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渔坚信跑来跑去总会发生点什么,所以她把生活中的偶然不断放大,让偶然渲染自己的生活,便与别人相异。周渔与陈清的爱情就是如此,一次偶然的相遇,周渔居然会把对方丢失的东西给对方送回去,于是她便把生活的偶然朝着必然的方向去发展。然而,这样的发展,到最后也只是空欢喜一场。不是付出就会有回报,不是相爱就会相守,爱情难以禁得起距离和时间的考验。爱情只是只能存在回忆里,慢慢品味,现实中爱情是很容易消散的。
周渔会执着于与陈清的爱情,一次次乘火车前往寻找陈清,与她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的分不开的。在陈清的屋子里,他们拥有着彼此,即使是抱着对方得来的短暂欢愉,周渔也觉得是可贵的。周渔似乎对这种一星期两次的短暂相守很是上瘾,她找陈清变成一种习惯,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她都在火车上。一次陈清突然发现自己应该去找周渔,他乘火车去找周渔,周渔也去找陈清。于是,他们在互相寻找中,第一次错过了对方,后来便不断错过,直至周渔死去。周渔的执着与习惯,不断侵蚀着她的灵魂,即使陈清已经离去,她还是不断地按时乘火车去往寻找陈清的路上。不管陈清在与不在,她都一直坚持,因为不知道除了和陈清在一起,她还能去哪里。正是这种习惯,让她的内心泛起深深的孤独,即使陈清不在,她还是把自己关在与陈清相爱的屋子里喝得烂醉,第二天装作若无其事离开。她不仅仅爱陈清,她也爱上了寻找陈清的习惯,这种习惯来源于她骨子里就存在女性意识,也是先锋派作家北村在《周渔的叫喊》中塑造的先锋影响着周渔,而又不知道如何释放的痛苦。正是这种女性意识让周渔变得主动,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自己想要的生活,正是这种先锋性导致了周渔的悲剧,她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痛楚,唯有死去,才能得到陈清全部的爱,也才能释放痛楚。
周渔对陈清的爱,来势汹涌。最开始,她沉醉与陈清为自己写的诗中,周渔的感受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陈清给予的,另一个部分来自于她对陈清诗歌的解读。她活在现实中,也活在梦境里,她想要在现实中寻找梦境里的仙湖。然而当别的男人给她造了一个人工仙湖之后,她的内心产生了不小的震撼。但那不是陈清给予的,他爱的是陈清,便爱陈清的一切,包括陈清的诗歌,自然也爱陈清的贫穷。周渔相信陈清一定可以成功,鼓励陈清投稿,甚至到处发传单让别人来听陈清的诗歌朗诵。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们的关注点已从纸质媒体转向大众媒体,留给陈清的只有梦魇一样的打击,把陈清推向绝望,导致陈清连自己都不再相信。陈清爱周渔,但他无法承载周渔强加给他梦,他被压迫得想要逃离,因为适合陈清的只有诗人式的清静,他害怕现实,周渔带给他的也只有无边的摧残。陈清最后不只是被迫接受单位裁员,另一方面也让他逃离现实,也逃离了周渔给予他的如烈火一般的爱。陈清的处境也映射着二十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诗人的生存现状,如顾城、海子一样的诗人,他们只能生存在自己的理想国里,走出他们的理想国,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受到侵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