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根据方位,风的意象有天风、野风、草木风、草风、松风、荷风、江风、湖风、海风、溪风。
(一)天风:“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这首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这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
(二)野风:“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凌晨,曙光已见,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在写景中,这位宰相巧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前句写凌晨,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后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三)草木风:“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安史之乱三年来,笛咽关山,兵惊草木,人民饱受乱离的痛苦。此联连同上联,恰是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壮,于欢快词中小作波折,不味流走,极抑扬顿挫之致,将作者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写出。故明胡应麟说“三年笛里”一联“以和平端雅之调,寓愤郁凄戾之思,古今壮句者难及此”(《诗薮》卷五)。
(四)草风:“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白居易《建昌江》)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因公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藏了深沉复杂的思想。原来,白氏在长安作校书郎时,丁母忧去职,在长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他从风波险恶的宦场,来到农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荡舒畅。丧服满了之后,他又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还是卷进了宦海波涛。仅仅一年,就因开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现在,他满怀忧郁地来到建昌江边,目击这渡口风光酷似渭河边上的蔡渡,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退居渭村时那种身心闲适的境地,回味起当时“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适意》)的心情来了。可见,此时此地,他想起渭村,不止是渭村风景优美,人心淳朴,更重要的是渭村是一个可以躲避政治风雨的安谧的小港;在那里,他的心灵之舟可以安详宁静地停泊。陡然接个“忽似”,领起两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依然是一个口,但这儿是蔡渡。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迷濛。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无限归思,交织在这画图里。“草风沙雨”,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这种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远的诗风,正是白居易的独特风格。绝句规律,要转得出,结得好。“忽似”一转,立见感情跳跃,从而导出了无限风情的下句。这个“忽似”,妙在凌空而来,触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这种突然而来的新境界,又正说明诗人经常想着渭村。经常梦魂萦绕,才产生了这突然的联想,让我们于无声处,听到了诗人在高吟“归去来”!明钟惺在《唐诗归》里赞许白诗说:“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此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传之本也。”这诗从“轻快”中取得“静深”之妙,全赖一转得之。
(五)松风:“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抓住隐住隐逸生活的两个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408“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六)荷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夏夜水亭纳凉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之音怎能不对诗人有所触动?
(七)江风: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人”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2.“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李商隐《赠刘司户蕡》)刘蕡,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都和郑肃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治今广西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李商隐写此诗相赠。诗的首句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八)湖风:“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崔国辅《小长干曲》)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靠近长江边。晋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注:“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内容也如此。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这是一首情歌。但作者没有从相见、欢聚、别离等处落笔,而是紧扣江南水乡的特点,抓住特定时间、地点、条件,自然而风趣地表现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采菱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情色彩,切合小伙子此时的感受。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好像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艺术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气氛。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显然,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九)海风: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2.“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正如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所指出,“碛里征人,妙在不说着自己,而己在其中”。当然,这首诗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别强烈,更因为他善于运用诗人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王昌龄在一首《变行路难》中有“向晚横吹悲”的句子。而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3.“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方干《题君山》)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传说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它激发过许多诗人的想象,写下许多美丽篇章。其中多有为人传诵的名句,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等等,巧比妙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这真是不说则已,一鸣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间苑,且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冈片玉”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风吹落”云云,想象奇瑰。作者《题宝林寺禅者壁》云:“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可见此诗的想象显然受到“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十)溪风:“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杜牧《秋浦途中》)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治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两句诗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堂,不是当行的家数。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天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这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