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号子
童年
祖父八岁时被送到淮河南岸边的潘村给人放猪。
俗话说,隔河千里远。一个八岁的孩子,如果不是家里穷的实在养不起,哪能舍得送那么远去做长工。
夏天,大人都容易犯困,何况是个孩子。放猪时睡着了,全身、头上脸上爬满了蚂蚁。邻居奶奶看到了,心疼不得了,把他喊醒,说道,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地里就睡着了?听说是从北边来的打长工的,老奶奶叹道,真是个可怜的孩子。
祖父说起这段时,没有悲伤,反而是带着淡淡的微笑。说道,家里太穷了,不出去打工,在家就饿死了。
青年
祖父二十多岁时,是村里的基干民兵。村东头薛老太太也是基干民兵,每人发一支土枪。每天在村头巡逻站岗放哨。
有一天,薛老太太说,凡后,我们道塘集去看看。祖父同意了。
二人背着土枪,和另外几个基干民兵一起,往塘集进发。
村子叫庙庄,大概是姓张的人家比较多的缘故吧。
庙庄距离塘集有八里路,塘集在北边,所以庙庄又被称为塘集南面“八里张”。
几个年轻人倚仗自己身上背着枪,所以胆子也大起来,兴冲冲地往前跑。
不久,就来到距离塘集不远的叫南汪的地方。
一位拾粪老大爷看见这一群年轻人,背着土枪往前赶,就问道,“你们几个是干什么的?”薛老太太答到:“我们是立新村的基干民兵,我们准备到集上看看情况。”老大爷答到:“去上塘集看看?你们知道现在什么情况吗?你们不要命了?你们抬眼看清楚了,坝上架的是什么?”
几个人仔细一看,不是日本人架设的机枪还是什么?
几个年轻人倚仗着身上有枪,对日本人的机枪满不在乎。还想靠近去看看。
老大爷正要劝阻,忽然,一阵枪声响起,从上塘集东边飞驰过来一支人马。这时,架在坝上的日本人的机枪响了起来。
老大爷大喊一声:“还不快跑。”几个年轻人这才缓过神来,撒开腿,拼命往回跑。
人腿哪有马腿跑的快,骑在马上的人喊到:“老乡,不要跑,我们是八路军。”几个年轻人哪能听进去,只能听到如鞭炮齐鸣的枪声。
一口气跑回老家,几个人浑身汗湿,如水洗一般。一名基干民兵,由于惊吓,加上奔跑劳累,一病不起,几天后居然不治身亡。
祖父家里住过八路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祖父说:“八路军不像中央军,对老百姓是很好的。中央军抓壮丁,家里有点什么,都给你拿走,真和土匪一样。”
解放南京之前,有解放军队伍经过张庙,他们跟老乡们说,“我们马上要打过长江了,蒋介石要完蛋了。”
老百姓都不相信,笑他们,“就凭你们几杆土枪,也能打败蒋介石的中央军?”
不久之后,真的打过长江了。
祖父说:“共产党真的有能耐,说打过长江,真的就打过去了。”
壮年
五八年人民公社大食堂,吃饭不要钱。
食堂吃的是什么饭呢?祖父说:“那稀饭,真的很稀,盛到碗里能照人影。”
祖母吃不饱饭,饿的浮肿。
当时,祖父的兄长是生产队长。有人就给祖父出主意,说道:“你老大是生产队长,你去找一下他,你家属都饿成这样了,求他照顾一下。”
祖父不能眼看祖母身体一天天坏下去,就到兄长那儿把情况说一下。兄长铁面无私,不答应照顾。
祖父没有办法,祖母又给出了主意,让祖父去找一下大队长。
大队长姓李,高高的个子,身材魁梧,头大眼大,声如洪钟。虽然扁担长一字都不认识,但为人通情达理,讲原则而不昧人情,做群众工作摆事实讲道理,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听了祖父反映的情况,马上嘱咐人,凡后家属饿成那样了,再不想办法,就要饿出人命了。快到仓库弄点粮食回去,特事特办。
有了粮食,祖母身体才逐渐好转。
六零年,窑湾扒河,祖父和生产队的劳动力都参与了水利工程建设。
村里人带信,祖母在家快不行了。祖父心急如焚,请了假,带着家下侄子,一起回老家看看。
没有车马,全靠两只脚步行。天晚了,借宿人家。两人饥饿虚软,借宿人家煮了一大锅胡萝卜。叔侄二人一扫而光。
回到家里,祖母双腿浮肿已经不能走路。祖父无计可施,唯有伴着一起愁苦。
李大队长在窑湾,见凡后叔侄二人回家后,就叫人带信,抓紧时间回到河工上。
同时,安排生产队,给予粮食,照顾病重人家。祖母也得以恢复身体。
祖父带着家下侄子返回窑湾河工。也幸亏返回河工,如果真的一直呆在家里,最后说不定就性命不保了。——没去河工的,在老家,真的饿死不少。三年自然灾害,可苦了老百姓。
中年
七十年代中后期,祖父是生产队的第一耕田能手。生产队最好的耕牛,是祖父使唤的。所以,每天耕地最多的,也是祖父。
耕牛好,是指耕牛到祖父手里,他调教得好。耕地不用鞭子,轻嗬一声,那牛就撒欢往前赶。
祖父的耕田号子,享誉十里八村。祖父的耕田号子,犹如歌声一样悠扬。祖父有着一副好嗓子,能唱出高亢嘹亮的耕田号子。如果用今天的唱法给祖父的号子分类,那就是纯粹的民族唱法。
不仅人喜欢听,我感觉那耕牛也喜欢听。根本不需要用鞭子,牛儿就欢快的拉犁。
包产到户以后,祖父的号子更动听了,飘扬在希望的田野上。
八四年,祖父因为种田种的好,被评为乡的先进典型。和乡里其他先进典型一起,到县里开表彰大会。整整开了一个星期。最后发了奖状,拍了照片。
用祖父的话说,那真是吃好、住好、玩好。大半辈子第一次见那么大世面,住那么好招待所,见那么大县领导。这是祖父的光荣。
老年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两个孙子都大学毕业了。
一个在省城,一个在县城。
祖父去了省城,在大孙子那儿住了一段时间。看了三十七层的金陵饭店,坐了小车。感受到了大城市的热闹与繁荣。
祖父喜欢二孙子工作的县城。小区边上,就是河畔,有唱歌跳舞的,都是老年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从小区东门往南跑,跑到雅城府邸,跑到水畔花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左边是树,是花是草,右边是高楼大厦,是店商交易。
晚年
祖父今年九十六岁了。是孔子的七十四代孙,祖籍江苏宿迁,祖上是从山东过来的,每年都会有山东孔氏过来抄家谱。天下孔氏,都是一门的,所谓“天下无二孔。”
祖父身体硬朗,我住的五楼,他一口气能爬上来。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只剩了一颗,但是胃口很好。喜欢吃荤,现在在我的劝说下,也能吃点蔬菜。
时间如流水,沧海变桑田。祖父经历了漫漫的岁月,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如今,赶上了好时代。
祝愿祖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