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情感小站 男生女生 毕业情结 爱情方舟 人物言论 教师文艺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文至上,奏响和谐校园之歌

时间:2015/6/19 作者: 羊口 热度: 95092


作者:羊口

 

和谐发展的根本动力受制于物质和能量流动法则,和谐的广度和深度受制于社会组群间关系。

                                   ——题记

何谓和谐?西南师大附中认为,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肉体与精神存在的最佳状态。和谐要求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

为何要倡导和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免不了受生存的大环境影响。市场经济无处不在,伴随而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也影响到了学校,它使高效率成为一种现代价值观。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同一地域的学校之间由于教育经费的不充分、资源的差异,学校和教师惧怕承受因教育探索而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都有使竞争简单化、白热化的趋势;同一学校内,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也呈现出竞争关系。而教育本质上的非功利性、教育学科的整体性和最终效果的滞后性又要求远离竞争。这种二元悖论必然要求有意识的建立合力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惟其如此,才能在整体社会利益分化组合加剧的大背景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教育事业走得更远。

教育需要理想主义者。

一、和谐的基本要求:防止教育生态失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1、把握好竞争与协作的度,尤其要避免过度竞争。西师附中认为,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校的活力,但这个竞争度应把握在教师对专业化发展中等焦虑,教学效果中等焦虑及中等焦虑以下。因为学校的活力之源在于教师学习、研究。学习型学校的建立不应一味让发展性评价去迎合业绩评估要求,否则可能会使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和畏惧,同时,太大的压力,必然导致有竞争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必然使教师过于功利,以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抓考试成绩,必然使创新、研究型学习型学校无法建立。我们深知,片面的强调同科教师竞争会削弱他们的合作,不利于教师智力放大。故而学校把同级同科的教师捆绑在一起,以备课组为评价单位,大家乐意交流自己的经验,合理分工、互帮互学,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和谐民主、相对宽松的环境唤醒、激活、深化了个性,奠定了研究型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心理前提。

2防止教育不规模效应(国际教育管理专家建议科学合理的中学规模应控制在3600人以内)。学校规模的发展使得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呈几何系数增长,这对学校的管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教育的人文性又使得教育培养过程无法产业化,这就对学校既有的层级管理决策体制提出了挑战;加之教师成长的周期性,学校软件硬件的整合性等因素,学校盲目求大求快的直接结果就是教育质量的滑坡或者或者破坏薄弱学校本已脆弱的教育生态。

基于此,西师附中坚决抵制以牺牲学生发展空间和教育质量以牟取利益的不正之风,稳健的扩大招生规模,严格遵守“三限”政策。学校现有初中22个教学班,学生1203人;高中39个教学班,学生2171人;全校共有61个教学班,学生共3374。严格执行了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控制择校生的数量,在分数和收费方面符合国家和市教委的有关规定。

3、防止片面化理解以人为本就是只以生为本。

学校管理是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这种“二传性”决定了学校应以教师为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以学生为本。教职工作为人,也有各种正常需要,特别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主动尊重、理解教师,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放大教师集体智慧;引导教师自主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教育观,避免因“恨铁不成钢”而迁怒于学生,造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言行发生;关心教师疾苦,丰富教师活动,广泛听取教师意见,改变对教师的一元评价,合理安排教师工作。我们反对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老师的情绪和感受的指导思想,给教师的事业发展开辟一条进取之路,让教师可以自己预测自己的发展

二、优化整体功能,建立和谐文化

学校是管理上松散但文化上紧密的联合体。形而上的真理是没有效率的,需要理念引导建立文化共同体。

(一)用办学理念统整校园文化。

学校以人为本,始终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校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头(理念)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关爱后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发展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健全人格。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让素质教育深入到学生成长活动的每时每刻中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教材除语、数、外等学科外,还有地理教育、环境读本、德育手册等。开设了研究型综合实践课、拓展型选修课,素质教育课程化、制度化、常规化;做到了师资、教材、场地、器材落实,内容形式广泛。深入、广泛开展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取得骄人成绩;加强了音体美课程,全员参与“三操”且规范有效,保证了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教师、有考核;健康档案完备,心理咨询室指导有力。学校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卫生工作条例》、《卫生保健机械工作章程》,计划周详、措施得力、评价及反馈及时有效。学校高初中毕业率100%,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100%。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素质教育日益彰显活力。

