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墨子的社会思想(三 墨子为什么“非乐”)

时间:2019/6/2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238991
  墨子节用思想的另一体现是非乐。他认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另一件事就是“弦歌鼓舞,习为声乐”。 (《墨子·公孟》,以下只注篇名)他首先声明,自己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芋、笙的声音不让人感到快乐,而是它不符合广大老百姓的利益。然后他历数音乐的危害。

  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非乐》)他反问,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老百姓就能得到衣食财物吗?显然是不能得。三患照样存在。他还说,现在是“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非乐》)如果为此而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这种天下之乱就可以得到治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撞钟需要身强力壮、耳聪明目的青壮年人。如果使男人撞钟,就会浪费他们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如果使女人撞钟,就要荒废她们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给王公大人跳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不能吃糟糠,因为他们吃得不好,脸色就不好看了,衣服不美,体形动作就不好看了。所以他们必须吃好的、穿好的,但不从事生产衣食财物的劳动。所以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从事音乐活动,是掠夺百姓的衣食财物。

  墨子指出,社会上各种人等,一旦迷恋上音乐,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王公大人因迷恋音乐而不早上朝、晚退朝、听狱治国;士人君子因迷恋音乐而不花费精力去治理官服、征收赋税、充实仓廪府库;农夫因迷恋音乐而不早出晚归耕田、植树、种菜;妇女因迷恋音乐而不早起晚睡纺纱、绩麻、织布。这样一来,国家的治理和生产都荒废了,所以墨子要“非乐”。

  梁启超认为墨子的非乐是“仅见有之之利,而不见无之之用也。是犹筑室者以室中空虚之地为可惜,而必欲更辇瓴甓以实之也”。(梁启超:梁启超学术论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30)同样的观点认为,“墨子重物质而忽精神,其非乐全由实利主义而来。音乐美术恒与实用相反,故墨子主以足民之财,为治平之先务,至于精神上之快乐,则未计及。”(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998年影印版,p.121)相同的看法还有:“就否定音乐和艺术的价值而言,墨子的思想显然有其偏狭处。人毕竟不是动物,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感情和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仅从实用的角度是根本无法回答的。”(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69)

  这些评论显然没有准确理解墨子的意思。墨子反对音乐,不是否定音乐对人的良好作用和积极功能,主要在于当时音乐的制作和运用只是供统治者享乐,不仅不能消除人民的“三患”,反而大大增加人民负担,给他们造成极大伤害。墨子曾举古代圣王造车船的例子,说那也向百姓征取了许多钱财,但由于这些车船造成后都用于百姓,所以他们并不抱怨,都送出钱财。“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非乐》)他说,如果乐器也是这样反而符合百姓的利益,我是不敢反对的。可见他并非认为音乐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当时统治者耗费巨资在音乐方面,使百姓遭受灾难,而获得享受的却是统治者。

  写于2006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