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各大出版社的公开信
(2013-06-11 08:23:36)
出版社办公室领导:
你们好!
每当我向出版社投稿的时候,出版社的回答总是说,写慈禧的书太多,够了,我们不需要。有的出版社甚至说:我们有专家、学者专门为我们提供稿源。
是的,出版社不需要我们这些业余作者写的东西。好在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有自己的观点并不会被埋没。我们有网络可以呈现我们的文章。
我想问一问:被出版商奉若神明的专家、学者、教授们就真的有那么神圣吗?可是我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要不,咱们来说一说各自的观点:请大家到西单图书大厦三楼买一碟DVD《决定晚清命运的五大风云人物》。这个DVD,录制了清史专家王道成、杨东梁等人的讲演。在这些讲演当中,学者们说的话简直漏洞百出。
举个例子:其中,杨东梁教授讲的《左宗棠》和翁飞先生讲的《李鸿章》,这两个人都说了同一件事情,说:左宗棠因为不愿意行贿被挡在皇宫门外、不准进城。
杨东梁教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有史书记载,左宗棠西征回到北京以后,他被阻难在了门外,不让他进北京城,原因是他没有去给这些官员们行贿。因为他本身就不行贿,所以这样的话,你没有行贿,人家就马上给你脸色看,后来他就住在城门外,据说就不进城,这怎么办呢,慈禧太后还要召见他呢,是吧。最后据说是恭亲王就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说,好吧,那这个钱由我来替你付了。
这是教授的原话,一个字未增减。但是他这话是有错误的。他说:“慈禧太后还要召见他呢,是吧。”左宗棠西征回到北京,是什么时候?是光绪七年(1881年)的事情。史料记载,光绪六年到光绪八年,慈禧“生病”了,在宫中休养。这个时候左宗棠进宫是慈安太后召见他。而不是慈禧。
另一位讲《李鸿章》这堂课的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翁飞先生的原话这样说的:
中法战争的时候,左宗棠从西华门进,他不是抬着棺材回来嘛,不让他进,要送门包三千两银子。太监就说,你不给门包,这是祖宗制度。李鸿章就给他送了。进去以后,慈禧说: “到底我们孤儿寡母怎么办”李鸿章不说话;左宗棠就说:“反正每打一次仗我们就要赔钱,与其赔钱;不如拿赔钱的钱我们来打一仗。”这个时候,慈禧下决心打了,左宗棠又跑到福建去督师了。
这位翁飞先生的话也有错误,错误还不止一个。其中错误之一:他说左宗棠“他不是抬着棺材回来嘛” 抬棺材是左宗棠什么时候做的事情?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为了收复伊犁,史籍中,曾有左宗棠“舁榇(抬棺)以行”之说。翁飞先生说:“中法战争的时候,左宗棠从西华门进,他不是抬着棺材回来嘛” 中法战争是什么时候?是1884年。左宗棠没有征战,没事情,从1880年至1884年,他抬了4年的棺材?
错误之二:棺材是以备不测之用,他抬到皇宫来做什么?
错误之三:大臣因公进皇宫,他干嘛不从正门(午门)进去,为什么从西华门(侧门)进呢?
西华门是故宫的外墙,由护军守护,太监一般在后宫(所谓的后宫是指乾清门以北,贞顺门以南)在这一范围之内活动。太监怎么敢到护军守护的西华门来问大臣索要贿赂?他们找死吗?
