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载体;是照亮黑暗的曙光;是人类进步最生动的体现。
从2003年开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部、人事部根据国务院相关要求共同组织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随着一批批志愿者的足迹,爱的事业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宗旨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批批优秀青年在华夏大地上撒下的爱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高度赞许。今天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将会把中国的志愿服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届届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将会把这爱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人生最绚丽的青春,用辛勤的汗水把爱的“树苗”培育成偏远山区那遮风挡雨的森林,成为爱的曙光,温暖着偏远山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濒临失望的心灵。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汇集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携手偏远山区,通过志愿服务,为祖国的偏远山区增添光彩与输入新鲜的血液。“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学习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引导当代大学毕业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良好途径。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素养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同时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
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尽己所能而参与传递爱心和传播正能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完善社会发展的务实服务奉献精神,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与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当代大学毕业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良好途径。如今“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服务品牌、管理项目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总是围绕社会发展的主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把社会事务中的大事和难事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学习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有效载体,引导当代大学毕业生参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的良好途径。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领域的主力军,代表着明天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必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丰富本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内容与全面正确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倡导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总是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动力着眼于国家发展大计中的大事难事,着手于自身力所能及的事:从事扶贫助困、敬老助残、支教、支农、支医、支商等实践。
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团的号召,奋力投身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需要,哪里最落后,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的道德情感,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与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服务的过程就是当代大学毕业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廉政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深水区与攻坚期,各种改革建设尚未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社会上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在战得正酣,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非常突出。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给当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而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而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分离,虽然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各种与社会和谐发展不符、善恶美丑难辨的思想道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和引导。而“大学生志愿志愿者”服务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不分贵贱,不论社会地位,人人只要愿意皆可成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是在共青中央的号召、组织、指导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这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觉得更正式、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同时也是大学生向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
志愿服务严格执行知行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进而外化为个人外在行为与社会行为。组织和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教育课堂。是使党团教育、社会教育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得以相互结合的有效方式。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使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满足了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在服务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体验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同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与收获的愉悦之情。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竖起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旗帜,引领社会新风尚。志愿服务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性。是大学毕业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传承了中华民优秀族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培育和弘扬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传递文明与爱心的同时,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帮困扶贫,救急救难,减轻了社会压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它为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舞台。为更好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但是志愿服务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应该强加过多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而应该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精神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的相通性,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要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