学校办学理念分解形成了“求真、向善、唯美”的校风、“勤学、笃行”的学风和“为范、求实”的教风,积极探索“实施严谨而大气的通才教育”,坚持以活动育人为主线,以初中综合实践、高中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科技创新)与德育有机整合为基本方式,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强调自我教育,充分挖掘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通过安全教育、法纪教育、禁毒教育、“十佳”评比、“一二·九”文艺汇演、学生缤纷艺术节、主题征文、黑板报评比、教室寝室美化评比、生导生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比、军训、假期实习、模拟市政机构、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等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艺术团、校合唱团、校广播站、校“年轻潮”文学社、校绿色志愿者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通过《智慧园》、《年轻潮》和《附中生活》等刊物,把培养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物质化、可感知化、仪式化、文化化,加速了学生对品德教育的认同、同化过程。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了发展,知识面得以拓宽,合作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空前增强。

(二)和谐的广度和深度受制于组群关系。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性质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学校的组群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管理者关系、教师间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和学校与社会(区)关系。

对管理者的制约旨在提醒管理的本质是服务。

1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和资源分配权决定了管理者与教师间的关系改善重在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监督制约是改善管理者与教师关系的重要砝码。

学校强化了校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工会、教代会政治核心、监督保障和民主管理作用:纪委全程、全域监督学校重大决策、重要行政行为。教代会每年定期制定、审议、监督、检查学校计划和重大决策。推行校务公开制度。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及时公布,常规问题按月或按季度公布。加强集体领导,增强透明度,保证公正廉洁。建设家长委员会,设立社区联系员,引进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领导干部考评主要依据普通教职工民主测评。学校形成了以党内监督、校内层级民主监督为主渠道,以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为重点,以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为补充的综合监督体系。

评价是改变的核心。

2.教师间的和谐取决于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态度和方法。学校实行弹性的、民主的教师管理制度,在管理中注入了人文关怀,唤醒了教师的自觉性,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创造激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强调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文化。修订完善合理的惩罚制度,使绩效与薪酬福利机制挂钩;同时为各岗位定制一套发展通道,为教职工提供成长空间,使他们可以充分展示才华;时时给他们以鼓励与赞扬,让教职工从领导的关心中找到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激励的最大目的就是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组织向既定目标前进,使员工调整心态、自我激励,从“我能做”变成“我要做”。对于管理者来说,在与教职工的日常沟通中应该多运用软性激励,让教职工在快乐中流汗,而不是在悠闲中流泪。学校主动尊重、理解教师,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关心教师疾苦,丰富教师活动,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引导教师自主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教育观,避免因“恨铁不成钢”而迁怒于学生,造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言行发生。可以说,学校领导把主要的时间,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经费投入到了提高教师,帮助教师发展的工作中。

顺着人性去做事,这就叫道德。教化就是拿人所应遵守的道德来限制人的行为。培养人才应先培养人,再培养才。

3.师生间的和谐取决于教师的师德师风与民主管理。

德是师之魂,一个学校教师的道德水准不仅对校风、学风有绝对性的影响,也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重视教师职业操守制度化,把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提高到了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明确“师德就是市场”的办学态度,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给教师提出了“三不准”和“四禁止”。即:不准私自补课,不准私自家教辅导,不准私自外出代课;禁止教师到商业性娱乐场所,禁止打麻将赌博,禁止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我们要求教师在德育方面做到优先1)给予师爱优先2)排除心理障碍优先3)矫治不良行为优先4)表扬点滴进步优先5)创造条件让其展示特长优先6)安排参加活动优先7注重经营德育成败的关键环节——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学习集体的评价是成功德育心理得以维系的前提。一次失败的集体舆论评价,足以抵消十次道德说教的力量。

学校依法制定了《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教师行为规范十五条》、《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学生违纪申诉制度》,树立了教师的职业形象,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及人格尊严。

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匹配,学校还构建了“双适应双发展”的“师生交往”和“家校交往”的两大模式。新型师生交往策略的构建与实施,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了教育交往的内涵,促进了家庭、学校的有机融合。近两年来,学生通过自己创办的《附中生活》、邮件、信件、电话、面呈等多种渠道为学校提各种意见、建议约五百条,内容涉及教师、教学、管理、食堂、寝室等各个方面。学生咨询室接待主动求助的来访者共280余人次,学生自创社团近十个,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充实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师生的双向互动创造了条件。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班集体行为规范协商制有效地实现学生对班集体行为规范的观念认同,形成“实施认同感”,避免了班集体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外在强迫性,使学生乐于自觉遵守履行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使班级规章制度产生了更强的约束力,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级内部更和谐,惠及每一个学生。班委会民主选举制,使学生愿意听从民主选举出的自己心目中的领头人的领导,使班级内部的自我管理更有序;班委会轮换制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机会,实现了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班主任助理角色代理制消融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角色矛盾,既和谐了师生关系,又锻炼了学生能力,还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使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于提高专业技能和进行教育科研,返回来再进一步促进教学和管理,可谓一举多得。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4.学校的外部和谐关系取决于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规范办学,坚守教育理想。提升教育系统在社会上的形象及公信力,加强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赢得社会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抵制了行业浮躁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行业风气和良知。

