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2」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3」
关于《小雅·祈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意主旨,古今学者的观点大同小异。汉学派认为是刺周宣王。《毛传》该诗小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说:“刺其用祈(qí)父(fǔ),不得其人也。官非其人则职废。”
朱熹认为是军士因久役而不满,因此对其上司有所抱怨。在其《诗集传》第一章的注解说:“军士怨於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转我於忧恤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
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祈父》是“禁旅责司马微调失常之诗”。“禁旅”即负责王畿(都城及其近郊)的保卫任务的军队,相当于禁卫军,当然,这里是指禁旅中的士卒们。“司马”是领导禁旅的将军,即诗中所说的“祈父”。方氏的这个观点与汉学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古诗文网》认为,《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这个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怨而作此诗。
《祈父》全诗分为三章,每章所包含的句子,句子结构等都基本一致。此诗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叠咏体。
三章基调都是诗意主角在发泄对祈父的不满,全诗都没有直接说到周宣王。那么,为何《毛传》和《郑笺》都说此诗是刺周宣王?《毛诗正义》说:“经三章皆勇力之士,责祈父之辞,举此以刺王也。”这里,“刺”含有指责、揭发之意,而作为卑者的诗人不能直刺作为尊者的天子,除非天子自己要求别人来“刺”他,就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所说的那样:“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以,《祈父》的作者只好借着责问祈父,以此来刺王。
第一章: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赋。诗人借军中士卒的口说:祈父,我本是天子的卫兵,你为什么要转派我到这样的忧恤之地,让我居无定所?
《毛传》:“祈父,司马也,执掌封圻之兵甲。”《郑笺》云:“此司马也,时人以其职号之,故曰祈父。”“祈父之职,掌六军之事,有九伐之法。祈、圻、畿同。”即祈父就是司马,也就是执掌王城封畿保卫工作的禁卫军的统帅。“九伐之法”我在另一篇文章《诗经赏析之015·小雅·彤弓》已做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予,我也,士卒自称。我们现在说的爪牙是“打手”之意,是贬义词,而这首诗中的“爪牙”是指保卫天子的卫士,没有任何贬义。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郑笺》:“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女(汝)何移我於忧,使我无所止居乎?”勇力之士即军中的士卒。士卒们抱怨说,我是王的卫士,应该负责天子的日常保卫,你为何将我调派到这里,让我忧,还居无定所?调派到这里干嘛呢?《郑笺》:“谓见使从军,与羌戎战于千亩而败之时也。”是说让本应在都城保卫天子的卫兵,转派从军上前线,与羌戎打仗。据柏杨先生的《中国历史年表》,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政府均进攻姜戎,败于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市)。靡,没有之意。止居,有固定之处而居之意。
第二章: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赋。这一章与上一章类似。“爪士”即爪牙。“厎(zhǐ)”,停止或终了之意。“靡所厎止”,哪天才是个头啊?
第三章: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赋。祈父,你真是太没明鉴!你把我调派到这样的忧恤之地,我的老母生时无人供养,离世了又没人祭供。
亶(dǎn),确实、真是之意。聪,明鉴。“不聪”,做事不聪明,虑事不周全。“有母之尸饔(yōng)”,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陈飨以祭是可忧也。”
好苦的王之爪牙,有如此不聪的祈父,王之爪士怎能无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勇力之士的所怨所忧吧!
祈父祈父聲聲喚,我本衛士保王安。
為何調派我來此,居無定所怎不歎?
祈父祈父聲聲喚,我本衛士保王安。
為何調派我來此,何時才得有了斷?
祈父做事真武斷,祈父實在不明鑒!
無端調我來此地,老母在堂怎麼辦?
「1」 祈(qí)父(fǔ):周代執掌封畿兵馬的高級官员,即司馬。爪(zhǎo)牙:保衛國王的虎士,是對武臣的比喻。恤(xù):憂愁。靡(mǐ)所:没有處所。
「2」 爪士:即爪牙之士。厎(zhǐ):停止,了结。
「3」 亶(dǎn):確實。聰:明鑒。尸:借為“失”。一說“主也”。陳奂《詩毛氏傳疏》:“言我從軍以出,有母不得終養,歸則陳饗以祭是可憂也。”饔(yōng):熟食。《鄭箋》云:己從軍,而母為父陳饌飲食之具,自傷不得供養也。
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
赞(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