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影是所有艺术的“终结”,它不光具备大量文学、音乐、绘画、建筑、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基因,更因为它可以以极其“逼真”的方式成为“现实的渐近线”。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电影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的方式去讲述一个高于生活的故事。电影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更会将当下观众的口碑作为影片成功的主要标志。那么,像《神话》这样一部超现实主义商业影片,如何在当代民主、科学、理性的时代,将一段带有封建烙印和魔幻色彩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并为大众接受呢?本文即从影片蕴藏的“传统思想与现代精神”、“神秘主义与科学理性”两对矛盾出发,分析影片作者是如何运用电影叙述策略,巧妙地化解并缝合二者之间的冲突,并最终实现对“成人童话”的成功讲述。
一、化解儒家忠君报国的传统观念与现代人自由平等观念的矛盾
从文化学角度看,《神话》的古代故事部分所塑造的大将军正体现了封建文化中的“愚忠”思想。为了腐朽的封建君主,可以牺牲自己的爱情和生命。在儒家的伦理观中,君臣纲是最重要的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观的核心。虽然儒家的思想在东南亚的华语圈内一直影响深远,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更多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这就在观众的接受心理上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那么,如何运用影片的叙述策略消除这一思想观念壁垒,更好地协调人物性格的“古今”差异,使得观众对人物性格实现“单向度”的理解呢?《神话》在平衡这一关系中,分别从主题定位、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使得这一矛盾得到了较为成功地化解。
1、从主题定位上看,“神话”的名称便暗示了影片叙事和表意的总体风格,导演避开对人物文化批判意义上的表达,而将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作为影片“讲述什么”和“怎么讲述”的基本格调。
综观近两年中国(含港台)制作的大片,大多将故事背景置于古代或近代,使得影片题材在时空上与当代社会保持疏离。像武侠系列的《英雄》《十面埋伏》《功夫》《七剑》《无极》,文艺系列的《孔雀》《青红》《长恨歌》《最好的时光》等,似乎遥远的过去总是人类魂牵梦绕的“理想国”。其实还是应了那句话:“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对于往事的回忆与幻想,其实正是当下社会精神生态的折射,寄托着创作者企图化解个体与社会、自我与超我、现实与理想等人类终极烦恼的浪漫情怀。《神话》导演唐季礼是武师出身,从小习武并受其家父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中国的传统文人大多是道风仙骨的浪漫主义者,这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突出展现。而作为艺术的本质是寄托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浪漫主义”永远是人类深层精神领域追求的“彼岸”。《神话》是一部典型的“成人童话”,是对紧张的现代人偶尔会产生的关于“现实与梦想”的迷离感的放大。片中优美的山水与人文、神秘的试验与传说、英雄美女的永恒爱情,既是一种“讲述的神话”也是一种“神话的讲述”,这种对叙述本体和客体“神话”式的表达,成功地激发并占领了观众审美情趣和思维空间,使得观众逐渐忘却现实的“镣铐”,开始在“神话”中恣意起舞。
2、从叙事结构上看,双线交替、最终共融的叙述模式使古代与现代、梦境与现实达成一体,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中回避对人物形象进行社会、历史的评判。