坚决抵制以牺牲学生发展空间和教育质量以牟取利益的不正之风,学校严格控制规模招生,严格遵守“三限”政策,严格规范收费和财务监管程序。按照市教委的有关规定,初中不分重点班、普通班,不举办高中复读班。学校在招生工作中,认真执行市教委“一带头、三严禁”的规定,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学校没有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提前预录学生,没有收无正当转学或借读的学生,更没有在各区县各年级“挖”取优质生源。学校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减负”方面起到表率作用。遵守“三限”政策8:00起开始正式上课;初中走读学生7:45分到校交作业和作课前准备工作。初中走读生一律未上晚自习,初中、高中住读生晚自习时间没超过规定课时,保证了“两操一课”,严格控制了考试次数和学生课外作业量,除了毕业年级均未进行月考。

实施温暖工程,切实资助扶持贫困学生和贫困学校。学校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报到一律实行绿色通道,分别给予减免学杂费和助学金等支持。学校严格执行“两免一补”等政策,对困难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和助学金补助,至今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的事例。学校每学年用于资助贫困生的费用超过了30万元,仅2007年就已达90万元之多。20032007年间,学校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向北碚偏岩中学、北碚三圣中学、北碚特殊教育学校、合川圣明完全小学和大足县、巫溪县、巫山县等学校先后共捐赠了79.9万元人民币,2600多件衣物、棉被,500多套桌椅,7000余册图书,700多件文化用品、1073件办公用品和10台电脑,以及超过1万公斤的实验室用药品、近百件各种仪器和23个品种的体育用具。

人的动力分为自发的动力,机械反映的动力或显示相互作用的动力。

三、和谐发展的动力:

利益机制具有能动性,它能使行为主体自行调节其相互关系,合理的引导会无意中造成有利于学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后果。

(一)利益分配。和谐校园需要建立一整套利益调整机制,调动和整合各种个体活力和集体活力因素。学校以岗位和业绩为指标,重新修订了《西南师大附中内部津贴实施方案》,本着把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与优劳优酬结合起来的原则,逐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待遇,教师工资每年都在增长并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教师分配的平均主义。此外,学校还在教师资格认定、聘用、考核、晋升、培训、奖惩等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上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情感需求、物质需求和人文需求,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从而稳定教师队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打造队伍执行力。知道目标,却没有人知道该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的流程会吸干整个单位的能量。学校指导教职员工把办学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执行的任务。所以我们把学校的战略举措分解为可以执行的子方案,组织机构应把任务简化为具体可以管理的工作项目,再将这些项目分配给专业化的机构去执行。学校制定了校长、书记、各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62种相应的工作条例和岗位职责。将目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要点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分管领导对所辖工作都做到计划明确、措施有力、检查指导及时、总结反思到位、强化过程监控、重视督促落实和阶段总结通过资源配置与绩效挂钩,有效解决了公有体制中冗、费、差、慢的积习,解放了生产力,获得了较佳人力资源效应。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激发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三)挖掘学生潜能。第一阶段我们注重学习者积极情感和自信心培养第二阶段,我们着重培养其意志力到了第三阶段,我们着重培养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从教师教育逐步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第一阶段,对学习者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习者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反复成功,学习者的基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成功心理逐步得到形成和开始定型,于是产生第二阶段的循环。第二阶段,以问题为基本形式激发学习者主动参与活动。在尝试过程中,学习者慢慢获得了较高层次的成功,其争取成功的自我期望、自我激励能力和成功心理得以逐步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学习者进一步发现自己,于是产生第三阶段的循环。第三阶段,学习者以自我开发为主,但仍需要教师继续给予快乐体验反馈和帮助指导,让学习者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主观积极归因,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形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的机制。自此,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方完全建立。

教育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存在意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存智慧。在各年级培养目标上,一年级学生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认准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性格),二年级着重培养其意志力,三年级学生着重培养其成就动机。在课程开发上,我们通过把校本课程社会化、地域化、生活化,把教学资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从而得以保持长久学习兴趣。在学科教学上,我们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好动、好交流、易情绪化、渴望同龄人承认等天性,用学科的人文情感和理智之美来吸引学生健康快乐学习。在心理健康上,我们注重心理引导,比如开设礼仪教育、青春期教育、进行心理咨询,防止社交恐惧症、青春期恐惧症、考试焦虑症、轻生等心理问题。

