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故事里的人生(415 禅师与贪玩的徒弟)

时间:2019/12/18 作者: 老隋头 热度: 189615
  在一个颇有规模的禅院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和尚,十分贪玩,他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放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住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他发现了小和尚偷偷翻墙的事,但他佯装不知。

  有一天傍晚,小和尚又翻墙出去了。禅师随后来到墙下,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放凳子的位子,等小和尚归来。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和尚才尽兴归来。小和尚不知墙下的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禅师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

  禅师把小和尚轻轻拉起来,十分平和地说:“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禅房休息吧!”

  小和尚回房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禅师明天会当着所有僧徒的面惩处自己,那样,自己就会颜面丢尽,说不定还会被赶出寺院。

  第二天上早课的时候,禅师专心讲经,根本没有提及此事。一整天,禅师多次与小和尚照面,也说过话,但昨晚的事禅师只字不提。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禅师从来不提及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小和尚的担心也就渐渐放下来,并深感惭愧。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偷偷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作者感言:我们说这则禅宗小故事,是想借此告诉每一位父母或教师,禅师为我们怎样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或学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教育路径。

  禅师的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禅师发现小和尚偷偷外出后,不仅不动声色,也没有向任何人声张,特别是抓住“现行”后,不仅态度和善,而且没有一句批评的话,事后也一点没有追究,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这是一种静默,静默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一种无为,无为是不作为,但此时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这种静默无为,深深地触动了小和尚的心灵,催生了他的自省力,从而修正了错误。由此看来,无声无为的隐性教育,有的时候,比不厌其烦的说教,或当众严厉训斥,或罚抄十段经文,或令背十首古诗,或命做十道数学题等的显性教育或惩罚更有力量,更容易取得教育效果。

  为什么隐性教育有时比显性教育更有力量和效果呢?这是因为,对于过错方的孩子或学子来说,父母或师长的静默会让他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逼迫他不得不去分析判断长者为什么保持静默,其思考的结果只能有三种可能:

  可能一:长者认为我不可救药,放弃我了,不管我了

  可能二:是长者特意给我留面子,维护我的尊严,是想让我自己反省错误,自己改过。

  可能三:长者可能忙于其他事情,把这件事给忘了。

  第三种可能几乎等于零;第一种可能的概率也很低,就拿上边的故事来说,如果禅师认为小和尚不可救药,放弃他了,就不会有夜里坐在墙下,充当凳子的行为,更不会有“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禅房休息吧”的关切话;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是维护他的尊严和给他留面子,让他自己反省,这是对他的关爱。结论一旦得出,他就会对自己的过错倍感惭愧并对长者的关爱倍加感激,也正是这种惭愧和感激催生了他修正错误的决心和激活了他的自控能力,最终行为得以矫正。

  禅师的教育也是一种关爱教育。禅师对小和尚的关爱表现在三个方面:

  关爱一:他发现小和尚偷偷溜出寺院去玩后,既不声张让别人知道,也不当面训斥,体现了他对小和尚人格的尊重。

  关爱二:他搬开凳子后,自己坐在那里充当凳子,是怕小和尚回来后两脚踏空而摔伤,体现了他对小和尚的爱护。

  关爱三:面对踏着自己肩头迟迟归来的小和尚,他不仅没有一丝生气,反而呵护有加,劝小和尚别着凉,快回禅房休息,体现了他对小和尚的理解、宽容和关怀。

  正是这种关爱,实现了禅师与小和尚心与心的交流并达成默契,从而使小和尚在享受爱的温暖中理解了禅师的良苦用心,教育于是生效。

  顺便说一句,禅师的做法只是教育路径的一种,它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教育子女或学子的路径多种多样,哪一种路径用的好都会有效,关键在于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象小和尚这样自尊心和自省能力较强的人,禅师的做法容易奏效,而对于缺乏自尊且自省能力很差的人,这种路径就很难走通,而必要的训斥并兼以惩罚,从而形成威慑,使之不敢,也许会更有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