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于飛,肅肅其羽。「1」
之子于征,劬勞于野。「2」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3」
「二章」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4」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5」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6」
「三章」
鴻雁于飛,哀鳴嗸嗸。「7」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8」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9」
《小雅·鸿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意主旨,历来有多种讲法,其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该诗是对周宣王中兴救乱、安置难民的赞美,另一种认为是流民自叹困苦。
持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是汉学派和清代方玉润。《毛传》该诗小序:“《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郑笺》说:“宣王承厉王衰乱之敝,而起兴复先王之道,以安集众民为始也。《书》曰:‘天将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宣王之为是务。”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作《鸿雁》诗者,美宣王也。由厉王衰乱,万民分离逃散,皆不安止其居处。今宣王始立,能遣侯伯卿士之使,皆就而劳来,今还归本宅安止,安慰而集聚之,使复其居业,为筑宫室。又至於矜寡孤独皆蒙周赡,无不得其所者,由是故美之也。”
持第二种观点的主要是宋代朱熹和一些现代学者。朱熹在其《诗集传》该诗第一章的注解中认为《毛传》和《郑笺》的“旧说”没根据,朱子说:“旧说(指《毛传》《郑笺》之说),周室中衰,万民离散,而宣王能劳来、还定、安集之,故流民喜之而作此诗。追叙其始而言曰:鸿雁于飞,则肃肃其羽矣。之子于征,则劬劳于野矣。且其劬劳者,皆鰥寡可哀怜之人也。然今亦未有以见其为宣王之诗。”他不同意“旧说”的依据就是他最后一句话所说“没有证据表明《鸿雁》是为宣王之诗。”然而,事实上,朱子也没有证据证明《鸿雁》不是为宣王之诗。
清代方玉润在其《诗经原始》中即对朱子的说法不以为然,他首先引用姚氏际恒的话说:“‘哀此鳏寡’,此者,上之人指民而言,未有自以为此者也。”据此,方氏认为诗中三处提到的“劬劳”都是使臣所说,而末章的“谓我劬劳”则是诗人代使臣之词。总之,方玉润赞同《毛传》《郑笺》《毛诗正义》等汉学派关于此诗主旨的观点。
姚际恒也是清代学者,生卒年1647年至约1715年,著有《诗经通论》。
一些现代学者赞同朱子的观点,《古诗文网》认为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
诗无达诂。该诗的主旨究竟为何?读者大可自己去思考。鄙人倾向于汉学派和方玉润的观点,即认为《鸿雁》是对周宣王的赞美。
《小雅·鸿雁》分为三章,每章六句,句式都是四字句。
第一章,兴。诗篇原文: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于征,劬勞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这一章首先说,鸿雁深谙天寒南飞、至春北回,可如今它们却肃肃震动着翅膀,不知该飞往何处,以此兴诗人实意:经历动乱的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处可归。然后再直叙,天子派出的使臣们不辞辛劳,巡视天下,寻找穷苦之人,施以援手,对鳏寡又尤其给予同情。
“鸿雁”,一种水鸟,《毛传》:“大曰鸿,小曰雁。鸿雁知辟阴阳寒暑。”鸿雁是一种候鸟,最懂得避寒暑了,冬天来临时,它们结伴南飞避寒,到了春天,它们又集体飞回北方,以避南方的夏天酷暑。《郑笺》:“喻民知去无道,就有道。”“肃肃”,鸟飞时煽动翅膀的声音。
《毛传》认为“之子”是侯伯卿士,《郑笺》解释:“侯伯卿士,谓诸侯之伯与天子卿士也。是时民既离散,邦国有坏灭者,侯伯久不述职,王使废于存省诸侯。于是始复之,故美焉。”因此,“之子”就是指天子派出到各地召集并安定流民的使臣,他们可能是诸侯之伯,也可能是天子卿士。使臣们的目的地是去那些废于存省的诸侯国,帮助他们恢复民生。“于征”,在于执行和完成天子使命的征程也。“劬(qú)劳”,勤劳辛苦之意。
“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郑笺》解释说:“爰,曰也。王之意不徒使此为诸侯之事,与安集万民而已。王曰:‘当及此可怜之人’,谓贫穷者欲令赒饩(zhōu xì,指以钱财粮食相周济)之,鳏寡则哀之,其孤独者收敛之,使有所依附。”矜(jīn)人,生活无着落的穷苦的可怜之人。“哀”,怜惜也。鰥(guān),老而無妻者;寡,老而無夫者。
第二章,兴。诗篇原文: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这一章是说,纷飞的鸿雁,终于落脚汇集于泽中,回到它们本该在的地方。好比流民终于回归故国,有了固定的居所,不用再到处流浪了。使臣将流民们召集起来,大家合力筑墙造屋,虽然很辛劳,但终究有了安定的居所。
“中泽”即泽中,水鸟常在觅食之处,鸿雁集于泽中,意味着又回到它们的故地,以此比喻流民回归故国。“于垣(yuán)”,筑墙之意。“堵”是用来衡量墙高广的单位。《毛传》:“一丈为版,五版为堵。”《春秋传》曰:“五版为堵,五堵为雉。”雉长三丈,则版六尺。“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郑笺》解释说:“侯伯卿士,又于怀灭之国,征民起屋舍,筑墙壁,百堵同时而起。言趋事也。”可以想象到,其时到处是“建筑工地”,房屋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起来,民居“鳞次栉比”,何愁百废不兴也!
