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品读(一)
中 原
篇之一:读《关 睢》
这首诗歌的中心意思就是“君子”——西周时对贵族青年男子的特定称谓,看到在河边欢快地采“荇菜”的年轻姑娘,顿生爱慕之情,为之消魂,为之茶饮不思,辗转反侧,不得好眠,希望有一天在钟鸣鼓悦中将年轻的女孩娶回家中,成百年好合!这是男子的唯美的“单相思”。也是从古而今,所有恋爱中的男子都会产生的、遏制不住的狂热的想像力,千百年来莫不如是也。
那么读这首诗歌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或借鉴意义呢?就是单相思情感,就是爱情男女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生爱恋之初最甜美的回味。在爱着的人的眼里,世界永远是温情脉脉,令人荡漾春心!这是人类爱情的永恒话题。如果说“问题”,问题就是青年的爱恋,纯洁无暇,梦一般的无杂质的暗恋吧。
篇之二:读《葛 覃》
这首诗写了一个将要回娘家“省亲”的年轻女子,急切地收拾行李,想早日回到父母家的心理。在她的眼中,世界是那么美好:新绿的草木萋萋,蔓延到山谷当中;嫩黄的鸟雀喈喈,上下翻飞在灌木丛里,十分唯美。境由心造。
篇之三:读《卷 耳》
《卷 耳》一诗,写有情人之间相思之苦。妙在以采卷耳女子的思念出发,写了恋情中的女子想像恋人也在害着相思病:骑着病马,登上高高的山冈,极目远眺,举杯浇愁,思念远方的亲人。该诗想像力、心理描写在写思念的“恋情”中颇具特色,影响深远。
篇之四:读《 樛 木》
历来以本诗为祝颂之词,以葛藟攀援樛木为喻,祝贺君子获得福禄。那么“樛木”就可被看做“福”“禄”及一切大富大贵的象征了。
我以为这首诗放在《风》中不妥,“风”是采风,是来自基层民众的创作,质朴、粗犷,不加雕琢,不事粉饰。但这首诗明明是祝颂吹捧为主,感觉不会出自平头百姓之手(现在看来,起初我对《诗经》“风”的了解是粗浅无知的,“风”并不是出自普通劳动者之手,或者至少不是经过普通劳动者文字加工的。因为很显然,在古代,特别是在周代,所谓的普通劳动者是谁?是奴隶,而奴隶怎么有可能和闲暇“诗情画意”呢?虽然奴隶对人生的负荷和情感有更为真切、现实的感悟!)。这首诗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就是复沓式的重章叠咏,这种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篇之五:读《 螽 斯》
恭贺多子多福。先民天真无饰,以繁殖力强的蝗虫比喻子孙繁多,绵延不绝。古人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繁衍兴盛当然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篇之六:读《桃 夭》
以桃树比喻年轻的女子。桃花盛开鲜艳夺目,这是少女朝气蓬勃的笑脸;果实累累、色彩斑斓,寓示女性健康成熟生育力强盛;桃叶繁茂、新绿衬红、众星捧月,昭示着这样的女子娶回来后必将为家族的兴旺发达带来好的兆头。
从诗歌创作手法看,该诗用“比”和三章叠咏式的特点尤为明显,值得学习借鉴。
篇之七:读《兔 苴 》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曲大家耳熟能详吧?抗美援朝志愿军之歌。其中“纠纠”两字最早就出现在《诗经——兔苴》篇。“兔”是什么?兔为菟,可不是兔子,是老虎,周代楚地方言谓虎为菟。“苴”是网。该诗以拉网围虎的狩猎行动,歌颂“赳赳武夫”是公侯的“干城”(干:盾)“好仇”(仇:助手、匹偶)“腹心”。这是一首通篇赞美武士的诗。
篇之八:读《芣 苢》
诗歌创作手法同上。这种反复咏叹,以情景入诗取胜的艺术手法值得学习借鉴。所谓诗者,何必花里胡哨,讲求文字工整?重在质胜有内容,能够营造出引入入胜、联想无边的情感画面是为上品!诗歌是想像的艺术,没有联想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超越单调的现实的意识,没有经常从陆地上“飞”起来的欲望,则不必谈诗。诗不必讲求逻辑,诗是情感的升华,诗不是文字世界中的循规蹈矩者!
