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岂曰无衣”非无裳 共披“征袍”上战场

时间:2020/2/11 作者: 辽宁王忠新 热度: 225467
“岂曰无衣”非无裳 共披“征袍”上战场

  “武汉防疫保卫战”打响后,全国大约有超过130多支医疗队逆风而上奔赴武汉。医疗队有句铿锵誓言:“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已经成了一句感动中国,凝聚人心的壮语。


  而就在这送别医疗队的报道中,常见引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诗句,以为壮行。但在对“无衣”的网上很多解释,包括传统的解释,都白话译为没有衣服穿,这显然值得商榷。


  此诗句出自《诗经》中佚名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对于这首诗的“无衣”,长久以来都将其白话译为没有衣服穿,那么,这句诗连起来则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而将诗中的“无衣”简单、直白、生硬,干瘪、表面化地解释为“无衣服”,必然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语句不通;二是消减了气势;三是削弱了思想性。


  笔者以为,《秦风.无衣》中的三个“无衣”,不能简单解释为无衣服穿,应解释为无“征袍”、无“戎衣”,无“征衣”,用现在话说就是无军装。对这个“征袍”、“戎衣”“征衣”,古诗多有吟咏:“征袍上染惹芳尘”、“巧剪征袍斗出花”;“戎衣何日定”、“社稷一戎衣”;宋朝《送征衣》,还成一个有名的词牌。


  古代军装的外衣、甲胄、内衣的关系,应是古代出征将士外穿战袍,里穿甲胄,内穿褻衣,合为出征将士之军衣。《毛詩注疏》:豈曰无衣?与子同泽。泽,润泽也。笺云:泽,亵衣(贴身内衣),近污垢。从过军的都知道,发军装就包括发制式内衣。


  摘诗句来表现古代军装的外衣、甲胄、内衣的关系,应递进式的为:“连环金锁束征袍”,“寒光照铁衣”,“甲寒尤需褻衣暖”。


  这里还应该特别交代一下“王于兴师”的“王”,以往都简单的从字面上解释和理解为君王,或大王。可文学是一种形象思维,特别是诗歌更为浪漫,任何简单从字面上理解诗意,那都是对诗歌的窒息和扼杀。


  所以,要理解这个“王于兴师”的“王”,还要从整首诗的上下联系,从整首诗表达的民心振奋,从整首诗表现的民众积极要求参军,而不是逃避参军的主调来看,就应更深一层的从“王道”上理解,王道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这样理解就说明“王于兴师”的这场战争,它是正义的战争,才有极大动员力,才吸引民众积极参战。


  而且,先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前夜,是奴隶转化成“黔首”(小农)的前夜。暴力作为新时代产生的“助产婆”,它有积极的意义,它才受到欢迎,它才有人为其踊跃战斗和牺牲。


  按征衣战袍的意思来解释,按王道的含义去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就通顺了。这是讴歌一个青年急迫要求参军杀敌,但因为没有征衣而没有被编入行伍,他急迫的说:岂能说说我没有战袍,就不能去作战,我愿与你同披战袍去杀敌。咱们仁义的君王发兵去交战,我应抓紧修整我那戈与矛,于你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如此解释,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来为赴武汉防疫战的医疗队送行,岂不壮哉、雄哉、伟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