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刘墉励志文章精选

时间:2017/6/21 作者: 迹涯 热度: 88460
  刘墉先生是生活中的智者,他创造着人类“爱”的家园,给人们以有价值有意义的心智启迪,指导我们走向成功。读刘墉先生的散文小品,就仿佛同一个智者和长者在聊天,我们可以学习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体味他点滴在心的真情,感悟他对世界的推理,领略他灵魂深处的境界。以下五篇文章都是刘墉先生写给她女儿的信,其中满怀着一位父亲的关爱与期望,而且不乏令我们深思的哲理。望大家静下心来深读之,细品之。

  一、谈恐惧:《在生死之间选择》

  今天你在弹琴的时候,从门外飞进一只大苍蝇,在几间屋子里串来串去,每当苍蝇飞到你附近,就听见你尖声惊叫。

  “我怕嘛!我就是会被吓到嘛!”当我怨你大惊小怪的时候,你喊。

  “你当然会被吓到。”我说:“可是你要控制自己,不要被吓一大跳,因为‘吓’

  不危险,真正危险的是‘一大跳’!”

  但你还是不断惊叫,直到我把苍蝇打死,才重新练琴。

  孩子,你知道哥哥小时候也有个毛病吗?

  他很怕痒,只要稍稍抓他一下,他就会痒得像你今天一样哇哇大叫。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哥哥现在一点都不怕痒了。你知道那是你妈妈训练的吗?

  因为哥哥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去学校,看见一群孩子在楼梯上打打闹闹,你哈我一下,我哈你一下,大家躲来躲去,随时可能滚下楼梯,真是太危险了。

  所以妈妈从那天开始,就训练哥哥,每天哈他痒,又命令他要忍着。没想到,训练他一阵,他真不怕痒了。

  哥哥从来不是真不痒,而是因为他懂得控制自己,不作过度的反应。

  “过度反应”常常会出大乱子。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有个朋友,就爱作过度反应,他开车,过到路上任何一个小坑洞,都会闪过去,他说如果不躲开,一震一震的,车子容易坏。

  但是他的车子比谁都坏得快,而且不但车子坏,他还总出车祸。

  道理很简单——他过度反应,他固然闪躲了一些小坑洞,却因为分心,忽略了路上其他的车子,所以好几次跟别的车子擦撞,差别送了命。

  过度反应,最大的害处就是分心。你看看,电视新闻是不是常报导,车子因为闪烁小动物,造成大车祸的消息。每次在高速公路上,看见有小动物的尸体,被压成血淋淋,薄薄的一片,你骂那些驾驶人残忍的时候,我不是也告诉你,有一天你开车,如果发现有小动物躺在路当中,而车子正飞快行进的时候,也只能选择直直开上去吗?

  在那紧要关头,你必须知道选择,用理智告诉自己,也控制自己情感的反应,你要知道当你紧急煞车的时候,很可能造成连环车祸,许多人都会因此丧生。

  记得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常爱爬山。有一次,到乌来的深山,下起倾盆大雨,我走过架在一个小瀑布上的独木桥;突然顺着瀑布冲下一条大蛇,嗖一声,就缠在我脚前的独木桥上。

  天哪!你想想,那有多可怕!如果是你,会不会吓得从桥上摔下去?

  问题是,桥下是几十公尺深的山涧,如果我不控制自己,而在当时作出过度反应,今天就没有你了。

  所以我虽然怕蛇,但是在那一瞬间,硬是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然后趁蛇还完全清醒,一脚,把蛇踢了下去。

  说到这儿,我要问你,如果今天是你爬山遇险,你只抓住山边一棵小树,就能不坠落,但是小树上缠了一条蛇,你抓,还是不抓?

  你当然抓,对不对?

  那么我再问你,如果今天发生大地震,我被倒下的东西压到,知道你不可能帮得上忙,而对你喊“快跑,快跑!”的时候,你是留下来陪我一起死,还是听我的话,立刻往外跑?

