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一分析是没有根据的。舟、水的比喻,顶多说明了统治者对于人民有一种利用的关系:舟要靠水来载。利用得好,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水上泛舟;利用得不好,水起了大浪,也可将舟掀翻。这一比喻毫无“选举权”和“罢免权”的意味:试想一下,即使大浪将舟掀翻了,对于水又有什么好处?水载舟,什么舟不是载?不同的舟对于水来讲,难道有多大的区别吗?或者说,舟的不同跟它有多大利害关系吗?总之,这一比喻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荀子引用此言,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要他一方面利用庶人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防庶人可能对自己造成的破坏。仅此而已。
《荀子》中在这句话之前还有一段话:“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荀子将君子(君王)与庶人的关系比喻成坐马车的人与马的关系。马如果惊了车,乘车的人就无法安坐在车上。庶人要惊骇了政事(即反抗统治),君子就无法安坐在王位上。君子要做的,是给庶人一些恩惠,能让穷困的人活下去,让他们安心顺从于现有的统治,而不是去惊扰君王的大驾,这样,君子的宝座就可以坐安稳了。我想,这应该是对“舟水关系”那句话的较为明晰的解说,而其中根本没有什么选举权和罢免权的意思。
写于2006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