《神话》导演唐季礼说,这部电影也是在圆自己儿时一个梦。他说小时候总会梦想自己像古书中描写的一样,成为一名统领千军的大将军。这是一个多数男孩儿时都会做的梦,不同的是导演具备了重温旧梦的“现实力量”。他把这个“梦”移植在了影片主人公成龙身上,一个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能消除地心引力的陨石,一段因为长生不老药而地久天长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在寻梦的现实过程与梦境的发展过程,是整部影片的叙事主体。而现实与梦境频繁的交替展现使得观众无暇对人物思想性格做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况且梦境本身也不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所以最终当现实与梦境两条线索在结尾相交时,影片的神话色彩达到了高潮,一对摆脱地引力的爱情精灵在“虚拟的时空”里自由拥抱,恰倒好处的音乐使得这场感情戏具有了类似“鹊桥相会”的艺术价值。我们从影片叙事的重点来看,显然重在讲述古代将军与丽妃的爱情故事,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现实主人公杰克的“潜意识”记忆基础上的,那么它自然是印象化、概念化的。而导演的目的也只在“传情”而非“载道”,所以对于主人公身上代表的封建“愚忠”的批判是缺乏依据的,因此也将是个失去意义的伪命题。
3、从表现手法上看,导演用商业化的感官效果凸显人物性格的神勇和悲壮,旨在表现东方式英雄的力量感和崇高感,以丰富而浓重的视觉盛宴填充了观众对人物形象进行理性把握的心理空间。
商业电影的创作中常常会为了提高上座率,获得高票房而利用电影清晰度高、逼真性强的视觉优势,以极富刺激性的视觉大餐来招揽观众。《神话》在表现大将军的英勇武功的段落中,就充满了大量的动人心魄的运动场面。如在刻画大将军被围击的场景中,为了渲染将军的英勇和悲壮,分别对将军的坐骑进行了近景与特写的描绘,通过对曾与将军同生共死并与其在精神上融合为一的爱马临终奋力搏斗的描写,侧面营造出将军英雄末路的悲壮结局;还有将军临行前与众将士的对话,战死沙场死而不倒的威武形象,以及奉命杀人者在出刀前对将军的致敬,共同传达着一种特别的叙事情境和观影体验——即一种东方式英雄的力量感和崇高感。它使拥有共同儒家文化渊源的亚洲观众都能被这样一种情绪所感动和振奋。丰富而浓重的视觉形式极力渲染了人物性格的单纯和真实,并把这种概念化的个性特征升华为大众的审美趋向,单纯的道德判断取代了常规的理性认知,使观众忘却了大将军“愚忠”的行为实质。这是电影叙事中常用的一种“转移观众注意”的方法,通过对一系列极具感官刺激和情绪基因的场面的放大,调动和开发观众在某一方面共有的相同的潜在情绪和理解倾向,以消除观众当时可能产生的对影片别样的理解。
二、缝合东方宗教中超自然、神秘主义元素与现代社会科学理性精神的冲突
《神话》的片名就能体现出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对超自然、超生命的事物的向往与膜拜,这一传统在东方流传千百年的宗教中早有完整地体现。所谓的神异想象正是建立在渴望自己拥有或获得某种超越现实能力的愿望之上,是人对神所表达出来的企望意念,是对生活中超常性现象或力量的赞美和向往。东方宗教中有着不少梦幻思维和神异想象的经典样本。如道教经典《庄子》中的庄周梦蝶;印度经典《薄枷梵歌》中薄枷梵用意念创造了宇宙和世界;犹太教《圣经》摩西用手杖在荒凉的沙漠中敲击岩石引出泉水;《古兰经》中真主使肢解的飞鸟复活。东方宗教恣意的幻想性,使东方民族在艺术创造中不太顾及生活的事实和经验的逻辑,而一味追求自我情感与宇宙万物达成“天人合一”的表达满足。这些产生于落后生产力环境下的人类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往往更多只代表着一种文化学和人类学意义,而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科学、理性的精神相距甚远。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样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像《神话》这样一部超越现实,挑战人们“理性思维”的电影作品,并没有打出科幻片的牌子,那么它是如何恰当地缝合观众“理性”与“幻象”的矛盾,而对故事进行“虚拟真实”的讲述呢?