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们讲历史,脑子里却连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左宗棠进皇宫有两次大的机会,他曾两度被调到军机处工作。
第一次被调到军机处工作:是1881年初,收复伊犁之后,调到了军机处不到两个月时间,慈安死了,他对慈安的死表示怀疑,说了些对慈禧大不敬的话。奕欣、奕譞等人把他调走。就在当年的夏天,(左宗棠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第二次被调到军机处:是1884年,中法战争的时候,慈禧借口中法战争失利,撤除了整个军机处的奕欣等人的职务之后,这一年,左宗棠又被调到军机处。次年,1885年左宗棠就死了(怎么会那样凑巧,1884年左宗棠还能打仗,说明他身体还很行,见了慈禧一面第二年就死了)。
杨东梁教授讲的应该是1881年初,左宗棠第一次到军机处工作时的事情,因为恭亲王还在管事;而翁飞先生讲的是1884年的事情。但两位专家讲的有点乱。
专家们的错误很多,一不小心这些专家们就会出现非常简单、而又常识性的错误。电视节目里,纪连海老师说:慈禧和恭亲王在热河见面之前就认识,怎么认识的呢,是结婚的时候认识的。
有冇搞错?慈禧结婚?什么时候结的?被封为贵人的时候?还是嫔、还是妃、还是被封为贵妃的时候结的婚?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和她们一人结一人次婚,皇帝一年四季只消结婚,就不必干别的事情了。依他这么说皇帝和妃嫔结婚还有男性参加。他当是现在的风俗呢。
封建社会的娶妻纳妾制度中这“娶”和“纳”的区别是很大的,小说《红楼梦》里:贾赦想纳贾母的丫鬟鸳鸯为妾,连贾母都差一点不知道。是因为鸳鸯反抗贾母才得知。贾母气愤的骂王夫人,贾探春为王夫人辩解说:“老太太您想一想,大伯子纳妾;小婶子怎么会知道呢?即使知道也要装着不知道啊”贾母才恍然大悟。
慈禧在咸丰帝活着的时候自始至终都只是“妾”的身份。纳妾是偷偷摸摸干的事情。作为专家,这点常识都没有。多看看《红楼梦》吧。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说:一些现有的关于慈禧的书或者文章讲的都不符合事实。所以他就开始翻阅第一手资料(看宫廷档案)。
看了那么多的第一手资料,也没见哪位清史专家看懂了《庚辰午门案》、以及吴可读尸谏的那份《折子》。倒是被我这样一个门外汉看懂了。
我的文章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出:应该给晚清历史重新断代。搞清楚这一问题,许多清史专家们的常识性的错误都可以迎刃而解。究竟“慈禧是有功、有过”?还是“只有罪过”?慈禧的统治到底是47年还是27年。给晚清历史重新断代便能一目了然。
阎崇年会长对细节的了解很详细,慈禧早上起床从4点钟到7、8点钟“叫起”的这段时间,他能讲上一堂课。怎么洗脸、怎么洗手都讲,什么“慈禧的手像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一样嫩、”什么“慈禧的姿势轻盈盈走出去。”说的津津有味。
难道让这些清史专家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慈禧的手有多么好看吗?难道是让他们告诉人们慈禧怎么过奢侈生活吗?
对于八国联军入侵、东南互保、庚子赔款这样的大事件倒是一笔带过。
慈禧毁灭了一个帝国。这才是研究她、研究历史的落脚点。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我是一个写小说的业余爱好者,但我的小说至少在某些方面并不比那些专家们的研究还差。市场上写慈禧的书,的确有太多,但是有正确观点的却不多。
就像工厂的新产品被制造出来,厂商一定要做广告。这是必须的。我想我也应该这样做。
我的文章想说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文章那样冗长,别人必须不厌其烦的看完之后也许才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除了我自己,别人是很难静下心来看完的它的。
那么我就自己来说一说。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要说什么。
我认为我的文章有三大论点:
论点1、晚清历史,慈禧的统治是27年;而不是现在史学界认为的47年。清史专家们忽略了慈安这个人的存在。
论点2、珍妃的死。她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慈禧在慌乱之下,不小心被把她弄死;而真相是,慈禧有预谋的,在逃跑的前一天用毒药把她毒死之后扔到井里的。珍妃根本不是在慈禧逃跑的当天死的。
论点3、东南互保是列强的阴谋。文章中由慈禧和盛宣怀的对话开始提出质疑,慢慢摸索线索。这个疑问大概还没有人意识到它对我们这个国家有多大意义。以后如果有人专题研究这一问题,大家会明白现在我们忽略的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观点。
其中,论点1的证据:是《清史稿》、以及《翁同和日记》等历史资料的记载。光绪六年到光绪八年慈禧一直在宫中称病休养,这期间发生的所有的政事与她无关。文章中有详细说明。
论点2的证据是从《宫女谈往录》这本书中得知,书中说:从井里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时,有许多观看者看到“先打捞上来的是一领破竹席子”。这“一领破竹席子”叫物证。
《宫女谈往录》这本书解放前就已经出版,没有哪位作家、或清史研究者从“先打捞上来的是一领破竹席子”这句话看出珍妃的死的真相。我是第一个说出真相的人。
难道这不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和论点吗?
论点3是一个质疑。
我来讲一个关于袁隆平搞科研的故事。这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自己述说的自己的往事。他说他的第一次科研,第一亩试验田长出来的都是大片的野草,只有一根杂交水稻长着丰硕的果实。当时人们看见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实验,都打算放弃了。可是袁隆平就那一根成功的杂交水稻坚决的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并且说服了领导让他们继续支持他再做实验。经过长期的实验之后他成功了。
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是一回事。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开始就能简单的一步到位。
我说东南互保是列强的阴谋,虽然不像前两个观点有太多根据。但是方向是对的,值得探讨。尤其是现在的一部分学者把东南互保说成是“正义的共扶危局”。这种论调对于现在的执政党来说危害很大。如果有一天政府察觉到了这种错误的言论,他们会像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样。要求学者、专家、教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而那些所谓的学者、专家、教授们将一窝蜂的讨论这问题。到时候大家会佩服我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
那么,怎样政府才能察觉到这样的错误的言论呢?这就需要中国人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