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古代人泛指的“人才”,除了做文章好之外,恐怕就艺术家们了,其实根本的“功名”还有在于文章,谁的文章做的好,谁就能升官发财,所以,状元.探花.举人之谈,便就是所说的“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才学和思想所以能称“帝”。
时至今日,跟随历史的前程,“文章”这种在古代有重要意义的产物,在今天看来,似乎成了一种心灵的寄托,靠文章升官发财的人已确实没有。英国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把人类的头脑推进了逻辑学,“思想者”的道路被严重的阻拦了。而今天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里,说“人才”也确实有些困难了。何为人才?是“万事俱备”者?还是“独树一帜”者?我想。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刻的思想;希特勒的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勾魂的演讲;弗莱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明了青霉素。而今天的“万事俱备”者老抱怨东风不来,实质,就是东风来了,你们也飘不起来。就像今天的中国教师们,表象的东西他们比谁都懂,但真正能落实到实处的却没几个,所以教师终究是平庸的。不过在今天这个中国社会上,“万事俱备”者倒也有立足之地,懂与不懂暂且不说,今天《西方哲学史》说的头头是道,明天《思想的盛宴》吹的天花乱坠,拿出几张“白纸”作为象征也就足够了;反而“独树一帜”者却总在黑暗中摸索着,不知何时才能够看到光明;有的在黑暗中走了一辈子,却始终走不出黑暗;有的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自己是一鸣惊人了,但脸上的笑却始终带着伤感。这也难怪,从本质上讲,中国人都有一个德行,看到美女就把幻想施加给了对方,一听说是大学生,思想和人生就无需考虑了。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我们把眼光抛向中国教育。
我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中国的全面教育是要把学生推向全面发展,各方面不能说是独树一帜,也起码做到“说之懂之”,换言之,就是在一方面精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见解。而我另一个朋友侧说,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家.作家,你脑子里或许已没有数学方程式的意识;如果你是一个数学家.经济学家。你或许不会去思考哲学的本质;如果你是个学生,你一定意识不到自己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在现实社会中哟什么用。心灵是无限的,思想也是深远的,但生命在有几十年。从某种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在浪费时间。听着他们挣执 不休,我也想说点什么。中国教育的根本是要把学生塑造成有知识的人才,然而中国的社会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人们的阶级思想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上还处处泛滥,从这种形式上讲,中国今天的“人才”已然不是人才,只不过充当了上流社会的走狗而已。中国的社会同西方的社会不同,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则更不相同,尽管中国正在改革开放。西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正确地面对教育,而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只是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句瞎话盲目地.雾里看花地死学。现在的高中生哪一个不是抱着考大学的美梦“勤奋”读书的,有谁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学生从小学念叨到大学,但真正能理解这句话的人却没几个。但话又说话来,中国的学历高于知识,证书高于能力,有学历和证书就好像拥有了一切。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学生要经历过初中.高中的筛选,在万人之中挑选几个将来的“万事俱备”者放进大学,被筛剩下的,有偏科的,有个人独立思想的,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独树一帜”者,恐怕就要抱怨起来,从而悲哀的人生道路开始了。有时候我常常这样想,大学是靠高分进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为“独树一帜”者办一所“偏科大学”.“思想大学”.“某一方面突出大学”,如果真这样的话,知识也不至于都浪费在“万事俱备”者身上,说不定效果也要好的多。我,每当我看到海子悲叹的诗句时,便想起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惊心动魄的一幕,但我不曾知道,海子1983年在北大法律系毕业。有一次考试成绩下来了,同学们个个在宣扬自己的“高分”;我只是在想,如果每个学生都为考高分而学习的话,那么考低分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本来嘛,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社会中只能用上百分之十左右,考低分的学生就已经足够了,反而考“高分”的学生只是在“糊涂”着。郭枫有句名言:“绝顶的聪明可能成为手段灵活的人物,高深的学历可能是糊涂迂腐的呆子,都不一定具有智慧。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但也是一个“蒙胧知识”的社会,有些东西,甚至是大学里的有些东西,学生都是在“虚”学。而今天的大学已不是以前有知识的大学,它成了一种有权力的大学。大学里搬着指头数日子的人太多了,有学历.证书的废物也太多了。这是中国在前进中的一大退步。中国太注重教育,太注重学历,这让中国人也不得不注重起————大学是通向光明的唯一之路,所以家长给了孩子太重的压力。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悲剧一连串一连串地发生着:离家出走.犯罪.自杀等。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教育也是一种蒙蔽。如果再接中国教育制度走下去的话,悲剧还会不间断的发生。中国的“国学大师”们比比皆是,大学里的教授们一个个又博学鸿儒,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指任这一点,而却让几个小毛孩子骂来骂去,《皇帝的新装》真是有意思多了。当然,适应了中国教育,就等于适应了中国社会,也同样适应了中国传统思想。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装个腔,作个势,心里还在窃喜————这就是生活。中国的教育太“高深莫测”了,本来是在理工大学学习理科,而今却成了艺术家;本来是在师大学习如何教书,而今却成了某公司的秘书;本来是电力大学的毕业生,而今却每天蹲在办公室里听电话。这是不是中国教育界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教育也与社会层次的高低有着看不见的关系,和金钱.关系都是亲戚。悲哀就在这里:一个贫困大学生为了脱离困境,成了社会上的迷茫者;一个有钱的“大学生”仗着自己有个了不起的老爸,成了社会上的废物。“中国不是缺少知识,是缺少反思知识的知识,中国人并不是读的书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余杰的《火与冰》这本书的这句话应该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认真反思。一个真实的人在今天也许会被埋没,但在过几十年,也许几百年,他必定走在中国的前列!我的看法也许会有一些偏见,但我的目的不是“改变”也不是“辱骂”,而仅仅是起到一种“意识”作用。我很尊敬我的有些老师,还有一些中国的文学大师们,但很喜欢柏拉图一句话:“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对于那些还在蒙着脑袋读书的学生,我不是往你们头上泼冷水,是不知道你们在读书,还是在睡觉。也许你们会有所准备,顶个大盆在头顶,但即便我的“冷水”
泼不到你们,也能让你们的头顶“沉重”一下。我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帮你们拿去蒙在脑袋上的被子,在你们耳边敲一次警铃。没有过多的话,正确面对中国教育,读懂.学懂,自己能接受的洗耳恭听,不能接受的勇敢站出来,说自己想说的。对每样东西都持有怀疑的态度,是验证自我生命的真实。{真子05年12月23}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