回到陶艺馆,为下午中学的课外社团活动做准备。他要先准备好泥,然后开始做陶艺样品供孩子们临摹。只见他一口气做了三个小动物,因为今天的活动内容就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做小动物。他做了一只狗,一条鱼,还有一头大象。他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蹲下身子,把作品仔细揣摩,把不足的地方修改好。然后回到大圩艺术馆,又挑选了几个动物雕塑,有猴子、兔女郎、骆驼等,他想多找点作品给孩子们临摹,这样,孩子们选择的空间就大一点,自由发挥的就多一点。

  下午三点半,炉子的温度1000度了。

  下午四点,社团活动开始了。大圩老师先向孩子们在转盘上展示了自己做的动物,并介绍陶艺造型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那些事项等。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了,等大圩老师刚一说完,孩子们更急不可耐地动起手来,他们先揉好泥巴,然后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陶艺照着样子做起来。有两位同学没有选到临摹作品,便直接地凭着想象创作起来。

  手工做起来感觉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好像只是一会儿,一个小时便过去,放学的铃声响了。但是孩子们却跟没听到似的,已做好的仍在左瞧瞧右看看,看看自己的作品还有那些不足,没有做好的更是不愿离开,非要将作品做好不可。

  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放学走了。大圩老师看了看电窑的温度,距离1250度还差80度左右,至少还要等半个小时以上。他把孩子们的作品又一个一个地检查了一遍,把所有孩子们的作品又重新处理了一遍,直到满意。

  1250度,电窑终于烧好了。大圩老师关了空气开关,打开全部的窗户,让温度散的更快点,又将陶艺馆仔细检查了一遍,一切妥当,这才关好艺术楼的推拉门。

  做完这一切已经快7点了,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天上的星星与远处村庄农家的灯火交相辉映,电视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声音传的很远很远,偶尔夹杂着几声狗吠。乡村的夜来得格外早,江堤上一片寂静,秋风微凉,吹着大圩老师佝偻的、略显疲惫却很满足的身影,缓缓地向大堤深处走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