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夢園耕錄·詩經賞析之042·小雅·蓼莪

时间:2020/6/11 作者: 滨湖散人 热度: 248384
  「一章」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1」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2」

  「二章」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3」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三章」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4」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5」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6」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7」

  「四章」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8」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9」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10」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11」

  「五章」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12」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13」

  「六章」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14」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15」

  《小雅·蓼(lù)莪(é)》的诗意主旨,古今学者一致观点是“孝子痛不得终养”,即孝子为自己不能尽孝终养父母而抱恨遗憾。有如将其它诗篇拔高到政治视角一样,《毛传》《郑笺》对此诗的主旨解释,在上述观点之上还多了一层“刺幽王”的政治讽刺的主张。《毛传》此诗小序曰:“《蓼莪》,刺幽王也。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郑笺》注解:“不得终养者,二亲病亡之时,时在役所,不得见也。”

  对毛郑的这个主张,历代其他学者均不认同。例如,欧阳修的《诗本义》认为“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非诗人本意”;方玉润《诗经原始》点评“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唯《序》必牵及‘人民劳苦’,以‘刺幽王’,不惟意涉牵强,即情亦不真。”《古诗文网》亦以为“《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

  其实,专门对《传》《笺》进行释义的《毛诗正义》已经对毛郑之说做了详细解释:“民人劳苦,致令孝子不得於父母终亡之时而侍养之。民人劳苦,五章、卒章上二句是也。不得终养,卒章卒句是也。其馀皆是孝子怨不得终养之辞。”

  但凡人不得终养父母,不外乎自身和外界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就自身方面来说,该人可能没有良心,为不善不孝之人,亦或他有严重残疾,对于终养父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外界方面原因来说,可能是该人因遭遇各种不可逾越的客观障碍,真的没办法赡养父母,当然更谈不上尽孝道了。从《蓼莪》全诗来看,诗意主角并非没有良心的不孝之人,他的不得终养父母完全为外界原因所致。

  那么,这个外界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蓼莪》诗文中没有直接表述,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诗句做一番忖度。例如,第三章“出则衔恤”及五、六两章所表达的都是“我”的一种无奈和身不由己。所以,《郑笺》以为的诗意主角“在役中”是一种可以设想而且合理的外界原因。

  所以,鄙人以为毛郑之说很有道理,并且视角独特、起论较高,对社会现象的本质的认识与分析也较为深刻,其他各家之论只不过都是“就诗论诗”而已。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去考证诗文所刺对象是否为“幽王”,而只需将其理解为统治阶级即可。因此,本文中鄙人将基于毛郑之说,辅以他家之论,为大家对该诗做一番赏析。

  《蓼莪》分为六章,中间三、四两章各八句,其余四章各四句。第一、二两章总括父母的辛劳,以我为宝,而我却让父母大失所望。第三章是“我”(诗意主角)在失去父母双亲后对二老的深深怀念。第四章追念父母对“我”的各种恩情,以及我报恩无门的痛惜。第五、六两章是“我”对没有终养父母的深深悔意和抱恨。

  第一章,比。诗篇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这一章是诗人或诗意主角的自嘲,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概括。父母生我养我,把我当成个宝,没成想我却辜负了二老,看起来长长大大像是美菜“莪”,然而事实上却是恶草“蒿”,当然父母白忙活一场。

  本章的表现手法,《郑笺》以为是兴:“兴者,喻忧思虽在役中,心不精识其事。”而朱子的《诗集传》以为是比:“比也。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作此诗。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窃以为朱子之说较为妥帖,故采之。

  蓼蓼(lù),长大貌。莪(é),一种草,即莪蒿,《诗集传》解其为“美菜”,以比“美材”。 蒿是一种不值钱、也没什么用的贱草。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郑笺》云:“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

  第二章,比。诗篇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叠咏,仅替换了“蔚”、“瘁”两个字,是诗人自嘲的继续。蔚(wèi),也是一种草,即牡蒿。《毛傳》:“蔚,牡菣(qìn)也。”《漢典》:“牡菣(qìn),青蒿,茎叶可入药。亦称‘香蒿’。”

