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 徉
读《诗 经》开篇《周南》有感
中 元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日
《诗 经》过去叫《诗》或《诗三首》,据考证这些诗篇主要作于西周末东周初。《诗经》的作者不一,说法也不一,或说是贵族,或说是士人,或说是百姓;或说是政府官员采风,乐师谱曲,献于“周天子”演奏,从而知民风、悉民情,有资于政;或说是孔子对流传下来门类旁杂、良莠不齐的“诗”,进行了删简整理,最后将3000余首整合成305首。自春秋战国以来,对《诗 经》的引用、吟诵蔚然成风,甚至一度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国家之间的外交辞令。
汉代以降,对《诗经》的注解和注家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各圆其说。说实在的,这其中真正成铁案的似也不多,大都是各种各样、各取所需的“假说”而矣。歌德说:“我憎恨那些只能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激励我行动的一切事。”而尼采说得更直白:人不应该被历史尤其是过量的历史所束缚,人应从历史中摆脱出来,使历史适应人。只有服务于人生或人的需要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历代文人学士,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政治生态特点,结合当时需要,对《诗经》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其动机和努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有鉴于此,后生小子作为一个《诗 经》爱好者,对这部经典作一些虽然幼稚,但纯系个人解读的尝试,怕也是被允许的吧?!不致于贻笑大方!
《诗 经》分为“风”“雅”“颂”,《风》的开首就是《周南》。什么叫“周南”?历来有不同说法。或曰周、召本地名,“周 南”就是“周的南部”。今本《周 南》有诗11篇,分别是《关 睢》《葛覃》《卷 耳》《 樛 木》《螽 斯》《桃夭》《兔 苴》《芣 苢》《汉 广》《汝 坟》《麟之趾》。通过逐篇研读,我觉得《周 南》诸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叙述男女情爱诗篇多。11篇诗歌中,有5篇是讲的男女爱情,有的描写青年“君子”爱慕妙龄少女,茶饭不思、辗转反侧;有的讲述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想像心上的人儿也同自己一样多愁善感,骑着病马,盘旋上高高的山冈,迷惘惆怅,借酒浇愁;有的把待字出阁的少女,比做亮丽鲜艳的桃花,硕壮累累的桃子和浓郁茂密的桃叶,预祝婚姻会给家族带来兴旺吉祥……等等。
二是突出女性为主吟诵多。读《诗经》《周 南》我们会发现这一篇篇充盈着生活气息的诗歌,它们描述的主体或语气,多是以“女子”的身份出现的。如《汝 坟》就是一个急切地思夫、盼夫、留夫的青年女子在浅吟低唱,欲爱还羞,欲言还止,一个被思念远方的情人所折磨的颜色憔悴、心不在厌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比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分明就是几个美丽健康的南国女子,兴高采烈、忽隐忽现,唱着山歌,忙忙碌碌,采撷那漫山遍野的车前子哩!
三是创作手法运用比兴多。“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典型的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一句。“比兴”是我们先人的一种意象思维,不可简单地用逻辑套用。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自然万物中凡足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者,皆可“比兴”。“比兴”之句,与诗歌中的其他语句、段落并不追求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四是服务庙堂祝祷唱和多。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在《诗经》《周 南》中的体现是充分的,《螽 斯》《桃夭》《芣 苢》《麟之趾》大约都是祈祷祝福多子多孙、家族繁盛的诗歌罢。
五是描情写景情景交融多。“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是一幅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景交融,宛如在我们的眼前,伴着袅袅的音乐,徐徐地展开一长卷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剧照——数千年前中国先民们的生活实景!处处都透露出华夏子民精神的遗传基因,是不是很神奇呢?!
六是中华文学开创先河多。《诗经》《周 南》中的“比兴”创作艺术,以及描摹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写照,特别是其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早已深深印刻在我们中国人文化基因当中了,周代以后,各种文学体裁和文人学者都从《诗经》中找到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主动继承《诗 经》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将中华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引向更加辽阔宏远的未来!
以上就是我读《诗经》《周 南》篇的一些读后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