  我举这样的例子或许太残酷了。但是,孩子!在我们生命中,常必须面对残酷的选择,在那一瞬间,你只能选择一个,不能两边都选;两害相权取其轻,你必须用理智克服感情,才能存活下来。如同我在〈当你遇见大野狼〉那封信里对你说的,当你不幸落入坏人手里,遭遇强暴,为了保命,你只好放弃无用的抵抗,唯其如此,你才有求救和讨回公道的可能。

  听了这么多,你懂了吗?

  我为什么说,你可以“吓”,但是不能“吓一大跳”!

  二、谈死亡:《把妈妈永远留在心上》

  今天是奶奶的祭日。

  所以爸爸一早就把大听桌子上的东西挪开,先摆两瓶鲜花,再将奶奶的照片放在中间。然后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在前面鞠了三个躬。

  奶奶逝世已经三年了,就在三年前的今天傍晚,九十三岁的奶奶,永永远远地离开了我们。

  中国人管死人的生日叫“冥诞”,称先人逝去的那一天为“祭日”。爸爸觉得祭日比冥诞来得重要,因为奶奶生的那一天,我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奶奶死的那一天,我和你妈妈都到了床前。

  同样的二月,同样的十八号,也就有着同样冬天的寒冷和短短的日照,连公路上萧疏的景象都跟三年前一样。所以祭日使我们更能回想当时的情景,使我们更能回到当年的伤心。

  对的!回到当年的伤心。有时候,我们要忘掉不好的往事,有时候却要重温碎心的一刻。

  就在不久之前,我收到一个马来西亚高中女生的来信,她的妈妈死了,弟弟只有六岁,你知道她要弟弟做什么事吗?她叫弟弟擦干眼泪,用笔写下当时的心情。

  “我要弟弟写封信给妈妈,把心里想要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我希望趁他对妈妈还有记忆时写下来,以后大了可以看,把妈妈永远留在心中……”那女生在给我的信里这么说。

  我一边看她的信,一边掉眼泪,立刻回信给她,说才失去母亲不久的我,可以感受她的伤恸,更惊讶以她那么小的年龄,居然会想到要弟弟记下心情的方法。

  所以,“祭日”也是“记日”,是让我们加深对死者记忆的日子。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们对死者的印象逐渐淡忘的时候,如果能利用每个祭日想一想,那记忆就能停留得更长久。

  亲爱的女儿!当你走过奶奶照片的时候,就驻足看看奶奶吧!那是奶奶到华府旅行时,在国会大厦台阶上拍摄的。当时她八十八了,还很能走,你瞧!她笑得多开心。

  也利用这一天,在你的脑海里找奶奶的影子吧!跟那马来西亚小男孩一样,奶奶死时,你还太小,只怕以后记忆会愈来愈模糊,所以应该趁着奶奶逝世才三年,想办法加深对奶奶的印象。

  想想奶奶怎么疼你;想像奶奶每天一大早,怎么和婆婆一起把你的小床推到她房间,照顾你;想想你到医院看奶奶,奶奶临终张开眼,看看你的那一刻。也想想,你那天,才坐进车子就痛哭失声。

  当然,我不是要你再去哭。落泪的日子已经过去,我们已经从丧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就好比我们卷起袖子,看以前受伤的疤痕。那疤痕不再痛,但能使我们回想到受伤的一刻,也在心里告诫自己,下次要小心了。

  亲爱的小丫头,你知道要告诫自己的是什么吗?

  是当你留不住奶奶,悲伤奶奶逝世的时候,要想想还有公公婆婆在眼前,甚至想想有父母在身边,而好好把握机会,多跟我们聚聚。

  惟恐以后散了,今天就多聚聚吧!

  对远行的亲人挥完手,就回身搂搂身边的亲人吧!

  这才是在奶奶祭日,你真正应该学习的啊!

