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个人为本——杨子的社会思想(七)

时间:2019/5/12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201472
  杨子思想的意义就在于,这是对以家族制为基础的社会体制的一次反叛,孟子骂他“无君”,并不是冤枉他,而是道出了杨子思想的实质。至于有这种思想的人是不是“禽兽”(孟子语),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韩非子在议论了杨子的观点和作为后,指责那些礼遇这样的人的君主说:“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贵轻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韩非子·显学》)的确,依照杨子的观点,人们是不会为君主卖命的,因为人的生命是太尊贵了,超过了一切。作为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杨子是第一个提出以个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高于国家和社会。

  写到这里,我想拿西方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有关言论进行对照。黑格尔认定,中国有史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几千年如一日,实际上是没有历史的。他这样说有什么根据? 或者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他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在中国,“无从发见‘主观性’的因素;这种主观性就是个人意志的自己反省和‘实体’(就是消灭个人意志的权力)成为对峙。”“在中国,那个‘普遍的意志’直接命令个人应该做些什么,个人敬谨服从,相应地放弃了他的反省和独立。”黑格尔对此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解说。他认为中国人民“把自己看作是最卑贱的,自信生下来是专给皇帝拉车的”;中国人把个人自己和人类一般都看得十分轻贱;中国人“没有对于内在的个人作胜利的拥护,而只有一种顺服听命的意识”;等等。(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p。123、126-127、130、143)

  黑格尔对于中国人特性的描述可以归结为一点:中国人没有个人意识和自由意识,自轻自贱,甘愿作皇帝的奴才。可以笼统地这么说吗?例如,可以说杨子没有个人意识和主观性吗?你能说他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性与“消灭个人意志的权力”对峙起来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当时的中国,有这种意识的决不是杨子一人。孟子虽是杨子的论敌,也不得不承认:“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当时的中国人有杨子这样意识的不在少数。由此可见,黑格尔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论述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准确把握杨子的思想,给以适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是一件十分必要和很有意义的事情。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中学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文章,其中谈到杨子说:“我国古代的杨朱是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典型代表。杨朱是战国初期的哲学家。他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吃好、喝好、穿、玩好、听好,享受满足口、腹、耳、目欲望的快乐。这是他主张‘乐生’‘纵欲’观点的具体体现。同时,他主张‘为我’‘重己’,把‘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当作为人处世的法则。真是‘铁公鸡’一个。”(王景贤:“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课堂教学设计,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这一介绍是极不准确的,在许多地方歪曲了杨子的思想,但很可能在该解说者的印象中,杨子就是这样的,他所能接触到的材料都是这样说的;以讹传讹,最后杨子就成了这样一种供人们批判用的靶子。而我们研究者的责任则是,应该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探讨和评价杨子,尽可能地还其本来面目,而切切不可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写于2006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