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情感小站 男生女生 毕业情结 爱情方舟 人物言论 教师文艺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警惕教育的不规模效应

时间:2016/3/1 作者: 羊口 热度: 97161


目前,中学教育的航空母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已经把分校开到了区外、省外,估计条件允许,还想开到国外。本来教育发展是好事,可是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动机是延揽优秀生源,攫取利润。这是教育产业化的另一种翻版。

教育部门从上到下都支持这所谓的均衡教育措施。笔者有种隐隐约约的担忧。一是教育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破坏了教育的生态。二是教育者不是想潜下心来研究专注教育,而是以抓生源这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来促进学校的名利。

一个中学,动不动就上万人,校长下面的副校长、校长助理一大群,管理官僚化、科层化的弊端尚且不说,单是被兼并的、被萎缩掉的学校校舍和师资,就是一笔巨大的浪费,就像行业产能过剩一样。学校是乡土文明、文化的一个符号代表,据说现在很多乡镇学校都没几个学生了,更别说村小。

的确,教育集团化是快速改变教育整体落后的抓手,这对于地方官员,尤其是教育官员和校长们具有巨大的诱惑。但我们仔细想来,也许并不轻松。比如,学校办教育,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抓好生源是为了好名声,好名声是为了更多利润。谁吃亏了?当然是家长,本来是国家责任,完全转移给了家庭,关键是教育从纯投资的角度来看,有些农村尤其是偏远之地,已经很不划算了,举家之力,换来一个大学,可能出来工作收入10年、20年也收不回投资,所以阶级、阶层的差距、鸿沟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就教育看教育其实也是短视的。

我们再往下想,现在的录取制度基本是把指标下放到各省的,我们考试分数高的,一定就是人才吗?地方政府的直接动因其实就是政绩,在人口基数一定,录取总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所谓的教育发达不过是“多收了35斗”。那我们可不可以说这样就解决了教育的均衡化问题了呢?我看未必,如果把办教育集团投资的钱用在既有的所谓落后学校上,而不是人为的把教育分成所谓的三五等,拨款区别对待(还沿用上世纪办重点中学那一套),真的就不行吗?实在有担忧,可以从优质学校调派管理人员管理,让师资流动起来,不是一样的吗?说到底,我们领导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样有风险,怕办不好,交给成熟的名校放心,这是省事的办法,就算出了问题,也可有说法:看嘛,某某名校都办不好,何况我们对教育也不是很懂。

教育的丛林法则让校长、教师很难有长远眼光转注分述数以外的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最后其实沦为吸引学生的噱头,“孔雀开屏”是有目的的。于是,教育就押在了个别教师、校长的教育良心上。原来我们的教育顶层设计都是这样设计的。

改革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大众化教育,一是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者,我们的职业教育很多时候被看成了普通教育被淘汰的人加入的大军,因为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希望平庸,都想捞精英,故而文化骨子里传递给学生的,就是职业教育不行,蓝领、灰领的工资已经有很多超过白领了,但未成年人那里,他们没有感觉到,这不得不说是学校教育传递给他们的能量。既然是精英,那是少之又少的,教育集团化目的是为了去网络精英,但集团化的行为本身又是不尊重精英教育规律的,这种悖论使得“钱学森之问”格外沉重。

最后的发展就是为了找到精英,浪费闲置大量的教育资源,培养精英化了一点小钱,精英培养的结果,就是为大学培养输送了很多匠气十足的高级人才。而教育集团内部,由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几何系数增长,出于质量控制原因,必然摒弃原来的地方教育资源和本来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最后的最后,就是教育的千人一面,特色学校被更大地受到重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