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千古知音——重读刘禹锡金句感言

时间:2019/9/1 作者: 南晓 热度: 201939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金句,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诗人以满天瑰丽的晚霞喻示了人生的晚景,尤其令古稀之年的吾辈庆幸。

  一直以为这是诗人志得意满时之咏,不想却是在他人生低谷时之作!近日偶然读到全诗,不由甚为感慨:始而怆然,继而释然,终如醍醐灌顶,方觉豁然——颇有读苏轼《前赤壁赋》之感。短短六十字的一首古诗,不仅道尽了老年的悲苦,人生的跌宕;更展现出洞明世事的睿智、“绝地反击”的大勇,尤其是朋友间恳挚的真情。

  这是刘禹锡回赠同龄好友白居易的一首诗。刘白二人都是中唐第一流的诗人,当年都是六十四岁。诗人久别重逢,自然要以诗唱和,白居易便写了一首赠诗:

  《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不愧为大诗人,寥寥数笔,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暮年的窘况:六十四岁的刘白二人当时都患有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而其悲观的情绪也显见于字行:“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只是平日里聊聊闲天还挺有兴致:“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读罢好友的赠诗,刘禹锡也深有感触,此所谓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但生性豪爽的刘禹锡却未向命运屈服,且看他回赠白居易的诗: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该诗的前六句是对白居易“咏老”的回应,其白话译文为: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这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十分亲切。

  但笔锋一转,则言及岁月对年龄的馈赠:“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其白话译文为:

  经历过的世事多见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读至此,不由想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既文章”的警句,想到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名言。想来白居易也会幡然醒悟,重视自身的底气,看到老的长处。

  而其末尾两句更挥洒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即: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意境——坦然面对,豪放达观——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如此深情的比喻,想必老友白居易亦会深受感染。

  真挚友情天地可鉴!

  人至老年,尚有这样的白首知己,实乃“此生足矣”!刘禹锡不仅鼓励了自己的终生挚友,更为世人留下了自励自强的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在吟诵“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时,想到此金句的背景,当会更珍惜老友间的互励,更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