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拜谒路遥

时间:2025/3/25 作者: 末文 热度: 1251
  一年了。去年的今天上午,我辗转一千多公里,专程拜谒了路遥先生。恭恭敬敬献了一束花。绕墓三周。瞻仰着先生的塑像,默念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心里好生不得劲!

  喜欢上路遥的时候还没读过他的书,只因一句“路遥知马力”。

  有位大家说过,如果文学是生活的苦果,那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这么说,路遥足够幸运了。我也幸运,虽不擅长文学。一直以为,孙少平的童年就是写的我,而孙少安是写我的哥哥。我没吃过“非洲饭”,学校里连个食堂都没有,哪来的非洲饭。人家的煎饼是黄色的,我的是高粱米做的,红红的,不好意思拿出来;极力用手捂着吃,越不让人家看,人家看得越仔细……“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落地记起来。”感觉此语路遥更是写给我的。

  1987年7月,我领到了平生第一份工资,陆陆续续买了路遥全部的书。咋捧上《平凡的世界》,愁。啥时候能看完啊!那是1993年。读到入迷了,有一宿竟然一分钟也不曾睡!这个记录至今未被打破。不再愁着看不完,一直读下去该有多好。

  读了《平凡的世界》,才明白作者为何取名路遥。

  1997年9月,单位竞选副科长,我失败了,于是一头扎进了《平凡的世界》;2006年6月,单位提副处,有我的,三鼓捣两鼓捣又被挤掉了!接纳我的还是《平凡的世界》;2010年8月,第四遍阅读,为了陪大学毕业的侄女。

  我问侄女:读路遥读到了什么?

  侄女:真实!

  “真实乃劳动所知晓的最甜蜜的梦。”这是弗罗斯特的诗。

  2007年底,一位老领导退休后写了一部《往事》,让提修改意见。我怎敢造次。只送他一套《平凡的世界》。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什么感想?他说:“唉,路遥先生是累死的…!”

  《平凡的世界》完全征服了我。就连我村与双水村也真有一比。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郝红梅、孙玉厚……;王满银、孙玉亭、贺凤英……几乎都能在我村里找到贴切的原型。小人物都是立体的,可爱到可恨,却透明得优美——看看我们曾经的样子吧。活生生的人演绎着活生生的食和性的绝唱。每个时代的接缝处都会变成历史节点的,就像身体的每一处裂缝都会成为人体器官一样。发生在我们国家民族层面的事情与个人之间有个交叉点,那就是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生。

  傻傻的我,还拉给父亲听过,要知道,父亲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为何拉给父亲听?因为每看到孙玉厚,最先想到的人物就是我父亲。

  相比《平凡的世界》,《人生》更像一副特写。2019年春节,借重读《人生》之际,我问妻子:你说,高加林有没有错?

  妻子:结局挺可怜的。

  我:回答我的问题;

  妻子:路遥的作品里应当没有对错。

  我感觉妻子说了句名言!巧珍是高加林自发的情感认同,而城市和黄丽萍却是他不由自主的首选。哪里错了?

  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担心起了路遥的健康,虽然此时先生已去世多年。就像折磨高加林的“是生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而不是路遥”一样,折磨路遥的更不是路遥自己。面对病体,他曾对自己说:“我原谅你。”一句无奈的话,让人无语!

  路遥走了,在他还没想到自己会衰老的时候。

  海量的读者也留不住作家的生命。

  英雄,哪有暮年!

  我常常想,能看着路遥变成个小老头该有多好!

  我也问过博士毕业的儿子:读路遥的主要收获?

  儿子:用生命做事业。

  ……

  悠悠岁月里,那些我们用来作为标志的年份逐渐淡化了,而路遥依旧保持他所给予我的青春与烙印;我坚信,这也是他给予未来的他们的青春与烙印——小说是有生命的,你读我读大家读,它会永久生长下去。

  在路遥墓前坐了好久。想了好多。山下是欢快的延安大学的学子,似乎寓意着某种启示。想到了普罗佩提乌斯的哀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死亡为终结。”是的,让作家不朽的当然不是他生命的长度。每每这样想时,心内的惋惜就不再那么强烈;正是为了这个不再强烈才去这样想?我不知道。我不抽烟,也没给先生带烟。如今这包烟成了我的永久的悔。

  是时代造就了路遥,还是路遥讴歌了时代,这不重要;路遥的付出与奉献是不是刘勰笔下那颗“与天地并生”的“文心”?我不予定义。就像面对风吹经幡而争论的那两个唐朝的僧人:一个说是“风在动”,一个说是“幡在动”,而他们的师傅六祖慧能禅师给出的答案却是:“心在动”。

  是的,读了路遥,心哪能不动……

  (原载《济南日报》2025.3.25)
赞(6)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