  三、谈戒慎:《当习惯成了自然》

  今天真是好险,妈妈和爸爸下午出去的时候,差点出车祸。

  那时妈妈由咱们家的车道开进大马路,她只顾左转,没想到右边正有辆计程车快速开过来。幸亏爸爸看到了,及时提醒妈妈踩煞车,那白色的计程车才擦身而过。愈是在习惯的地方,愈容易疏忽。这种在自家门前出车祸的事,我真是见多了——

  二十五年前,我才来美国,住在维吉尼亚州一个教授家里,有一天朋友来访,决定一起出去看电影。岂知才出门,教授的车就拦腰撞上来访朋友的车,原因是他只顾习惯地倒车,却忘了朋友的车正停在车道上。

  还有个车祸是为我们装修的小李叔叔说的,他说有一家人翻修浴室,特别请他申请了一个装垃圾的车斗。车斗到的第二天早上,那家主人照例开车上班,才倒车出去,就狠狠撞上了车斗,把车尾巴都撞烂了。

  小李叔叔还说,到人家做工最要小心了,绝对不能蹲在车房外面和院子转弯的地方工作,因为每家人都习惯倒车出车库,和从外面开车转进自己的院子。(励志名言 )这条路屋主闭着眼睛都能开,所以当他突然看到工人的时候,常常已经撞上了。他还说有好几个搞装修的朋友,都因为没注意,受了伤。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许多做过千百次的动作,都会成为“习惯动作”。

  举个例子,如果你每天进房间,都伸手到墙上拨电灯开关,有一天你回家,打开门,灯虽然是亮的,你还是会伸手往墙上摸对不对?

  但是你也要知道,习惯动作也常使你忘记用脑,而铸成大错。譬如有一天,你开门,嗅到屋子里有浓浓的瓦斯味,明明知道开灯可能引爆瓦斯,但是想到时,手却可能已经拨了开关。

  这也是我为什么每次到学校接你,带你走过草坪、穿越停车场的时候,都叮嘱你,要看清楚左右,确定没有来车的时候再走。

  因为很少有人走学校的侧门,也很少有人从草坪那边走上车道,那些开车的人已经习惯每天快速地倒车开车;他们急着去接子女,你又急着回家,这些急切的心和习惯的动作反而成为最危险的事。

  最后让我说两个报上刊登的真实故事给你听吧——

  有个年轻妈妈带着新生的娃娃去超级市场。

  买完东西,先把放娃娃的篮子搁在车顶上,再把买好的东西放进后车箱,然后开车回家。

  车子直接上了高速公路,突然四周的车子都对她按喇叭,她先是觉得奇怪,看四周门都关得好好的,大家为什么急成那样?接着,才想到她带了娃娃出门,娃娃在哪里?

  天哪!娃娃还在车顶上,所幸路上平稳,那装娃娃的竹篮子居然没掉下来。

  另一个家庭就没那么幸运了——

  有个十三四岁的男生,每天下午做完功课都跟同学出去打网球。

  网球场远,由同学的爸爸开车,每次都是车到门口,再用手机打电话叫他出去。

  这一天,他妈妈正给他的小弟弟洗澡,突然有电话来,他去接,是妈妈的,就叫妈妈。

  妈妈说小弟弟在澡缸里,你帮我看一下,于是出去接电话。他才要进浴室,却听见拍门声,是来接他打球的同学,因为电话打不进来,而在外面叫他。

  他就照例拿起球拍和球袋出门。

  岂知当他打完球,回到家,家里空无一人,邻居过来说他妈妈送他弟弟去了医院。

  这时候,他才想起妈妈不是叫他看弟弟吗?

  他怎么都没想到,就在妈妈接电话、他离开家那么一点时间,他年幼的弟弟已经死在浴缸里了。你想想上面两个意外都是怎么造成的?

  都是因为习惯啊!

  去超级市场的妈妈,太习惯买完东西往车箱一放就开车回家的动作,小男孩又习惯每天拿起球具就跳上车的动作,他们却都忘了“那天不一样!”

