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佛陀有云:“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在佛陀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婆娑世界就是由诸多个缘起、缘聚、缘散、缘灭所构架而成的。“诸法从缘图片生,还从因缘灭”是他对宇宙本真最真实的诠释。在佛理中“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释迦牟尼正是静谧跌落菩提树下因证悟“缘起”而立定成佛的。“随缘”是佛家弟子所应遵循的出入世基本道法。而第一因之缘源自哪里?佛陀没有答案,他说,那是永恒的轮回起落,缘起缘落环环相扣。在佛陀的视觉里,宏大的宇宙构架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它是空有的一体。
“有”与“无”只是一个意识流对外界事物的一个感知感觉,其真相应该是一个“实在”。宇宙婆娑世界是依“实在”而存在的,“有”和“无”的个中关联,完全就是一个婆娑世界与另一个婆娑世界在“扭劲”较量场的作用下的一个映射。对“实在”来说,此在者所能体验的就是:在前一个婆娑世界的“有”正是后一个关联的婆娑世界中的“无”;而前一个婆娑世界的“无”恰是后一个关联的婆娑世界中的“有”。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在”者根本无法对自我进行全面的诠释与界定,这一切又都是“实在”者自我的一个体感描述。
佛陀想要向世人阐明的那个刹那间的因果关联,以及那个缘起缘灭的种因,当是表达这层意思吧。他所有的经文,那个阿赖耶识所包含的刹那生灭、 因果惧有、恒随流转、自性决定、众缘关联、因果自性,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自我存在与虚无的描述。
但,作为宇宙样本空间域,其看似不同的婆娑世界实际上都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所谓差异,不过是人们的“分别心”幻知上的一个造就。“分别心”源自扭劲的较量场。“分别心”不是“本心”。“本心”只有一个,它就是量子波动无中生有下的“初弦”——一个虚拟的波粒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想,这一章是老子用他当下的那种语言想要向人们阐述一个明明白白的道理,那就是:道的自然属性与其构架的基本要素,就是宇宙基元“初弦”的宏大且不可磨灭的量子波动烙印。
生息,不过就是此在体验者自身的一个了然。而作为了断者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扭劲”较量场下的意识流的阴阳转换。其实,站在宏大宇宙世界观来体察,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体,他们都是“初弦”波集叠加聚合物(包括物质场、能量场与思数空集场。)思空中,虚拟的泡沫从未间断过生成与破裂,“初弦”从未泯灭。宇宙是一个宏大的“箱体”,所谓的在时间矢量下的泯灭,其实相是此在者一个人为的对宇宙进行所谓的截面划分下的感受。前后之关系,就是有无之关系。而有无之关系作为“箱体”宇宙元来说,他们就是其中的一个勉强可做称谓“宇宙域内个体下的子集元素”。
世间留存的“实在”法理都只是且只能是对“实在”的映像的一种体感描述,它永远不可能是“实在”的本身和全部。从另一个角度来感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呈现的景观,正是一个此在者在“扭劲”较量场下,对其自身当下的婆娑世界里“道真”存在的最原始的描述和体思。
教皇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说:“似乎今天的科学回溯诸世纪,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要有光那一刻的庄严证据。这时,物质从光与辐射的虚无之海创生。基本元素分离、扰动,形成数百万星系。于是,物理(科学)具体证实了宇宙的创生,也提出了充分的依据:世界新纪元源于造物之手。因此,创世存在。我们可以说:因此,造物主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而我想说的是:
(1)、宇宙是无中生有的。
(2)、宇宙的总能量是零,宇宙的总能量是空。
(3)、宇宙是镜像存在中的宇宙,在单相宇宙域内,宇宙的总能量又是无穷大的。
(4)、在非惯性逻辑数学里,宇宙运动的基本特性是: 0=∞。
(5)、宇宙域间处处是等约≡ ,宇宙域间又个个是独立 ≠ 。
