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夢園耕錄·詩經賞析之024·小雅·鶴鳴

时间:2020/2/25 作者: 滨湖散人 热度: 251590
  「一章」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1」
  魚潜在淵,或在于渚。「2」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籜。「3」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4」

  「二章」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潜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5」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6」

  《小雅·鹤鸣》这首诗的主旨,古今大多学者认为是求贤,也有少数人以为该诗为“即景抒情”。各个求贤说者,在关于该诗的创作背景与一些诗文细节的解释上也存在差异。汉学派认为该诗为“诲宣王”,《毛传》该诗小序说:“《鹤鸣》,诲宣王也。”《郑笺》解释道:“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即该诗是在教周宣王将那些还没有入仕为官的贤人都召至为朝廷所用。

  对于汉学的诲、教之说,清代学者方玉润觉得不妥。他在《诗经原始》中说:“唯郑氏谓‘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差为得之。然‘教’字仍本《小序》‘诲’字意,亦非。夫诗人之于宣王,何教之而何诲之耶?盖讽之以求贤士之隐于山林者耳。”可见,方氏对汉学的《鹤鸣》是求贤之诗的观点予以赞同,“好一篇招隐诗也”,他在《诗经原始》中一开始就这样赞道,招隐即求贤。

  然而,方氏认为汉学说的“诲”和“教”不妥,而应该是“讽”,何也?原来,是因为这诲与讽的施方和受方的不同使然。“诲”(或“教”)是上对下,或尊对卑而言的,故“谆谆教诲”是也;而“讽”是处于下位的人对处于上位的人而言的,故“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也。很显然,周宣王处于上位,为尊者,而诗人处于下位,为卑者,下对上“提建议”,当然得讽而不可诲或教。因此,方氏所言甚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方氏认为,是诗人即景抒情,以期王读之而思此贤人。《诗经原始》:“诗人平居,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葱蒨(qiàn,草木盛貌),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即园中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宜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见。则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不必更言其贤,而贤已跃然纸上矣。”诗人不说有个贤人隐居在园中,而宣王读诗之后,定会“即景以思其人”。按方氏此解,则《鹤鸣》作者之讽也太隐晦了,非贤明圣君周宣王而不可知之焉!

  朱子认为此诗为陈善纳诲之词,他在《诗集传》该诗第一章注解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

  现代学者程俊英在她的《诗经译注》中认为“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这些解释,其实是汉学派注解的翻版。

  《古诗文网》提到另一种赏鉴方法: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此种解诗,倒也可以产生一些新意,但却维“印象派”人士可用。

  我们不妨因汉学之说对《鹤鸣》做一番赏析,唯以方氏之讽替汉学之教诲。

  《小雅·鹤鸣》分两章,每章九句。两章的结构和遣词造句基本一致,第二章仅替换了少数几个字,属于典型的叠咏体。两章都用比的表现手法。

  鹤、鱼比喻贤者或隐士。第一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第二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都是说,贤者即使隐于山林,其声名也会世人尽知。

  《郑笺》云:“皋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者虽隐居居,人咸知之。”其实,“九皋”之九,并非实数,而是虚指,形容泽多而已。

  第一章“鱼潜在渊,或在于渚”、第二章“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毛传》解释:“良鱼在渊,小鱼在渚。”不如《郑笺》之解来得佳:“此言鱼之性,寒则逃於渊,温则见於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论语·泰伯》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其意亦如此。这里,“渊”是深水潭,“渚(zhǔ)”本意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当指浅水滩。

  第一章“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郑笺》云:“言所以之彼园而观者,人曰有树檀,檀下有箨。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是以往也。”以园比喻朝堂;檀树是木质好的树,比喻朝堂之上的贤者;箨(tuò)是酸枣一类的灌木,品质低下,比喻小人。树檀在上,箨在下,比喻尊尚贤者,而贬低小人。

  第二章的“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与上述三句含义类似。“榖(gǔ)”,树木名,即楮(chǔ)树,树皮可用于造纸,木材不堪大用,以此来比喻一般般的人,或小人。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里的石头才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作挫,用于打磨器物。《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笺》以为它山是比喻异国,即异国的贤人我们也应该举而用之。第二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含义与此类似。

  《鹤鸣》全篇,满溢着诗人希望上位者不拘一格,招贤纳士,为国所用的拳拳爱国之心。不妨让我们一起为诗人助威呐喊一下吧!

  鶴居深澤不現形,鳴聲播遠野有聞。
  天寒魚潛深淵下,水暖淺灘有魚行。
  趨之若鶩彼園去,檀上籜下義理存。
  莫因它山棄為礫,可做砥石磨玉珩。

  鶴居深澤無意喧,鳴聲播遠達于天。
  水暖魚游在于渚,天寒魚潛入深淵。
  趨之若鶩彼園去,檀上榖下理不偏。
  莫因它山棄為礫,可做礪石琢玉瑱。

  「1」 九皋:皋,沼澤地。九:虛數,言沼澤之多。《鄭箋》云:皋澤中水溢出所為坎,自外數至九,喻深遠也。鶴在中鳴焉,而野聞其鳴聲。興者,喻賢者雖隱居,人咸知之。
  「2」 淵:深水,潭。渚(zhǔ):水中小洲,此處當指淺水灘。《鄭箋》云:此言魚之性,寒則逃於淵,温則見於渚。喻賢者世亂則隱,治平則出,在時君也。
  「3」 爰(yuán):于是。檀(tán):黄檀、紫檀一类,木材可堪大用。籜(tuò):酸枣一類的灌木。《鄭箋》:之,往。爰,曰也。言所以之彼園而觀者,人曰有樹檀,檀下有籜。此猶朝廷之尚賢者而下小人,是以往也。
  「4」 “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頭可以錯琢器物。錯:礪石,可以打磨玉器。《毛傳》:錯,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鄭箋》云:它山,喻異國。
  「5」 榖(gǔ):樹木名,即楮(chǔ)樹,樹皮可作造纸原料,不堪大用之木。
  「6」 攻玉:謂將玉石琢磨成器。

  2020年2月25日星期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