  孩子!你十四岁了,也就累积了十四年的习惯动作,你的功课愈来愈多、心愈来愈多,也就更容易分神。这也是我由今天下午的惊恐中发现,不能不叮嘱自己,也叮嘱你。

  “愈在熟悉的地方,愈要谨慎”的原因。

  四、谈师生:《恨老师》

  今天你放学进门,我问你在学校开心吗?你说开心,但是语气不像往常那么热烈。接着听见你到厨房跟妈妈说话,不断地讲“I hate!I hate!”我就跟过去问你恨什么,你先不答腔,还是妈妈说话了:

  “她不喜欢体育老师。”

  你就接着发起脾气,重重地顿脚,说你恨体育老师。

  “学生恨老师,叫老师听到了怎么办?”我说。

  “听到就听到!我们每个同学都有痛恨的老师,大家在走廊里都大声讲。”

  “你为什么恨体育老师呢?”我又问。

  “因为他太凶,又总是把球直接丢给我,我怕打到眼睛,就接不到。”

  我笑了起来:“那么应该怎么丢球呢?”

  “应该先扔在地上,让球弹起来,不要直接扔过来。”

  天哪!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因为老师丢球不合意而恨老师的。但是当我问有没有同学喜欢这老师的时候,你又说有,是那些体育特别好的,老师都对他们另眼相看。接着你又自言自语地说,在音乐课,老师都对你特别好,你喜欢音乐老师。

  这下子我懂了!你不喜欢体育老师是因为老师没给你特殊待遇。

  问题是,你的体育好吗?如果你不好,老师为什么要对你特别?如果你在体育课上像在交响乐团里,坐“首席第一小提琴”,老师又能不对你刮目相看吗?

  还有,你会不会因为老师没有特别重视你,因为你不喜欢他,就愈不好好表现、愈不跟老师合作,结果恶性循环,老师愈不喜欢你了呢?

  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但是那“得到”应该是“赢得”,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硬要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我小时候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那时刚升上六年级,美术课由个新来的年轻老师教。他不知道我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没对我特别礼,我当时想“天哪!我这么棒,你为什么没发现?还说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于是我也恨那老师,对那老师消极抵抗。

  结果,你知道吗?我居然是班上唯一一个因为不好好做作业,而被美术老师打手心的学生。一直到今天,我都能记得,伸直了手,被处罚时,全班同学惊讶的眼光。

  而且,那一年也是我一生中美术成绩最差,又进步最少的。

  你说,这种敌视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好?

  因为对老师反感而成绩一落千丈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我以前在台北的“青少年咨商中心”,常有学生来,说他们讨厌老师,所以退步。

  妙的是,那些学生往往在前一年,就像我小学五年级时一样,是表现最杰出的。他在上一学年表现杰出,得到老师的青睐,就想下一年也一样作个“特权学生”。当下一年的老师没对他特别的时候,他就觉得被冷落,由恨老师,到消极抵抗、不用功。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有个学生在上学年成绩很烂,下学年,他的导师是他妈妈的好朋友,对他多些关注,他又为了面子,特别努力,居然能由班上的中间排名,一下子跳到前几名。可见“老师的印象”,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影响。

  只是,如果你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对老师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吗?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专用来“报答”老师或“报复”老师的,就算老师对你印象坏透了,你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甚至说你更应该加倍用功,证实自己的好,给老师看才对啊!

  最后,让我说个故事给你听——

  有个学生,不喜欢英文老师,到处说他恨英文课,恨那老师。

  他消极学习,当然成绩不好,那英文老师对他愈头痛,总责骂他,他也就愈恨老师。

  有一天,学生的爸爸听到儿子又说恨老师,就问“你的英文好吗?”

  “不好。”

  “怪不得你恨老师,因为你学不好,所以用恨老师来作藉口。”学生的爸爸说:“你可以恨他,但是你要英文特棒,说他讨厌才有人听,否则人家只会说你是酸葡萄,对不对?”接著问儿子:“爸爸给你找个家教,专教你英文,把你教得棒透了,气气那老师好不好?”

