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接着说,汤、武并不是夺取了天下,而是天下归顺了他们。桀、纣也不是丢掉了天下,而是天下抛弃了他们。“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因此,桀、纣本来就已经没有了天下,而汤、武也不能说是杀君。
最后荀子说:“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弒,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正论》)
荀子说了这一大段话,只有一个意思:汤、武这样的臣下讨伐君上,将其杀了,不为弑君。如果说这里也跟人民有什么关系,顶多只能说,汤、武这样的臣子是人民的父母,而被杀的桀、纣是人民的怨贼。人民自身并不能诛杀此贼,完全得靠自己的父母作主。所以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民主思想;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只能说有“臣主”思想,这里的臣是像汤、武那样的诸侯,他们是前任君王的臣子,同时又是人民的父母。这里也根本没有什么人民与君王之间的契约,有的只是实力:当臣子或诸侯的实力超过了国君或天子,就可以讨伐并取而代之。当然,荀子也认为,百姓甘愿服从其统治,或至少不反对这种统治,是该统治者有实力的一种表现。但这并非是统治者与人民有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关系,并非是说这一统治一定要获得全体人民或多数人民的认可才是合法的。遍览《荀子》一书,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说法。
有论者认为,荀子所提倡的“统治者以人民之父母自居”的思想有一种伦理制约的作用。 “这种伦理制约要求君主为民众着想,因而它实际上乃是民本思想的一种形式。” (白奚: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与儒家的理论变迁——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我认为,如果说它对统治者确有某种道德制约作用,这一作用也大大小于它对人民的道德制约作用。礼义的根本要求是孝,孝的根本要求是顺。以父母自居的统治者要求于人民的是对他们的忠诚和顺从,而反过来,他们对人民的“慈爱”,则要看其是否高兴这样做。由于整个权力包括话语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完全可以说“打是疼,骂是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人民的爱,其实是为了他们自己,因为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跟真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毕竟不是一回事。
写于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