  第三章,比。诗篇原文: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这一章承接上两章,表达诗意主角“我”对未能终养父母的深深遗憾之情。父母生时我未尽孝道,现在二老都辞世了,我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尽到终养父母的责任而自责,一方面又内心空落落的怅然若失。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缾(píng),同“瓶”。缾和罍(léi)都是酒器(一说为盛水器具),缾小罍大,“缾资于罍,而罍资缾”。喝酒时从罍中将酒舀出注入缾中,再从缾中倒入酒杯,缾空了当然就再从罍舀酒注入。《毛诗正义》:“酌酒者,当多酌罍,少酌瓶,不使小瓶先竭。今瓶之既尽矣,而罍尚盈满,是为酌罍者之耻也。”按毛郑的刺王之说,这两句是兴,“以兴民有富而多丁,贫而寡弱,治民者当多役富,少役贫,不使贫者先困。今贫者既困矣,而富者尚饶裕,是王之耻也。”(《毛诗正义》)按朱子《诗集传》,这两句是比,“犹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责”。两说皆可,维毛郑说是拔高到政治视角而已(全诗皆如此,余不赘述)。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按毛郑之说,这两句是“今王不以为耻,偏困贫民,我不得供养,故因此以恨言寡矣。民之一生也,言生而得养,其日尚寡,况我尚不得终养,是可恨之甚如此,我不如死之久矣。言己虽生,不如死之已久也。”(《毛诗正义》)鲜(xiǎn)为孤、寡之意。贫困孤寡的老百姓“生不如死”已经很久了,意即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我”也不例外,所以,才有全诗所表达的“不得终养父母”的遗憾事发生。这两句可谓是点出了全诗要旨“孝子痛不得终养”的“睛”!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这两句表达了诗意主角的恨和憾。恨之恨在于上四句所说的不得已而令父母生时我不得尽孝,憾之憾如今父母都已经不在了,不但尽孝无门,就连想见一面也得寄希望于梦中了。怙(hù)、恃(shì)都是依赖依靠之意。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母都离世了,因此,诗意主角心中空落落的怅然若失,以致“出门则思之而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郑笺》)衔恤,含忧之意。靡,无,“靡至”意为“无人的空所”。

  第四章,赋。诗篇原文: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这一章是诗意主角对“父慈母爱”的深情回忆,连用九个“我”字,将父母之恩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现在我虽欲报父母之大恩,一如登天不可能的了。《诗经原始》评这一章如是说:“写育子之艰,备极沉痛,几于一字一泪,可抵一部《孝经》读。”其眉评引清代另一《诗经》大家姚际恒的话说:“勾人泪眼全在此无数我字,何必王裒!”

  王裒(póu)是西晋学者,其父为司马昭所杀,所以他不曾朝西向而坐,以表示自己不愿入朝廷为官。《二十四孝·王裒闻雷泣墓》所记即为他至孝的故事。传说他读《诗经》一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不痛哭流泪多次的,因此,他所教授的门人就废弃不学《蓼莪》这一篇了。

  鞠、畜,都是养育之意。抚,抚育、爱抚、喜爱之意。“长(zhǎng)我育我”,把我养大成人、教我知晓礼仪。顾,看视。复,回头看。“顾我复我”,意为我走到哪儿,父母就注视着哪儿,我在家时,他们对我关怀备至,我出门时,他们看着我走远、直至看不到我的背影。这种场景相信很多读者都有过经历,个中之情自然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猶是也,“之德”即“是德”。言父母之恩如此,欲報之以德,而其恩之大,如天無窮,不知所以爲報也。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现在父母二老都离世了,想报恩已是无门,岂不比登天还难!

