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夢園耕錄·詩經賞析之013·小雅·蓼蕭

时间:2020/2/8 作者: 滨湖散人 热度: 96333
  「一章」
  蓼彼蕭斯,零露湑兮。「1」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2」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3」

  「二章」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4」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5」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6」

  「三章」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7」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8」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9」

  「四章」
  蓼彼蕭斯,零露濃濃。「10」
  既見君子,鞗革忡忡。「11」
  和鸞雝雝,萬福攸同。「12」

  《小雅·蓼萧》是一首诸侯朝拜天子时,赞美天子的诗歌。这一点是汉学、宋学和现代派均持有的观点。但是,关于朝拜天子的诸侯来自何处,汉学派的看法与宋学、现代派不同。

  《毛传》该诗小序说:“《蓼萧》,泽及四海也。”对此,《郑笺》解释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国在九州外,虽有大者,爵不过子。”也就是说,汉学派认为此诗是说天子的恩德深厚且广大,所以泽及四海。《郑笺》将这些九州外的四海之国称为“远国”。四海的诸侯既然受到了天子的恩泽,则理所当然地要对天子表示感谢,因此,就有了“远国之君朝见于天子”。

  至此,我们可以判定,汉学派说的“诸侯”是指那些在四海的“远国”的国君,而不是诸夏的国君。

  宋学和现代派没有说朝见天子的诸侯是哪里的,可以是四海的远国之君,也可以是九州内的“近国”之君。

  汉学、宋学及现代派三家在一些诗句、词字的释义上也存在差异。详见后文各章的分析。

  此外,清代方玉润评注此诗是这么说的:此盖天子燕诸侯而美之之词耳。然美中寓戒,因而以劝导之。

  就是说,方氏认为这首诗是天子对诸侯说的,说话者是天子。而汉学、宋学及现代派认为说话者是诸侯。

  按照方氏的观点,这首诗是天子在招待远道而来的诸侯时说的,是对前来朝见的诸侯的褒扬,即“美之”。然而,在褒扬诸侯的时候,又给予他们以谆谆教导,即“然美中寓戒,因而以劝导之”。那么,具体又是怎么劝导的呢?方氏评道:

  曰德,曰寿,有是德乃有是寿,固也。诸侯之易于失德,则犹在兄弟争夺之间,与邻国侵伐之际。故又从令德中特言“宜兄宜弟”。夫必內有以和其亲,然后外有以和其邻,诸侯睦而万国宁,乃真天子福也。

  天子希望诸侯们要像兄弟那样和睦相处。诸侯相互间和睦了,各个诸侯国也都安宁了。诸侯国安宁了,那才是天子最大的福分。很明显,无论是从天子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普通百姓的命运出发,皆诚然如此。毕竟天下太平,人人得享没有战乱的生活,是所有人都希望和期盼的。

  《小雅·蓼萧》分为四章,每章六句。全诗除了第一章的最后一句“是以有誉处兮”之外,其它句子都是四字句。四章的表现手法都是兴。

  第一章,兴。长大的艾蒿上沾满了露珠,我见到了心心向往的君子,我的心里好舒畅啊。君子和我有说有笑,我们在一起相处真愉快啊。

  “蓼”形容植物长得又高又大。“萧”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就是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时束起几根挂在门口辟邪的艾蒿。“零露”是露水,“湑(xǔ)”是露水沾在艾蒿枝叶上的样子。“君子”指天子,“寫”是說心情舒暢。“燕笑语兮”是说天子和我在一起轻松地笑谈。正因为天子的平易近人,所以,我(诸侯)感觉安乐愉悦。

  《郑笺》说:“兴者,萧,香物之微者,喻四海之诸侯亦国君之贱者;露者,天所以润万物,喻王者恩泽不为国远则不及也。”认为萧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带有香味的植物,以此来比喻低贱的四海之国的国君;而露水是滋润世间万物的,不论物在哪里,都会受到露水的滋润,这就好比是天子的恩泽,不会因为哪个诸侯国离得远而享受不到。

  在古代,诸夏认为自己的国度是天下的中心,所以,自称为“中国”(不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的概念),而那些远离帝都的地方被称为“夷、狄、戎、蛮”,即本文开始所介绍的《郑笺》所说的“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统称“诸夷”。当时,诸夏因为文明程度远高于诸夷,很自然地,诸夏认为诸夷“低贱”。所以,《郑笺》中说“喻四海之诸侯亦国君之贱者”。