篇之九:读《汉 广》
“翘楚”由来,“翘”:高。“楚”意与“荆”同,一种植物。某种植物之中的高者。
篇之十:读《汝 坟》
本诗写女子急切地盼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与她团圆,想像丈夫归来后,两情相悦,如胶似漆,又担心丈夫不久要远离别弃自己。多么盼望丈夫永远留在自己的身旁啊,可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弱弱地劝说自己心爱的男人,既要不辞辛劳,专心服务“王室”,也不要忘记父母,经常回来看看呀!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伐其条肄)”。这与思念“君子”好像并没有直接关系,都是言彼而引起言此,比兴手法。但两者又有什么关系?触物生情吗?可之间又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这中间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历代诠释者也不过是猜测和自圆其说而已。存在就是合理,既然已经存在了,古已有之,效依成风,而且朗朗上口,就没有什么不好,甚至颇好,逐渐便形成语言风气,逐渐就被人们接受,逐渐就为历代学者约定俗成,并且从“理论”上找出种种合理、不合理的理由来为其论证正名,如是而矣!
篇之十一:读《麟之趾》
“麒麟”是仁兽。鹿角、鹿身、马蹄、牛尾。雄为麒,雌为麟。麒麟,步行中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本诗当是祝祷之词。祝福诸侯家族兴旺发达,子孙延绵而矣。适合结婚时的祝福语。无他。
麒麟的出现在古代看来是祥瑞的征兆。孔子撰《春秋》,以“获麟止”。《史 记》载:汉孝武帝也曾经捕获一只“麒麟”。所谓“麒麟”“凤凰”者,自古以来就是多为想像中的事物,试问真正记载的有几多是真实的?到是明成祖朱棣高调宣布过自己获得过“麒麟”,是郑和下西洋时非洲国家进贡的,其实并不是“麒麟”,是长颈鹿,只是当时的人们没知识不晓得,以假乱真,便索性吹捧主子圣明,祥瑞获麒麟了!
篇之十二:读《鹊 巢》
鹊巢鸠居。古人认为此诗是写诸侯之女出嫁时(“之子于归”)的浩大繁华场面:“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但诗首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方之、盈之)”与本诗又有何意?“鹊巢鸠居”的意思是说喜鹊筑的巢反而被鸠(一说是八哥,又说是布谷鸟)霸占了,或者坐享其成更加准确罢。把“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方之、盈之)”放在本诗之首,其意何在?简单地一句只是一个“比兴”手法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怕不能这样解读,也解读不出什么意味来。我自己感觉,诗是心之潮,心有所动有所感慨,才形之于诗,不平则鸣,喜悦则舞,惊惧则恐,人之常情,如是而已。由此看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在这首诗中绝不仅仅简单起个“比兴”的作用,应该还有更深刻的意思在里边。如果我们发挥个人的想像力,还原该诗创作的年代,挖掘当时的史事,理解当时的社会舆论,我个人设想,在本诗创作的年代也许发生过这样的一个基本史事:一位诸侯的“公主”嫁给了某“国”的贵族,出嫁时娘家为了撑脸面、显奢华,极尽渲染轰轰烈烈的盛大场面。在这个陪嫁的队伍中也有一个女子,她出身并不非常显贵,但从小立志要出人头地。她心机甚重,不甘平庸,在沉默中积蓄着力量。终于她找到了机会,将原来正妻“公主”打入“冷宫”,自己占据了正位,由一个原来并不为人所知的“灰姑娘”一跃成为了一国的“显贵”,完成了自己的“蝶变”。正妻沉沦,陪嫁登堂。人事倒悬,于斯为甚,这其中可以演绎出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啊!于是有人慨叹这样的事情,形诸文字谓之《鹊巢》。
以上是自己阅读思考的一份假说而矣!立此存照,供学研专深者一笑!