  第五章,兴。诗篇原文: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这一章是诗意主角对不能终养父母的抱恨。诗人高声痛呼道:高大的南山啊,发发劲吹的飘风啊,别人都能孝顺终养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独独我却不能!烈烈,形容山的高大貌。发发(bō),疾貌,形容劲风呼呼直吹。飘风,劲风。《郑笺》:“穀,养也。言民皆得养其父母,我独何故,睹此寒苦之害。”

  第六章,兴。诗篇原文: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叠咏,也是诗意主角对没有尽孝父母的深深追悔。律律,犹“烈烈”;弗弗,犹“发发”。卒,指为父母尽孝、养老送终。

  《小雅·蓼莪》全诗通篇都是诗意主角对没有尽赡养父母之责的深深悔恨之意,无一字提及王的不是,而《毛传》以为该诗为“刺幽王”,如本文开始部分所论,它是有道理的,想必至此读者亦明白个中缘由。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体会下诗人的憾恨之情吧!

  「一章」
  父母以我爲美材,我不爭氣爲廢柴。
  可憐我父與我母,一生辛勞全白來。

  「二章」
  父母以我爲珍寶,我不爭氣成了草。
  可憐我父與我母,一生心血白費了。

  「三章」
  爲富當濟有人貧,富不濟貧實不仁。
  可憐天下孤寡命,生不如死無人聞。
  而今我無嚴父依,亦無慈母可依憑。
  出門就把父母思,進屋不見老大人。

  「四章」
  父親生我給我命,母親養我髮膚定。
  盡心撫育愛惜我,教我長大求上進。
  幼時出入懷抱我,老大送我煙柳盡。
  而今欲報此大恩,冷月照墳樹影靜!

  「五章」
  南山挺拔又高峻,勁風呼呼似有恨。
  人家莫不養父母,獨獨我卻孝不盡!

  「六章」
  南山孤高無有伴,勁風呼呼似有憾。
  別人都能養父母,我獨不孝恨難斷!

  注釋:

  「1」 蓼蓼(lù):長大貌。莪(é):一種草,即莪蒿,《詩集傳》解其爲“美菜”,以比“美材”。《鄭箋》云:莪已蓼蓼長大,貌視之以爲非莪,反謂之蒿。興者,喻憂思雖在役中,心不精識其事。
  「2」 匪:同“非”。伊:是。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鄭箋》云:哀哀者,恨不得終養父母,報其生長己之苦。
  「3」 蔚(wèi):一種草,即牡蒿。《毛傳》:蔚,牡菣(qìn)也。《漢典》:牡菣(qìn),青蒿,莖葉可入藥。亦稱“香蒿”。
  「4」 缾(píng),同“瓶”。罄(qìng):盡。缾小罍(léi)大,都是酒器。《鄭箋》云:缾小而盡,罍大而盈,言爲罍恥者,刺王不使富分貧、眾恤寡。
  「5」 鮮(xiǎn):孤、寡之意。民:人。《鄭箋》云:此言供養日寡矣,而我尚不得終養。恨之言也。
  「6」 怙(hù)、恃(shì):都是依賴依靠之意。
  「7」 《鄭箋》云:恤,憂。靡,無也。出門則思之而憂,旋入門又不見,如入無所至。
  「8」 鞠:養育。
  「9」 撫:撫育、愛撫、喜愛。畜:養育。
  「10」 顧:顧念。復:(送我遠行分別時)一步三回頭看我,指不認離去。腹:指懷抱。
  「11」 之,猶“是”也,“之德”即“是德”、“此等大恩大德”。
  「12」 烈烈:形容山的高大貌。飄風:勁風。發發(bō):疾貌,形容勁風呼呼直吹。
  「13」 《鄭箋》云:穀,養也。言民皆得養其父母,我獨何故,睹此寒苦之害(而不能終養父母)。
  「14」 律律:同“烈烈”。弗弗:同“發發”。
  「15」 卒:終,指爲父母盡孝、養老送終。《鄭箋》云:卒,終也。我獨不得終養父母,重自哀傷也。

  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