  第二章,兴。艾蒿长得大又长,枝叶上的露水亮汪汪。我见到了心仪的天子,感到无限荣光。天子的品德真是高尚,寿考肯定绵长。

  这一章中“龙”是“宠”的意思。《郑笺》说:“为龙为光,言天子恩泽光耀被及己也。”朝见天子的诸侯见到了天子,天子恩泽的光芒照耀到了自己,受宠若惊,连忙对天子大唱赞歌。

  第三章,兴。与前两章相同,也是从沾满了露水的萧起兴,预示天子恩泽浩荡,被及四海。这位见到了天子的诸侯,感到非常欣慰,因此表现得和乐平易。天子劝导他要兄弟和睦,然后享有美德,长寿且快乐。

  “宜兄宜弟”,《毛传》解释是“为兄亦宜,为弟亦宜”,也就是说兄弟和睦,相亲相爱。“寿岂”,朱熹《诗集传》解释为“寿而且乐也”,即“享有长寿和快乐”。

  第四章,兴。诗文头两句是说,长长的萧枝上,沾满了浓浓的露水。接下来的“鞗革忡忡”和“和鸾雍雍”,汉学和宋学的解释则不一样了。汉学认为说的是天子的车饰。《毛传》注解:“鞗(tiáo),辔也。革,辔首也。忡忡:垂饰貌。在轼曰和,在镳曰鸾。”《郑笺》接着说:“此说天子之车饰者,诸侯燕见天子,天子必乘车迎于门,是以云然。”

  宋学认为说的是诸侯的车饰。朱熹《诗集传》说:“和、鸾,皆铃也。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皆诸侯车马之饰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诸侯朝见天子,天子亲切接见诸侯,两厢燕笑而语的和乐场面吧!

  艾蒿枝條長又長,滴滴露水沾葉上。
  見到心儀真天子,我心歡喜又舒暢。
  相談言笑王和藹,賓至如歸家一樣。

  艾蒿枝條長又長,葉上露珠晶晶亮。
  見到心儀真天子,恩澤照在我身上。
  天子美德潔無瑕,祝您壽考永無疆。

  艾蒿枝條長又長,葉上露水亮汪汪。
  見到心儀真天子,祝願我王安且康。
  兄弟和睦相親愛,德壽兼備國運昌。

  艾蒿枝條長又長,葉上晨露點點光。
  天子擺駕乘玉輦,馬轡飾品叮叮噹。
  和鸞之鈴聲相偕,萬千福祿歸我王。

  「1」 蓼(lù):長而大的樣子。蕭:艾蒿,一種有香氣的植物。斯:語氣詞,猶“兮”。零:滴落。湑(xǔ):湑然,蕭上露貌。即葉子上沾着水珠。
  「2」 寫:舒暢。《毛傳》:舒寫其心也。《鄭箋》曰:既見君子者,遠國之君朝見於天子也。我心寫者,舒其情意,無留恨也。
  「3」 譽處:安樂愉悅。朱熹《詩集傳》引用蘇氏(蘇轍)曰:“譽、豫通,凡《詩》之‘譽’皆言樂也。”《鄭箋》:天子與之燕而笑語,則遠國之君各得其所,是以稱揚德美,使聲譽常處天子。
  「4」 瀼(ráng)瀼:露繁貌,露水很多。
  「5」 《毛傳》:龍,寵也。
  「6」 爽:差也。
  「7」 《毛傳》:泥泥,霑濡也。比喻恩澤普及。
  「8」 《毛傳》:豈,樂。弟,易也。(豈弟:和樂平易)《鄭箋》曰:孔,甚。燕,安也。
  「9」 《毛傳》:為兄亦宜,為弟亦宜。(兄弟和睦親愛)。令德:美德。壽豈:《詩集傳》“壽而且樂也。”(長壽快樂)
  「10」 《毛傳》:濃濃,厚貌。
  「11」 《毛傳》:鞗(tiáo),轡也。革,轡首也。忡忡:垂飾貌。
  「12」 和鸞:《毛傳》(垂飾)在軾曰和,在鑣曰鸞。《鄭箋》:(連上兩句)此說天子之車飾者,諸侯燕見天子,天子必乘車迎於門,是以云然。攸:所也。朱熹《詩集傳》:和、鸞,皆鈴也。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皆諸侯車馬之飾也。

  2020年2月8日星期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