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
您好!
我看了您和王道成教授最近出版的新书《慈禧疑案正解》,书中关于慈禧西逃的一些细节很真实、很详细、慈禧的狼狈状描写的十分到位,《慈禧西逃之谜》是这本书写的很好的一章,资料的收集相对完整。
但是,说到慈禧的身世之谜,你们却还是老调重弹,依然相信正史的记载。我想问,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的这一说法,山西长治人拿出的用于祭祀时只有皇家才独有的那个牛皮夹子。你们怎么解释呢?考古专家们都鉴定过了,说:“这件物品并非伪造”,你们没有拿出证据来,证明它是假的(难道这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还有“人证”,你们也没有证明山西长治的老人们说了谎。这些都是铁的事实,可是你们都没有给予驳斥,更没有驳倒。
你们认为:有《翁同龢日记》记载了慈禧的母亲去世时的情景就能证明这是慈禧的生母,而且也能证明她就是出生在北京。但是,母亲的含义很多,继母、养母都是母亲,《日记》里记载的那位死者应该是慈禧的名义上的母亲,她死时慈禧还不能唯我独尊,还需要她这个“母亲”做掩护,不然她的真实身份暴露是要杀头的。除非做过DNA检测证明她们是亲母女关系,还没有驳倒山西长治人拿出的“物证”、和“人证”之前,就说已经把“慈禧疑案”搞清楚了、得到了正解,说这样的话尚为时过早。
另外,写历史题材的文章,必须要有时间概念。你们俩写的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时间概念。
书中说慈禧《自幼多智》:慈禧的曾祖父曾任道光时期的户部员外郎,一次户部的库房少了几十万两银子,他必须把银两如数补齐,否则将获罪、甚至遭杀头。这时幼小的慈禧临危不乱,她对家人说:“莫要慌乱,没有银子可以借。”家人借来银子之后,慈禧又对家人说:“这些银子不能全都交出去,要保留一部分打点关系。”
这样的描写您认为真实吗?慈禧的曾祖父出事的时候慈禧多大?请问那时候慈禧有没有出生?
那么,我们来算一算吧,慈禧的曾祖父生慈禧的祖父、慈禧的祖父生慈禧的父亲、慈禧的父亲生慈禧,每一代人都必须至少20多岁才能有下一代出生。不管是30岁、还是40岁生下一代,我们假设最低限度是20岁。20岁的曾祖父生了祖父、祖父20岁时才能生出父亲、父亲20岁的时候生出慈禧,慈禧至少10岁以上才能说出那样懂事的话来,加起来至少70多岁。古人有那么长寿吗?那时候的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4至50岁,能活到60岁就算高寿了,即便慈禧的曾祖父那时还活着,70多岁的人了还能在户部供职管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吗?说这样的话之前,你们有没有事先计算过时间?
书中还有一段:《奕譞上位》,说:奕譞非常高明,……慈禧一直担心奕譞会威胁到她的皇权。传说早年曾发生过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让慈禧始终耿耿于怀。这件事情是由奕譞的家族墓引起的:该墓穴在北京西山妙峰山,奕譞早早就提前修好了。此事慈禧是知道的,因为将来自己的妹妹也会葬于此,一定要是好风好水的宝地。当时朝廷还派专人前去选风水,并且在建筑规制、物料、守墓人这些方面都妥当安排好了,这完全是奉旨而行。
但是,差错出在哪儿呢?就是当时这个王爷坟顶上长出了两颗白果树,有人将这个事上报给了慈禧,那么长出了两颗白果树又有何不可呢?上报之人就给慈禧分析了,白果树长在王爷坟顶上,那么白果树下面埋的就是王爷,上面一个“白”下面一个“王”,这分明是一个“皇”字啊!慈禧一听可了不得了,这不就是意味着奕譞将来要当皇上吗?不是皇上也得是个太上皇,那哪儿能行。所以慈禧立即下令,派人去把树砍了。
这两颗白果树根枝粗壮,那些受命的人到了那儿根本砍不动,再一砍的时候,这个白果树竟然流血了,一股血流喷涌而出,把伐树人吓得魂飞魄散。但是慈禧不管那一套,说流什么都得给我砍了。最后这两颗白果树还是被伐倒了。
圆滑的奕譞,针对这件事亲自写了一封奏疏给太后,大意是说将来有谁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就应杀无赦,请求太后说谁有夺权嫌疑就杀谁。慈禧一看这奕譞确实是个老实人,绝对不会像六爷奕訢那般,就放下心来让他顶替奕訢,终于把一部分军政大权放手交给了他。但实际上奕譞只是更擅长为官之道,他的才智是远远逊于他六哥的,在处理朝政方面远不如奕訢。