(四)注重教育科研。美国校园文化认为,对付热情消失最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让教师做研究型的、学者型的教师。

我校“岗位制校本科研”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成功诱导了师生发展内驱力,开拓出一条以科研促发展的新道路。在此模式中,校本科研是实施师生“双适应双发展”教育科研的出发点,通过学生成长研究、解读教材、教学设计、课堂生成四个方面发展“教师岗位”内涵,通过学科课程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岗位”内涵,教师和学生通过“问题——行动——反思——总结”这种师生互动在各自的岗位过一种研究状态的生活达成师生“双适应双发展”,“教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这是岗位制校本科研的灵魂。

“研究是师生共同的生活提出,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丰富和发展了校本科研理论和实践教师“科研”与“工作分离的现象得以有效解决同时,由于学生真正参与科研,提升科学素养,实现了学习发展良性循环应该说,“岗位制校本科研”作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性学术文化,优化整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推动了学校各系统的持续发展,成为我校办学品位的标志。

☆八音克谐,和而不同,区别化发展是学校个性和生命力的表现。

四、和谐的生命力表征:特色

西师附中有三大特色:教育科研、环境教育、德育(参见本文和谐的广度和深度受制于组群关系23)。

附中人以西南大学为依托,用领先的教育科研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建立了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融为一体的岗位制校本科研制度。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处牵头,学术委员会、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参与的教研网络建立健全校本研长效机制,做到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如建立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自学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教研成果展示与奖励制度等

20059月,重庆市示范性高中建设课题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重庆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师生双适应双发展特色模式研究》课题组在会上作了汇报,该课题得阶段性成果一等奖。

在核心课题“重庆市高中师生‘双适应双发展’教育模式研究”(已结题)辐射带动下,学校成功申报市级及市级以上课题立项的有八个,全员科研的局面已经形成。(成果详见本文第五部分)

西师附中一直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教育来抓,把绿色理念贯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的整体活动之中,逐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校园风尚,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学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重庆市环保局、西师环中心和国外专家组成的专家支持系统,创建了学科环境教育环境实践和科技教育相融合环境教育新模式。学校制定了《西师附中环境教育规划》和《环境教育实施方案》,编制了《环境教育读本》和《学科环境教育内容汇编》(这两本书均被许多学校作为环境教育教材)。学校组建了西南师大附中绿色志愿者协会绿色行动小组,学生完成了有关环境方面的小课题300多个。学校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环境教育项目,搭建中外学生交流平台,提升环境教育档次。由于我校出色的环境教育,学校在继入选首批中瑞合作环境小硕士YMP)项目实验学校(重庆市仅一所)之后,2002年就被评为首批项目实施效果最好的学校,20048月,该项目获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青年科学节优秀奖,同年10月获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二等奖。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附中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环保大会上获得最佳课题奖,同年,我校又和英国领事馆合作开展了三河演绎项目,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五、和谐的终极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是一种再生性资源,当校长把80%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专业人员改进时,优质教育才可能产生或继续。

学校始终把教师的能力和学养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首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学校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和每学年工作计划,并进行总结和考核。队伍建设工作有副校长一名专管,教科处具体负责实施。

通过名师队伍建设学历提高培训国际交流,完善以学校自培体系为主的各种层次的教师培训组织多次专题学习活动,推进岗位制校本科研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通过专家讲学、教师论坛、经验交流、教材实验、说课观摩、互相听评课、微格教学、“反刍式”备课、关键事件反思研究、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开发等多种渠道,全面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新教师的角色适应能力,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

学校提出“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研究者”的口号,构建了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及操作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分层不分班”课堂教学模式,使目前重庆高中大班教学中难以解决的个性差异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创立了“点—面—点”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大教育模式的高效运行,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学生争取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不再沦为一句空话,教育的真正意义得以回归。“专家思维+名师行为”示范课制帮助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由技能型向智慧型、研究型转化;师导师促进了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由于专家教名师,名师教骨干,骨干带一般的师导师培训体制的实施,形成了梯度培训网络,拓宽了教师培训渠道;使大面积的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发展都得到了可靠保障。

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在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领先单位。20062007年间,我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300余个,论文200多份,调查报告、实践考察500多份,电脑作品、制作发明、创意作品200多件,小品、艺术表演50多个。近几年,在“全国首届研究性学习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全国仅一名),随后我校又在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获得一等奖1个(全国共7个),二等奖1个(全国共25个),以及优秀奖3个。附中学生共获得22个重庆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把科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注重创新欲望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05我校被教育部师训中心授予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基地

总之,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在践行“学校教育必须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中,学校围绕和谐校园做文章,在规范办学行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推进新课程改革、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