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之前,十八岁之后
昨日无意间读到到一篇文章,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不同家庭环境下走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就业和生活中的不同表现。
高中以前我是很快乐的,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但是到了高中,看到身边的同学比我洋气,比我懂得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他们的聊天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东西,有时候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我总是装作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久而久之,我便退出了他们的圈子,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思考人生。那个时候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受欢迎,于是我便拼命学习,希望能有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上了大学之后,发现生活并不是只要学习好那么简单。首先便是人际交往。开学后大家都不是很熟,所以每个人都在摸索着交朋友,当别人用暑假里玩了什么或者去了哪些地方来拉开话题的时候,我能做的只是笑笑,因为整个暑假我都在家里干农活,心想着他们应该不想听我说田地里的虫子多么肥,我家的庄家多么难伺候这样的话吧。当他们没有找到与我共同的话题时便悄悄选择了另一个说话的对象,时间长了,便没有人想要跟我说话。军训应该是最开心的时候,但是我却想躲在小角落里,希望没有人能注意到我。寝室四个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带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住在县城里的两个室友说话做事都比较自然,衣着得体,面容清秀,是班里男生追求的对象;来自农村但是不用下地干活的室友也有一定的优越感,总是摆弄着她那细腻白皙的双手;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的我来说,不自信,不敢说话,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性格也从以前的孤僻变成了夹杂着攀比心理的孤僻。
其次便是待人处事。每次开学来的时候,家庭背景好的同学都会带一些家里的特产,大家开心,他也开心;但是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同学却没有,因为家乡有什么特产他也不清楚,于是便有一种失落感。
再次便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背景好的同学总是会从家里带很多东西,甚至一些洗漱用品家里也会给他备好;家庭背景单薄的同学从家里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资助,一方面是因为家里没有什么值当的东西,二来父母便是那种不注重孩子感受的人,甚至他们教给孩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如“分享”。跟那些家庭背景好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们虽然态度傲慢,但是却懂得分享的快乐,而家庭不好的人却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了饺子关着门吃”。因为家庭环境就是这样,也可能因人而异,但多数是这样的。有时候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温暖,家庭是在外游子的支柱,不仅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
整个班级也都是这样一种场景:家里是做生意的同学出手阔绰,对钱的概念不是那么强烈;家里是公务员的同学一般都比较淡定,做事不会火急火燎,待人处事比较恰当;家里是农村背景的同学一般学习都比较努力,但是见识却远不如别人,情商比不上前者,智商也一般。
在这里并不是想贬低来自农村的朋友,只是在揭露一个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向来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若你不用心培养他的十八岁之前,那他十八岁之后也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