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情感小站 男生女生 毕业情结 爱情方舟 人物言论 教师文艺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教育之感悟

时间:2006/9/26 作者: 无奈的秋叶 热度: 97873
对教育之感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三句话虽然不是至理名言,但也说出了教育应该把握的方向。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重,德为先。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习惯(各种各样好的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说,习惯需要培养,培养需要强化,强化需要措施。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和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道德银行里的资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受用一生。而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曾见过一篇报道,当几十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时,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是在那所大学学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笑笑说:“幼儿园。”当这位记者和大家都感到惊讶的时候,这位科学家接着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同学;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动;做错事要表示道歉;要保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干净、整洁......”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动;做错事要表示道歉;要保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干净、整洁......”,这些话听起来多么朴素,多么简单,但做起来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北京一家企业招工,报酬丰厚。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如愿以尝。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看了看这几个年轻人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十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着老板的办公桌,你翻文件,我看信件。十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不能被录取。”
一位在美国留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不打白不打,打了谁也不知道,就给家里、朋友打了四十分钟的电话。后来,他被开除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要反复强化和训练。有人实验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要经过21次的训练才有可能得到巩固。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一位特级女教师,她的学生特别有礼貌。有人问她是怎么教的,她说说是训练出来的。文雅的谈吐和举止都是可以训练的。
    有目的的训练很有必要,但潜移默化更为重要。成年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成年人的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是教师的写照。就拿我校抓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来讲,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或者说都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弯下饱经风霜已经不怎么直的腰板,伸出能在黑板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手,把学生因为习惯不好而不经意丢弃的垃圾拣起来,该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可惜我们有的同志就连这么微小的但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小事都做不到。甚至,我们有的老师就连我们一再强调的、最起码的先保持学习环境干净、整洁再上课的要求都置若罔闻。试问,这些同志懂不懂教书育人的含义?难道学校的要求错了吗?其实,这依然是不好的习惯在作怪。这种习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必须加以强化。
    教育使人更人道。教育的目的使人更人道。首先,我给大家读一段话。这段话是二战以后一位美国的校长向美国社会的请求:“我是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我的眼睛看到过大家不曾看到过的事实: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建造的毒气室;受过教育的开业医师毒死的婴儿;经过训练的护士杀死的儿童;大学毕业的学生枪决和烧死的妇女和娃娃。所以,我对教育信不过。我的请求如下:帮助你们的学生学习做人。千万不要以你们的心血造就一帮受过教育的妖怪、训练有素的神经失常者、富有学识的艾希曼。”我们宁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年轻学者郎伟说:在我们的身边,过度的自私自利和毫无诚信可言的群体已经严重地损害着身会生和正常的秩序,是本来应该诚信礼让的人类社会变成了像动物界一样的‘弱肉强食和森林中的搏斗’,‘指鹿为马’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真的一直在培养着充满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人文情怀的学生吗?或者恰恰相反,我们费心费力地培养的只是一些只关心自己而对身边的世界和他人的喜怒哀乐从不感兴趣的所谓的高智商的‘空心人’。
    郎伟的这段话也许有点偏激。但是,大家难道到从我们的学生身上看不出我们确实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吗?从农村到城镇,关心、体会父母和老师艰辛的孩子又有多少呢?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索取、索取、再索取,很少想着给予。打架、斗殴,抽烟酗酒,以大欺小、破坏公物、乱扔垃圾、脏话充耳,花钱泡网、顶撞师长等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家长和社会再认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再不加强人文教育,即使我们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就拥有了比较成熟和健康的心智以及科学而理性的品格。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费心教的学生的灵魂到底如何?他们的人格水平和人文素养如何?而灵魂和人文素养恰恰决定着我们的学生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代“四有新人”。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不学数理化,一打就倒;灵魂无方向,精神不超拔,不打自倒。我认为这段话说的就是培养学生精神成人的问题,是如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问题。在当今的整个教育界,授业解惑的多,努力育人的少(我是说努力育人!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应试教育残酷地摧残着!)。
    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应该是负载人类的关怀。即使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各种技能的人才,我们也应该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没有重大性格缺陷和善良的人,而非“聪明的野兽”。因此,人文教育毫无疑问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教育就是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我说,教育即学习。56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就提出:我们缺少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去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生活需要好的习惯,学习需要好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好的习惯。各种各样好的习惯构成一个好的社会。然而,好的习惯的培养又是多么的艰难。
    2005年5月15日“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刊登了一篇“十九吨垃圾之耻”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几乎每一个黄金周必有的景象,在这个黄金周又一次被重复:人流散去,垃圾遍地......最触目的是国人视为胜地的天安门广场。据报道,7天假期,天安门广场日产垃圾19吨!这个数字比前两年的“十一”黄金周几乎增了两倍。环卫工人说,如果不清扫的话,广场的垃圾就会没过脚踝!在推进文明建设中被大家痛心疾首的‘乱丢垃圾’与‘随地吐痰’,成了我们难以治愈的痼疾。每到节假日,便会集中爆发。有一种说法,看一户人家的素质,不妨先去看看他们的厕所。言下之意,倘是客厅,不管怎样的人家,总还要护得住些体面。那么,天安门广场该是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客厅’了吧?国人的体面何在?也许,有的游客是牵着孩子的小手,特地来北京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要孩子升华爱国的情素,但一转身,可能就漫不经心地扔下了垃圾,浑不管他已经给广场、给孩子的心灵、甚至我们的国家留下了难看的污点......遗憾的是这样的游客在北京乃至全国绝非个别。
    绝大多数乱扔垃圾的人,其实很明白这是一种恶习。痼疾难改,关键在于不想改也不必改。不想改是因为习惯。因为,对这个城市,甚至对我们的国家,缺少一种真正的主人翁心态,反正是‘公共’的地盘,不是我们的小家,脏点、乱点与我何干?我们进行了几十年的主人翁意识教育,仅从‘乱丢垃圾’这一恶习,可以看出教育其实还留下一片空白!
    ...还可以为这19吨垃圾之耻做注脚的,不少出国人员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世界一些旅游景点,诸如,‘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大声喧哗’的警示语往往都是用中文写的。
    我读以上描述感到的是一种沉重。无独有偶,今年的“五一”我有幸在北京度过。然而,乱丢垃圾的丑恶现象再一次深深地刺疼了我的心。天安门广场、清华大学校园、天坛公园等旅游胜地到处都是人们乱丢的垃圾。看到这些垃圾,沉重的心情变成了一种无奈和悲哀。无奈、悲哀的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许多成人和成人的麻木。“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毒害其心灵,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不正是许多成年人所为?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但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就必须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知道什么是学习?要解决和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使人人都知道“人”的基本含义。天地间最为宝贵的是人的生命。人是天地间最富有灵性、具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感情、最复杂的生命。只有人能够思想、会思考,会判断是非,知道善恶美丑。只有人能够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呢?广义上的学就是认识人身上非人的东西;习就是通过一定的、不断的认识活动改掉人身上非人的东西。
    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身上有许多非人的东西,我们的成人身上何尝没有呢?甚至,我们许多成年人身上非人的东西比孩子的还要多!因此,成人和孩子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理念也基于此。所以,教育就是学习。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当时刻帮助我们的孩子提高和识别不良习惯的能力并帮助他们逐步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当然,要想改变别人,须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理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和完善自我,改变现实”,才能使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