使臣看到这样的情景,怎么能不心生感叹?“虽则劬劳,其究安宅”!太值了,能换来天下百姓的安居其乐,我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第三章,比。诗篇原文:
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这一章算是使臣对自己工作的一个回顾。当初领受天子之令,巡视天下,天下哀嚎遍野,流民遍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将流民都归集起来,有所居,有所养。我这样的付出,只有明了天子之意的人才会说是我受苦了,而那些根本不明王意的人,则只会说我是自找的了。
“鸿雁于飞,哀鸣嗸嗸”,《毛传》说:“未得所安集则嗸嗸然。”《郑笺》解释说,这是使臣未到时的情况。言下之意,使臣到了后,情况则改变了。哲人,通情达理之人。《郑笺》:“此哲人,谓知王之意及之子之事者。”愚人则反之。
辛苦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天子使臣们,没有你们的衷心尽职,天子即使有再大的王恩也无法恩泽到底层的人民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些不负王命、忠于职守、拯救流民于水火的使臣们点赞吧!
鴻雁最知暑與寒,春回北國冬飛南。
萬民深曉道與義,拳拳之心愛故園。
無奈遭亂成流民,孤鴻落單實可憐。
我王矜寡憂天下,命我安民建家園。
孤鴻受召雁陣歸,齊向澤中故地飛。
流民集聚故園回,建房造屋復舊業。
眾人拾柴火焰高,百堵高墙已築牢。
我身辛勞心則喜,百姓安居我自豪。
想我當初纔受命,遍地流民苦哀嚎。
好比雁陣遭鷹擾,鴻飛群散無處逃。
不負王命我心安,如今萬民皆有巢。
不屑愚人說我驕,無需哲人謂我勞。
「1」 鴻雁:水鳥名,即大雁;或謂大者叫鴻,小者叫雁。于:語助詞。肅肅:鳥飛時扇動翅膀的聲音。《毛傳》:興也。大曰鴻,小曰雁。肅肅,羽聲也。鴻雁知辟陰陽寒暑。《鄭箋》云:興者,喻民知去無道,就有道。
「2」 之子:那人,指服勞役的人。征:遠行。劬(qú)勞:勤勞辛苦。《毛傳》:之子,侯伯卿士也。劬勞,病苦也。《鄭箋》云:侯伯卿士,謂諸侯之伯與天子卿士也。是時民既離散,邦國有壞滅者,侯伯久不述職,王使廢於存省諸侯。於是始復之,故美焉。
「3」 爰(yuán):語助詞。矜(jīn)人:窮苦的人。鰥(guān):老而無妻者。寡:老而無夫者。《鄭箋》云:爰,曰也。王之意不徒使此為諸侯之事,与安集萬民而已。王曰:“當及此可憐之人”,謂貧窮者欲令賙(zhōu,以財物濟助他人)餼(xì,供養)之,鰥寡則哀之,其孤獨者收斂之,使有所依附。
「4」 集:停。《毛傳》:中澤,澤中也。《鄭箋》云:鴻雁之性,安居澤中,今飛又集于澤中。猶民去其居而離散,今見還定安集。
「5」 于垣(yuán):築墙。作:築起。《毛傳》:一丈為版,五版為堵。《鄭箋》云:侯伯卿士,又於懷滅之國,征民起屋舍,築墙壁,百堵同時而起。言趋事也。《春秋傳》曰:“五版為堵,五堵為雉。”雉長三丈,則版六尺。
「6」 究:終。宅:居住。《鄭箋》云:此勸萬民之辭。女(汝)今雖病勞,終有安居。
「7」 嗸嗸(áo):鴻雁的哀鳴聲。《毛傳》:未得所安集則嗸嗸然。《鄭箋》云:此之子所未至者。
「8」 《鄭箋》云:此哲人,謂知王之意及之子之事者。我,之子自我也。
「9」 宣驕:驕奢。《鄭箋》云:謂我役作眾民為驕奢。
2020年2月22日星期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