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天人关系,首先得把"天"、"人"的内涵的搞清楚。天人关系的"人",其含义自明,毋须多言。而"天"的问题则较为复杂,须得详加辨析。
一种最常见的观点是,"荀子认为'天'就是自然或自然界。"(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228)荀子所说的天,"是整个自然界的代名词。"(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89)"生态学上所称的自然现象在荀子眼里就是所谓的'天'"。(曾林:生态理念的闪光--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现代辨析,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类似的观点还有:"荀子所说的'天',指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整个自然界。"(黎红雷:礼道·礼教·礼治:荀子哲学建构新探,现代哲学2004年第4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认为'天'不仅是有目的、有意志的神,而且还有自己的道德属性。" (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
荀子有一段给"天"下定义的话:"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以下只注篇名)
对于这一段话,前一种观点认为,荀子认为"天"就是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自然界不见它工作但它有效果,这种生成变化的生机就是神。"神"在荀子的思想里…是自然界的一种功能,荀子把它叫做"天职"或"天功"。荀子讲的天没有什么神秘的意义(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228)。"荀子所谓'神'是指大自然造化之妙或天工之妙,只能看到它的成果和功效,却看不见自然界是如何造化万物的。…神是自然之代名词。"(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89) 荀子"是把人们看不见自然作用的行迹,而看得见的自然作用的功效称为'神',它并不是人格化的神即神秘主宰或精神实体,而指物质自然界内在演变的作用,是物质的一种自然功能。"(曾林:生态理念的闪光--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现代辨析,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后一种观点则指出,这表明,荀子"认为天并不是'列星'、'日月'等自然界的物质,而是支配这些作为物质的东西'随旋'、'递照'、'代御'——总之进行运动的神秘力量。" "荀子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把天作为有意志的造物主来论述的。" "荀子还没有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界的观念。"(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哪一种正确,哪一种错误?我认为,还不能非此即彼地这样说。荀子的"天",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界,也不是具有品格和道德的神圣或神秘的造物主。
第一种观点认为荀子的天是指生态学上所称的自然现象,或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使得这些自然现象得以产生的本原或根据,荀子是否也归入到天的范畴中?或者说,他是否将被抽象的不仅仅作为现象的自然归之于天?就有关论述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荀子的天,不仅仅指自然现象。
按照第一种观点,有许多话就说不清楚。如下面这段话:"荀子直接把'天'解释为自然界。他提出自然界的起源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说明自然界的生成发展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227)如果天就是自然界,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变成,天的起源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这话显然是不通的。天自身应该是没有起源的,也不会结束,无始无终;万物起源于天地之合。
这种观点还将荀子的天理解成"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整个自然界",也就是说,这个"天"是不包含人类社会的,即狭义的自然界。这样一来,人就不是天的一部分,人与天就是完全分离的。综观荀子的论述,我们无法肯定这一说法的正确性。换言之,荀子的"天",既有与人相对的自然界的含义(这时它不包含人以及人类社会),也指将人包含在内、并作为其来源的广义自然。否则,有关人的天官、天君、天情、天养、天政等等说法都无法解释了。
在某种程度上讲,第二种观点应该是抓住了第一种观点存在的问题。但是,说荀子认为天是有目的、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神,却是缺乏根据的。它所说的天的"神的属性","支配物质东西运动的神秘力量",不过是荀子赋予天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本原意义而已,说天是"造物主",也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荀子确实有"天是造物主"的意思,但他并不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特别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意志;荀子的意思只是:人是天即自然的产物,这里应该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说不上是什么神秘的力量。
写于2006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