篇之十三:读《采 蘩》
夙夜在公。早上晚上都在“公家”,勤勉敬业。但诗的本意是写负责祭祀的“夫人”,对于祭典大事,“被之僮僮”,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印象中,“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与“戎”都是男人们的事,《采蘩》给我们最大的信息就是在周代妇女也可参与到祭祀活动中来。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妇女的这种权利被“剥夺”,祭祀活动成为了男人们的专利呢?是值得研究的一件事。
篇之十四:读《草 虫》
忧心忡忡(惙惙)。忡忡(chong):心神摇动的样子。惙惙(chuo):心慌气短的样子。
交媾:男女性爱。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本诗写得是一名思念丈夫的年轻女子,触物思情,由“草虫”“阜螽”相鸣成趣,联想到远方的丈夫。为他担忧、为他伤悲、为他牵肠挂肚。进一步想像见到至爱的亲人后,相拥而泣,那种欢欣、快乐、享受,将漫无边际的愁绪消融地无影无踪。
篇之十五:读《采 蘋》
这是一首写祭祀过程的诗。先写采摘祭祀用的物品,次写盛放这些物品,烹煮这些祭品,最后说,将这些祭品摆放在什么地方,由谁来主祭。一问一答,清清楚楚。这算是一首诗吗?当然是诗,所谓诗者,就是咏其劳、歌其事。这首诗更准确地讲是一幅周代百姓(自由人,不是奴隶)祭祀祖先的风俗画,也是教科书,把祭祀的一步一动,分解动作都很细致地描述了出来。
篇之十六:读《甘 棠》
这是一首纪念先辈的诗歌。反复咏叹,由甘棠而思先,因草木而生情。虽物是人非,但敬仰弥坚。本诗更多地体现出后人对前人丰功伟绩的赞叹和崇拜。
篇之十七:读《行 露》
厌浥行露:道路上露水很重,比喻人事艰难。历来对这首诗的意思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原来就在于对该诗中的“室”“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按通常的理解,认为所谓“室”“家”就是“家室”,因而演绎出一些解释来。而有的学者认为,成诗的年代,“室”“家”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一门一户式的“小家”,而应是“宗族”“一个由血脉联系起来的家族”,这样定义的话,就对这首诗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无论如何理解,因时代久远都无法定论了,但全诗一连串刚劲倔强的反问,还是让人荡气回肠,充满强烈的硫磺味的!一个二千多年前,面对强权凌辱倔强不驯的女子或男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篇之十八:读《羔 羊》
委(wei)蛇(yi)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通常学者认为是赞美为官者的无为而治、从容自得。我则反其意为之,认为这是对那些穿着高级朝服、峨冠博带,领着公家俸禄却无所事事的官吏们的嘲讽。
对于这首诗,年代久远了,其意无从考证。或说是赞美有德的官人,或说是讽刺尸位素餐、庸政懒政者,完全是对立的观点。在我看历史是应为当代服务的,历史如果不能为现在的形势发展服务,就失去了挖掘的价值。站在这个角度分析和思考,我认为该诗的关键在于“退食自公”。前面的“羔羊”的“皮”也好、“革”也好、“缝”也好,无非是描写了官员的着装,写其华丽光鲜洁白,高人一等。“委蛇委蛇”说其饮食终日,无所事事,悠然自得的神态。主政者真有这么的清闲吗?恐怕不是,案卷堆积如山、民怨多如牛毛、各种施政难题接踵而至,在这样的情况下尚有余暇悠哉悠哉,不是怠政,就是庸政,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未完待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