二位教授这是写的什么?神话故事?如果不是神话故事,怎么会有“白果树竟然流血了,一股血流喷涌而出,把伐树人吓得魂飞魄散”这等事情呢?你们拿神话故事来驳斥别人的观点?来正解慈禧疑案?真莫名其妙。
慈禧“砍树”确有其事,只不过发生的时间是在奕譞死了七年之后。《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初七:“园寝有银杏一株,金元时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据去”。日记只记了这回事情,没说原因。
但别的书对这件事情有详细说明:慈禧是个很迷信的人,听说有这么一株树她命令砍去这棵树。还叫人用千余袋石灰水灌其树根。光绪皇帝知道慈禧要砍他亲爹坟上的这棵树、拼命反对,但是没用。
二位教授把奕譞死后发生的事情移到他生前来写,以说明他对慈禧忠心耿耿。写这样的书不仅没有时间概念;而且逻辑性也不强,试想一想: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咸丰帝是他的大哥,而慈禧只是他大哥的一个小老婆。仅仅论这一层关系他就比较有底气。如果再加上什么“白果树竟然流血了,一股血流喷涌而出,把伐树人吓得魂飞魄散”有这等事情发生,古人是信天命的,如果天命该他当太上皇他何必对慈禧低三下四呢?
二位教授写的书还不具备常识,比如书中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帝带领着一群宫娥后妃、王公大臣弃城逃走,逃跑路上,慈禧就因为轿子质量太差,然后就去(向肃顺)要求换轿子,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的灰,使慈禧“受到刺激”。于是慈禧自己抱着孩子坐着不好的轿子,一路颠簸到了承德。
“慈禧自己抱着孩子”那意思是说她抱着大阿哥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肃顺在咸丰帝活着的时候就欺负这母子两?他怎么干?慈禧还没有成为太后之前是没有资格“自己抱着孩子”坐车的。他们唯一的孩子从来都是和皇后(慈安)在一起。英法联军撤军之后,慈安、慈禧、和同治小皇帝孤儿寡母回到北京,大臣们到德胜门迎接,看到的是:“母后偕上同一舆,圣母舆在后”。意思就是 “母后和皇上坐同一辆轿车,圣母的轿子在后面”, 慈安是小皇帝的母后,同治皇帝称慈禧为“圣母”(与生母谐音)。
在封建社会,小老婆生的孩子名义上都是正妻的孩子。
皇室朝廷的规矩就更加严格:皇后为正、为嫡,她所生的儿子最有资格成为储君。其他嫔妃为庶,她们的地位和皇后有很大区别。嫔妃可以有很多,而皇后只有一个。当皇后没有子嗣时,其他嫔妃之子要过继给皇后,成为皇后之子才算符合储君条件。此皇子要由皇后亲领抚养,而生母却无权养护,甚至随便看一眼都不行。
另外,书中还说:“慈禧终于战胜了奕䜣,而后还把横亘在她面前的慈安也给解决了”慈安死于1881年、四年之后(1884年)奕訢才被罢黜。所以“而后”这个用词不准确。像这样没有时间概念、没有逻辑性,经不起推敲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
在你们的书出版之前,半年前我写的书《太后独当国》出版了,这本书的观点正好是二位专家所不齿的。
你们的《慈禧疑案正解》这本书讲的都是些什么慈禧的感情生活、饮食、享受、养生、陵寝、珍宝、宫闱秘史,讲的都是这些。哦,专家们学者们就研究这个?
你们书中关于慈禧西逃的细节虽然写的很好,却没有讲明原因“为什么西逃?”,给人感觉慈禧一伙就像一群野马,赶紧着去吃新鲜的嫩草,来一次草原大迁徙似的,因为书中没有交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慌不择路的就西逃了。
如果有人问我,看了二位教授的这本书之后是什么感觉?我感觉二位教授脑子里不像是有正常的脑细胞、而像是一包浆糊。
书中关于慈禧统治时期发生的什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联军入侵;什么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什么东南互保、庚子赔款,这样的国家大事专家们只字不提。而我一个业余者所关注的反倒是慈禧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失、和国际形势。而这样的对比,和市场销售形成强烈讽刺。你们研究慈禧的感情生活、饮食、享受等、这样的书能大摇大摆的在大书店出售,我的书却不在市场上发行。
也难怪,现今社会世风日下,自从“庚子赔款”之后中国这片土地上就“被出现”了一大批的伪学者。这是大趋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