  孩子听听有理,就特别用功学英文,成绩也直线上升。

  学期结束,那父亲又问孩子:“你现在英文棒了,可以去狠狠地批评他了,你甚至可以去校长那儿告他教得不好了。”

  没想到,他儿子一笑:

  “爸爸!我不但不恨那老师,反而喜欢他了,因为他对我愈来愈好,昨天还把我叫起来夸赞呢!”

  好!我的故事说完了。

  你明天要不要跟我去打网球?你要不要跟我玩丢球?

  不过我先跟你说好哟!我的球也是直接丢给你,不会先扔在地上,再弹到你的面前。

  五、谈出头:《拼命作个人上人》

  “不是只有我会拖,老师也会拖。”

  你今天一边看我昨天写的文章一边抗议:“老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慢慢教,讲一堆废话,到了学期要结束之前又拼命赶,老师赶,害得我们也得赶,所以期考之前特别忙。”

  说完,你接著往下看,又抬头问:“那台湾小孩为什么要先睡个觉?睡觉作什么?害他晚上都睡不著了。”

  我就笑说你是“饱人不知饿人饥,问你要是你夜里只睡了五个钟头,就算回家先睡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也只有六个半小时,你会晚上睡不著吗?我又告诉你台湾的小孩子有多辛苦,同一科,他们常常要念几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每天不但上课比你早、下课比你晚,而且经常留校补习,补到八九点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问为什么这么苦。

  孩子!我也常责怪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视眼镜,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楼自杀。

  我还作过比较,发现我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处在二次大战的环境,常常要躲轰炸、换学校,有了不少“中间喘息”的机会。相对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台湾,战争过去了,但是学校少、学生多,入学考试的压力大,于是有了所谓“恶补”。

  我小时候,就已经常常要留校补习,在我记忆中,总浮现那个背著重重的书包,书包里装著《图解算术》,在夜色中回家的画面。

  你能想像当你学跳舞、学唱歌、学钢琴、小提琴,每天还轻轻松松的小学六年级,许多台湾孩子已经去补习班补习了吗?

  何止台湾的孩子啊!大陆也一样,我曾去过一个有名的中学,那校长得意地说他们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点大学。又说他们特别在山边盖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学生一律送到那儿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读书人常到深山庙宇里苦读一样。

  不止名校,我有一年去广西深山贫困地区的一个小学,那里的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身上穿著五颜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孩子居然对我说,他们只看到灯光和月光吗?

  他们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念书,太阳下山之后还要留校补习,所以难得看到太阳。据说因为土地贫瘠,有些学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轮著穿;甚至有人穷到没衣服穿,没被子盖,天冷时躲在草垛子里。

  但是那些父母还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学,要为孩子缴“补习费”和“代课老师费”。

  这几年,我跑了许多中国大陆荒僻地区的学校,除了我们捐建的希望小学,也去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建在山西窑洞里的学校。

  他们都太苦了,一个老师的月薪可能不够看两场电影;一家两个孩子可能因为缴不起学费,而轮著去上学。

  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拼命用功,他们的父母可以不识字,却都知道逼孩子念书。

  渐渐地,我了解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苦读才能出头的观念,已经根深柢固在中国人的心里。就算是现在学校多了,在台湾甚至录取率超过百分之百,大家还是要拼。

  为什么?

  因为要拼进好学校,因为要“强出头”。

  孩子,其实你有什么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学,尤其犹太人和中国人,他们不是都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叫孩子到医院当义工,上网为孩子找各种题材、参加科学竞赛,甚至为孩子找老师教网球、击剑、游泳和溜冰,建立得奖纪录,好争取进入长春藤盟校吗?

  正因此,犹太人能从二次大战时在四处被排斥,发展到今天,在美国社会虽是少数,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则能成为美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族群,在各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美国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选择作清道夫或大学教授;美国也是开放的,清道夫可以赚得比大学教授还多,美国还是平等的,职位没有尊卑贵贱,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错的生活。

  但是,有一些民族,尤其是那些经历苦难的民族,无论在中国或美国,他们心底自然有股力量——

  拼命作个人上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