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哉,醉翁欧阳公!过去两个多月来,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所发生的持续骚乱,再次证明了您的论断是何其正确!
据央视新闻8月16日报道,16日,香港《大公报》发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的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在过去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骚乱当中,充当主力的极大多数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思维混乱、言语粗暴、行为暴虐、没有底线。应该说“废青”是对其最恰当的称谓。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反对派绑架“通识教育”正是制造“废青”的罪魁祸首!
据文章介绍,“通识教育”的初衷是要学生掌握分析社会时事的能力,建立正面的价值观。香港回归前,“通识教育”只是选修课,2009年开始列入必修课,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2012年开始,“通识教育”被列入香港高考必考科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由于教学设计的缺陷,令该科目变得莫名其妙,十分空洞。
目前的“通识教育”仅有一个课纲,却没有教学范围,无教材、无标准答案,名义上是多角度思考,但对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说,社会和政治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给某些“黄师”荼毒学生、传播歪理邪说留下了机会。比如戴耀廷的“公民抗命”、“违法达义”早就被法庭判了“死刑”。但“黄师”们仍然在课堂讲授“公民抗命”、“违法达义”等歪理邪说,鼓动学生借游行示威之机搞事,这是明显的把学生当“政治燃料”,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用心险恶之极!
对此,文章提出了应对之策:釜底抽薪,堵住乱源。首先,将“通识教育”科目从必修课降低为选修课,从而摆脱反对派绑架“通识教育”、制造“废青”的局面。其次,真正启动“国民教育”和“去殖民化教育”。
香港作为一个被英国管治了百余年的地区,1997年回归至今,“去殖民化”却尚未真正启动。一些香港人长期“不知有国”,香港人印象中内地是一个个的城市和乡镇,而不是一个国家。因此,笔者认为,降低“通识教育”的科目地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赶紧启动“国民教育”和“去殖民化教育”,且越快越好。
本人之前曾经供职于两家总部在香港的公司,日常工作中免不了要和香港同事打交道。在谈到香港公司总部和内地分公司时,大多香港同事都会脱口而出:“香港如何如何,中国如何如何。”对于不明谈话语境上下文的人来说,毫无疑问会将这句话理解为把香港看成是和“中国”并列的“国家”。
但是,因为谈话的语境是设定在公司的业务范畴内,所以,内地同事都能理解香港同事想要表达的其实是“香港公司总部的情况”和“内地分公司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他们之所以用“中国”来表述“内地公司”,其实并非他们有意强调香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或者说是继续习惯性地沿用英国统治香港期间对中国内地的称呼。
于此,我每次基本上都会予以纠正,告诉香港同事应该说是“内地”,当然是以一种“同事的口吻”说,对方也会欣然回应“是”。久而久之,那些经常跟内地同事打交道的香港同事也就习惯于“香港”和“内地”,或者类似于香港和上海、香港和北京等这样的表述了。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醉翁的《悔学》篇包含有两个层次的含义,或者说我们应该从两个层次上才能全面理解醉翁的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
首先,人是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懂得万物的道理,就像玉石只有经过琢磨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一样。没有天然就有用的玉器,也没有天生什么都懂的人。
其次,“人之不学”不同于“玉之不琢”。玉石不琢固然成不了有用的玉器,但其本身为玉的“不变之常德”尚存,玉还是玉,不会因为它没有被打磨而消失。然而,人是有“因物而迁的人性”的社会之人,不学,不但不知理,还会“舍君子而为小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笔者觉得,屠海鸣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所提出的启动“国民教育”和“去殖民化教育”也是基于上述道理而考虑的吧。
2019年8月17日星期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