(6)、宇宙就是一个由“初弦”空断所产生的思数量集下的正负(或阴阳)子集运动中的零和游戏。即:-∞=0=∞。
亦即:
由虚无“○”场中的一个虚拟泡沫的灵动,扭曲生成初弦“S”;
“S”荡漾生成波集→阳爻“—”在现;
波集互扰产生空断,思数格断“∽”得以生成;
格断作用,“- -”阴爻诞辰→“—”阳爻、思数格断“∽”、“- -”阴爻共同构架整个镜像宇宙样本空间。
(7)、宇宙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格断”、“波能”、“粒子”。若按数学集合群表达方式,其勾稽递推关系大致是可以这样描述的:
假设:弦=S;波能=B;格断=G;粒子=L,宇宙=U, 那么
(Si∪Sj)→{( Si×Sj)+(Si∩Sj)}→ΣS;
(ΣSi∪ΣSj)→{(ΣSi×ΣSj)+(ΣSi∩ΣSj)}→B;
(ΣSi∪ΣBj)→{ (ΣSi×ΣBj)+(ΣSi∩ΣBj)}→G;
(ΣGi∪ΣBj)→{ (ΣGi×ΣBj)+(ΣGi∩ΣBj)}→L;
同样,它们彼此之间还存一个反导作用,也即
{(ΣLi×ΣLj)+(ΣLi∩ΣLj)} →B
{(ΣLi×ΣBj)+(ΣLi∩ΣBj)} →B×G→G
{(ΣLi×ΣGi))+(ΣLi∩ΣGj)}→L×B→B
{[ΣLi×Σ(-Lj)]+[ΣLi∩Σ(-Lj)]}→B×S→ S
U≡ΣS≡ΣB∪ΣG∪ΣL
≡{ΣB+ΣG+ΣL+(ΣB×ΣG)+(ΣB×ΣL)+(ΣG×ΣL)+(ΣB×ΣG×ΣL)+
+(ΣB∩ΣG)+(ΣB∩ΣL)+(ΣG∩ΣL)+(ΣB∩ΣG∩ΣL)} (注:①“∪”数学中的并集符号,在此可引申为“遇合”之意;②“×”数学中的乘积符号,在此可引申为“彼此交错”之意;③“∩”数学中的交集符号,在此可引申为“彼此交融”之意; ④“→”递推、导向之意;⑤“Σ”数学中的大和号,在此引申为“云积叠加”之意; ⑥“≡”全等之意。)
(8)、量子间隙处,正是我们这个单相宇宙所対映的镜像宇宙广垠世界。大小无间,这正是“实在”所能存在的曼妙之所在。阴阳本是一体,分别,只是单相心下的感知分别。视觉与意识逻辑在此陷入困顿,而本心觉悟在此获得解放。
(9)、太极图当是上上远古先哲们对宇宙样本空间做出的最简单明了的诠释。它向我们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基本法则和宇宙生成并存在的基本因果关系。(我猜想着,太极图由来已久,它是上古璀璨文明的一个意伏藏消息传说,而非道家文明独创,更不是华山道士陈抟所创,陈抟也只是一个发现运用者罢了。在人类古代文明史中,其它国度民族均有类似图形符号出现,在此不作论述。)
(10)、我们心力所能体味的世界,定是一个缠绕中此生彼消、有无共存、相互实在,运动中的“缘起”世界。(这是单相心对本体“实在”无法跨越的闭合域下的认知。它,只是一个感悟下的描述。)宇宙“实在”是单相心体味下的宇宙“实在”,那里所呈现的是缤纷多彩运动转化的婆娑世界;而宇宙“恒在”是本原心思空集下的宇宙“恒在”,那里所呈现的是空明静谧的弦荡涟漪世界。
上帝呆底的时候,人们在思考;人们傻样的时候,上帝在思量。神说:我的存在是你生的灿烂;我说:我的思活是你恒的实在。你的视角在哪里,哪里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处处是中心,宇宙处处是边缘。你,就是你今生多彩的婆娑世界。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量子波动“初弦”无中生有下的造就,一个缠绕中的自我困顿与解放。它,就是第一因。
……
小注:
年初六,霍嘉顺老师家中聚会,政界、佛道、基督宗教人士、诸多友人及其麾下弟子纷纷到场。有绍兴老酒、意大利葡萄酒与自家酿的端午酒,听盏闲聊,甚欢。更有现场挥毫别样生动。再次感谢霍老师及其弟子的盛情款待,与你们结缘是我今生之幸!
早回。见微信群中吉美洛布法师慈悲践行传播佛法,回帖一句:“佛理佛性见本真,师愿慈悲,慈悲师愿,随往。”引来霍家另一外教弟子指点教诲和劝导。在此深表歉意。
在我心中,各派宗教所崇敬的原神,都是圣者,圣者就是神。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不违心,便是真实的敬神之举。神由人造,追溯本源,神也是宇宙基元波动所赐。故,今散状写下不算心得的心得,权当一个混乱的思量叠加产物,与昨日不明的一个了然告别。若有笔误或不妥之处,还需多多谅解。
再次检讨自己,读书甚少甚少,至今依然无法面对真知实相,所有的知觉还都只是一个个体静谧下的猜想而已,深感羞愧。命由心造,福自我求。在有限的生命途中当不断读书学习修为本我。在我看来,书有三样:一是自然,二是心悟,三是圣传。其它,小趣矣。愿,新的一年里,在小趣中多方不断地摸索拜读三样,乐于酒中淘过,了性了然。
音乐无疆。一起听听这竖琴之音吧,感受一下它的述说,是一个怎样的空明世界,雅和在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