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中诗人的情怀。
1.“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令人不难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难道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2.“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
3.“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李颀《送刘昱》)五两,是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谁是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即九江,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又愿意风行水宿呢?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4.“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作者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及尽北风凛冽之形容。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其一)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惟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適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惟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6.“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杜甫《羌村三首》)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的之大不幸。“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淡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8.“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白居易《村居苦寒》)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这两句诗写了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
注释:参考《唐诗鉴赏词典》,2004年2月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