1、从影片叙述现实的段落看,导演在两位科研工作者探求传说奥秘的故事中,分别展现了主人公以不同原因出发,从科学、理性、现实境地逐步走进传奇、想象、梦境世界的历程,为“神话”的叙述找到了现实依据和想象空间。
影片虽然以“神话”命名,但从电影叙事心理学角度讲,在内容表达上也有个“心理预热”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联想、想象、幻想都应该在影片中找到它的“原生质”,即现实的因果依据。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即使是完全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可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原型”。《神话》实质是在讲一个关于“梦”的故事,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梦是对社会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理论,我们知道要想让《神话》中这个“梦”具有叙述的现实基因与生长基因,导演必须在影片中为其找出现实存在的依据和发展变化的想象空间。于是,影片两位男主人公(成龙、梁家辉),一个为破解千古传说的科学谜底,另一个为寻求梦境的事实真相;从影片起始主人公漂泊海上的住所、物理学家的动力实验、主人公曾经的考古发现,朝圣仪式的神秘现象,到主人公发现神奇陨石以及宝剑、画像,导演依次为我们展示了“梦”(神话)产生的现实依据和想象母体,逐步将主人公和观众一同带入古老而神秘的神话传说之中,看似一群科学工作者在探求神话的奥秘,实则是神话在科学讲述的推进中生根发芽。
2、从影片叙述梦境的段落看,导演以“长生不老”药作为故事转折的原由,为超越时空的“永恒爱情”找到了叙事上的依据;而以人类对“爱情永恒”的终极向往,取代人们对“长生不老”话题的质疑,为“神话”找到了深层心理依据。
“长生不死”是封建帝王在享受至高无极限权力的同时产生的对生命终结的抗争,史书上记载的最早炼取“不死药”的是秦始皇。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滋生了秦始皇心中对生命无穷的欲望,以至于想摆脱自然发展规律。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与审视自身,不再相信类似长生不老的传说。但另一方面,作为超脱于肉体之外的“灵魂”和“精神”的永恒却被当作一种文化和艺术命题而长期记载和流传至今。影片《神话》在叙述“梦境”层面,秦始皇“长生不老”药的话题将叙事推向了高潮,它不但为“梦境”的叙事找到了“真实”依据,而且也为导演真正强调的爱情的“长生不老”提供了酵母,就如埃及人用金字塔作为“灵魂”的“家”一样,“长生不老”药的所指,正是男女主人公跨越时空的爱情。而“爱情”是所有艺术作品探讨的永恒话题之一,爱情力量的伟大是神秘而无穷的,她永远让人着迷,陶醉。在这个基础之上,怎样的想象都是不为过的,因为情感的世界本身就是神奇和魔幻的。《神话》正是把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永恒的爱情因素从不可信的轮回传说里提取出来,并不断地加以夸张和扩大,使精神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观众在“想象性替代”中陶醉在对美好爱情的欣赏与享受中,忘记了故事的虚幻性。
3、从影片的叙述高潮看,神秘而离奇的“洞穴”成为现实叙述与梦境叙述的交融点,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拟态空间”里,科学与神话、理性与想象、现实与梦境都成为毋庸质疑的统一体,神话从这里讲起,也在这里结束。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天生有一种“洞穴”情结,对黑幽幽的洞穴深处总是充满幻想和渴望。人们总是想知道山洞里面的故事,甚至总有藏进洞穴的原始冲动。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这类似于胎儿对自己孕育和产生地的留恋和渴望。而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洞穴”具有“母体”、“混沌”、“彼岸”等象征意义,它是许多神话传说的天然载体。而在影片中,导演将故事的高潮,即矛盾的集中地,放在了一个瀑布后的山洞里,这里不但与世隔绝,而且存在超自然现象,是个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小宇宙”。正是这一个洞穴的存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故事进展的期盼情绪,观众在导演镜头的引领下,进入了另一个未知的、弥漫着神秘、冒险气息的世界。随着所有角色人物依次进入洞穴,观众的情绪积累达到了最高峰。而这个洞穴里的故事,就是影片在叙述层面采取“科学神话”与“神话科学”策略的最终奥秘。故事的真相也正是影片最巧妙和令人赞叹的一幕场景——悬浮的秦陵宫殿,而正是这个相对封闭的虚拟宫殿将主人公和观众彻底带进了梦和现实交织的地方,男女主人公穿梭时空的爱情在此相聚了,而他们在空中自由拥抱的那一刻,大概所有观众都明白了“神话”的真谛。“洞穴”及洞穴故事的设置,无论从影片叙述的真实还是虚幻的情景中,都打破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姿态,使得黑暗中的荧幕真正成为了幻想的“真实世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