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回忆吃派饭

时间:2019/3/22 作者: 曹烽 热度: 89375
  我年轻时在黑龙江农业部门搞蔬菜生产工作。那时几乎天天骑车下乡,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中。蔬菜专业生产队一般都在市郊,每天的午饭都得在社员老乡家吃。当时下乡干部吃饭都是吃“派饭”,就是队长今天派老赵家做饭,明天派老张家做饭,后天派老王家做饭,轮流派饭。

  每到晌午,队长就找个社员带我和公社(现在的乡、镇)下乡的干部一起去派饭的社员家。队长向来不陪吃。那时的干群关系特别融洽,社员们都争着做“派饭”,都尽力把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吃。国家对下乡干部吃饭是有明确规定的:一不准喝酒,二不准吃鱼肉,三不准吃细粮。每顿饭必须交给社员半斤粮票,二角钱。

  一进门儿老乡就热情地让你洗手上桌吃饭。一般情况下做的都是大米掺点小米的二米干饭,因为大米是细粮,掺点小米就不属于细粮了。菜品早春都是以豆腐为主,家常溜豆腐,炒干豆腐,土豆炒白菜片,萝卜丝汤。夏秋蔬菜多时,茄子、青椒、豆角、黄瓜、西红柿等菜品就丰富了。大葱沾酱几乎家家都有,有时有的人家还给你煮个咸鸭蛋。吃饭不限量,管饱吃,不管吃多少,吃完撂下半斤粮票二角钱就可以了。吃饭交钱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每当下乡前就把钱和粮票准备好了,没有赊欠的。那时我们都年轻,饭量大,每餐只交二角钱肯定是不够的,有时再吃个咸鸭蛋就更不够了。后来知道年终分配时,经常被“派饭”的家庭生产队都要给点补助,这补助当然也是社员群众大家均摊的。看起来,老百姓历来都在默默地养育着我们共产党。现在回忆起那峥嵘的岁月,虽然生活艰苦些,但那时却很开心,每顿派饭都吃得十分香甜。虽然那时不喝酒,干群的鱼水深情却一直醉在心头。那温馨的农家小院,社员那亲切的笑容一直萦绕在脑海。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富裕起来了。好客的农民兄弟拿出鸡鸭鱼肉来款待下乡的官员。我们的各级官员们也不见外,都以为自己是来自人民的,回来吃人民也是应该的。所以,吃完抹抹油嘴,拍拍屁股就走了,头脑里已经没有了吃饭应该给钱的概念。更有甚者,吃完了还不够本,还要往车屁股里装些活鸡活鸭活鱼等农副产品。现在搞得官员们的车子一进村,孩子们就会喊:“鬼子又进村了”!百姓当着你的面是笑脸,你一走就骂娘了!这些年来,我党的优良传统就这样丢光了。有好大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小事,不值得你去大喊大叫。其实,这绝不是小事,现在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子,一年要支付招待费十余万元,每户村民要支付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有的乡镇政府的官员们把农民的个体饭店都给吃黄了(赊账不还)!这是百姓最直观、最反感也最无奈的事,也是对党的威信损失最大的事。现在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当前,党中央下达了“八项规定”,号召全党要为民谋利,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说“权应为民所用,情应为民所系”。李克强总理说“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让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把党的优良传统再发扬光大,找回吃“派饭”的感觉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