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试!自从记忆朦胧,背着书包进学堂那天起,我们就得为考试而匆忙:背诵,记忆,为的是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同学们羡慕,老师、家长称赞,自己也高兴。我们一路走来,考试如一道道关口,为了过这关口,我们就得下苦功夫,“背”上许许多多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印象中,学习从来就是与兴趣、快乐相对立的。老师、家长也常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应付考试就得学习,学习就得吃苦。
之前,为了升学,我们每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记下大量错综复杂的东西。一考完试,背记的东西也随着那段岁月一起流逝了。为了追求“全面发展”,我们每天惟有抱着课本,做练习,备考。原本感兴趣的学科得不到加强,感兴趣的书没时间阅读。结果,顺利升学了,“学业有成”了,个性却丢失了。我们成了考试的奴隶,生活的庸夫。
升上大学,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就读某个专业,大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个人志趣或专长,更多是根据学校的“资源调配”,“服从”安排。我有一个同学,高考语文成绩只有400多分,但是由于他是第二志愿录取者,又是外地生,所以还是被录取到相对冷门的中文系,尽管他有某些科目相当突出…… 在这种“调配”下,优势还能发挥吗?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我们的自由选择空间并不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发展。
学习,为的是取得好成绩,拿奖学金。但是,考试成绩能说明一切问题吗?拿奖学金就代表优秀吗?在很多人眼中,拿奖学金只不过是考前几个星期临阵抱佛脚,死记硬背,把笔记本“吃掉”;过英语四、六级只意味他掌握的单词量多,做足够的习题而已。有不少人,学了十多年英语,手捧着四、六级证书,但真正遇上“老外”或到外企公司面试时,吱吱唔唔了很久,说不出半句流利的英语。这是个人的耻辱,还是教育的悲哀?有时我们不禁要怀疑,我们平时学到的东西是否真的有用?
中国强调“标准化”教育,用同一尺度来衡量万千形态的人。在“标准”、“权威”的尺度下,人的个性被抹杀了,社会成了庸俗的温床。“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何时不只是口号?
中国人老是喊着要“统一思想”。试问,思想是可以统一的吗?缺乏个性的思想有价值吗?一个缺乏个性、“思想统一”的社会何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这样的社会将缺乏生气,一片苍白。
每个人都有其专长与特色,有他的个性。如果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尊重与发展,或许,我们就不用老是感叹,这么一个“泱泱大国”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了;在许多领域也不用总是跟着西方走,“享用”别人的专利与品牌,而无限缅怀于老祖宗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之类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