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杂文《酒及其它》

时间:2014/6/23 作者: 司跃双 热度: 89308

                  

                      酒及其它

 

                             司跃双

 

 

酒能助兴,酒能消愁,因了酒,让美色腮红,妙曼盈香;让懦夫壮胆,豪气萌动;让正反颠倒,不好把握;让所有的迷醉情境,添了诗情画意;让一切的遭逢际遇,也添了凶险孽罪,林林总总的,皆是因了酒,也喜,也烦;也乐,也忧,一一的,需要思量,酒及其它,要慢慢言说。

故往,国人有人喜饮、善饮。

外国人,也是一样。

这里先不说外邦人,只闲聊国人。

思说国人爱酒,且能在饮中不断“继承开拓”,竟练就了酿造诸多传世名酒的“绝技”,令饮者们能口舌生津地乐极豪饮,并饮成了一种“酒文化”,纯粹的,中国的“酒文化”。

国人聚餐饮酒时,座次、酒盅、礼敬的姿态、敬酒的杯数都极其的讲究,东北人的喝法儿、蒙古人的礼数、山东“孔孟之乡”的酒令,都非常典型,很有意味,也耐人琢磨。

这些也先且不说了,还是说其它的“酒文化”。

饮酒既然也成为了“文化”,其间自然就少不了文人的参和。抚今追昔,对如今的文人不敢妄加评说,而至于古代文人,对酒“情有独钟”者,却可谓多矣!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柳永有诗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诗句和景致,都鲜活的描绘了古代文人喜饮、善饮,并且,还喜好狎妓欢饮,清风朗月,美食佳肴,弹、拨、吹了琵琶、古筝、洞箫的妙音,酣畅淋漓的挥洒着诗与画,那色、那景、那音、那墨,都留香,真的靡啊,谁还会乐而思返呢?!

也还说“酒文化”。

深究,翻经寻典,却很难寻到某本史书记载着:“某某文人系酿酒世家出身,有独特酿酒工艺传之于世”的言论,正史没有,野史也无。因此,人们又不免要莫名困惑,既然文人们能饮者多,能酿者“少”,而如今又为何有那么多的亦如:“李白家酒”、“曹雪芹家酿”“杜甫家酒”等等来自文人“世家家传”,以文人名号为品牌的美酒佳酿呢?!还有那些“冲击”人耳目的大段的广告呢?人们不解之余,只能意会那是商家为了“名人效应”或是“名牌效应”而应的虚名罢了!如此,就又有人暗自讪笑私语,推说,说不定某一日会一品“鲁迅家酒”、“巴金家酿”的醇香呢,也或许,作家莫言老家高密县的“红高粱”也将会粉墨登场了。

想起酒和文人,亦又想起酒馆儿、酒店或是酒楼来。觉得古代文人还算是有些雅趣,想饮酒的时候就出去郊游,“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杏花村的细雨里浅斟细酌,的确是寻到了一个作诗消闲的雅致之所,实在令人羡慕。还有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浔阳江头夜饮,默对幽幽怨怨的琵琶女,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忧叹,湿了江州司马的青衫,也真的显露了文人的风雅。然而,羡慕之余,倘佯在街上,酒店酒楼倒是四处皆有,但一些都名曰:“帝王大酒家”、“皇家海鲜”、“太子酒楼”,仅其外露的“王者”霸气,彰显的奢华之态,就拒之工薪族们和历来被称做“细酸”的文人们于千里之外,何况那些店名还有着及其富华、腐化、藏污纳垢之所的“嫌疑”和“意味”,更了无雅趣,让百姓生了畏,扫了兴,怯了步,哼了鼻。尤其是让一些文人们,没有了饮酒之欲,平添了如“阳春白雪”之所为何难寻的忧烦,也没了作诗的雅趣儿,人们也就再难读到亦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般的,饮醉而成的好诗了。

曾问,缘何有此类现象呢?

“喝了酒”也不能“做天下文章”的人们说,还有些忧愤的文人说,一句话,钱,钱,是人对于钱,弄的鬼把戏儿,人贪爱“孔方兄”,真的迷惑了“心智”,真的错乱了“方寸”,此为一种人心浮躁的时代病,诊断研判,如此说,请问诸君,不知对否。

 

           写于1996年8月,修改于2014年1月,除夕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