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被评为2011年口碑最好的国产影片之一,它讲述了东北一钢厂下岗职工陈桂林在与妻子离婚时,为了取得女儿的抚养权,也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先后画琴偷琴造琴的故事,影片情节真实感人,主题深刻丰富,人物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确堪称“大片”。然而,作为大片,导演没有如法炮制:汇聚一张张钞票,堆出效果,砸出名气,只是在“认真”上下足工夫,捕捉一个个细节,留下一段段回味。
(一)音乐细节
音乐是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钢的琴》中,主人公陈桂林和女朋友淑娴都酷爱音乐,能弹会唱,还组建了一个小乐队。影片充分利用人物特点,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歌曲或乐曲,最后奉上一场音乐盛宴,观众品尝之后,顿觉满齿生香,意味深长。
影片借音乐渲染气氛。故事开始时,小乐队为一家丧事表演,淑娴撑着伞,深情款款地演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歌声深沉忧伤,当时正是寒风冷雨,背后两口粗烟囱在吞吐团团白烟,歌曲和场景交相辉映,不仅为丧事营造了氛围,更为整个剧情渲染了气氛,奠定了悲伤基调。又如黑夜偷琴,画面中传出《西班牙斗牛曲》,密集的鼓点制造出紧张气氛,而跌宕起伏的旋律又带来戏剧性的效果,这正好与偷到半路却又来人的情节相契合。
影片还借音乐传达心声。妻子在演出场地外和陈桂林商讨小元的抚养权,她一再强调陈桂林不能给孩子幸福,此时场地内的淑娴唱起了《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这歌声似乎吐出了陈桂林的心声,他在宽慰自己:尽管我这个下岗工人身无分文,不能顺利帮女儿圆梦,但我依然憧憬未来,乐观生活。他也在提醒妻子:幸福的内涵是多样的,不要只盯着眼前物质上的幸福。为了造琴,陈桂林把先前工厂里的一帮难兄难弟请到一处,酒酣耳热之后,他们又唱又跳,“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啊,亲爱的战友,我再也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这是一代下岗工人的心声,借助歌曲,他们缅怀过去同甘共苦、一起奋斗的集体生活,他们渴盼曾经嘘寒问暖、相互扶持的兄弟情谊,他们宣泄失业后为了生计、摸爬滚打的心灵痛苦。
影片也借音乐烘托人物。偷琴时,陈桂林完全可以和大家一起翻墙逃跑,但他最后坚决留下了,还坐在琴旁弹起《致爱丽丝》,乐曲婉转流畅,优美的旋律烘托出人物敢作敢当的美好品质,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羞愧、后悔、失落的复杂心理。当陈桂林发现淑娴和好友老王偷情时,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一首俄罗斯歌曲飘荡在夜空,舒缓悠长,烘托出人物无处诉说也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奈。
(二)场景细节
场景是人物活动的场地,生活的环境,好的场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影片开头一幕与快要结尾时的一幕惊人相似,两人都站在同一个地方谈离婚琐事,两处场景导演都处理成特写,结尾处尤为明显,干脆隐去人物,只现场景。用钢铁搭起的遮阳篷,一左一右,高高矗立,小菊后面的完好无损,陈桂林身后的破烂不堪,这不正是夫妇俩目前婚姻状态、生活处境的一个象征吗?篷后是一间低矮的平房,墙壁斑驳,门窗破成窟窿,几根枯枝败草在风中瑟索,这些景象再次渲染,再次暗示,不禁让人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两处场景又正好前后照应,使故事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片中钢厂废弃的厂房反复呈现,一栋栋楼房墙壁倒塌,大门锈迹斑斑,生产车间空旷,机器闲置,这个场地既是造琴时人物的活动空间,又是对故事背景的一个交待,它讲述着工厂的过去,也诉说着它的今天,给观众真实感、厚重感,唤醒一批人对当年工厂的记忆,从而引发共鸣。
(三)服饰细节
服饰常常是一个人的一张名片,它可以显露身份,再现性格,也可以叙述经历。《钢的琴》特别注意人物的服饰。影片开始,陈桂林和小菊伫立在寒风中,单看人物服饰,就知道他们离婚是必然的。陈桂林土黄色的旧大衣,虽然被胸前的手风琴遮去一大半,但露出的部分仍然散发出泥土般的土气和质朴,给人第一印象就是,陈桂林,一个底层人。再看小菊,一袭米白色的呢大衣,有款有型,镶上一条淡紫色的围巾,淡雅和谐,手拎一个亮皮黑包,时尚而又有品位,两相对照,简直是天壤之别!陈桂林趴在地上给女儿画琴时,那身穿着也格外打眼。上身一件深蓝运动服,旧的;下身一条毛线裤,绿色的。这行头在默默地告诉我们:陈桂林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毛线裤外连裤子都未套上,这说明陈桂林画琴时忙碌、专注,一个蓄满爱意的父亲形象就在这一细节中高大起来。
再看淑娴的穿戴。很多场合淑娴都是一件麻灰色大衣,这同她的生活处境吻合,但她脖子上挂的围巾却是鲜亮的橙色,里面的毛衣不是淡黄就是粉红,这些暖色调无不向我们表明她同样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灵。烟囱爆破时,淑娴换上一件红大衣,这红大衣在她和陈桂林闹别扭时穿过,为了展示自己的妩媚。现在她又穿上了,红大衣成了情感的载体,她似乎想用这漂亮的打扮向烟囱这一老朋友告别,怀念,不舍,惆怅。
最后说说小元的。除了结尾,小元的衣服总共两样,室内一件毛衣,紫红色,有些暗沉;屋外一件棉袄,紫中带黑,十分凝重,色彩与年龄极不相称,但符合小元沉默的性格,这都折射出母亲多年的离家出走已给她带来很大影响。
(四)道具细节
陈桂林曾向淑娴讲起他名字的来历,父亲期望他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可惜他没有甲天下,而是变夹生了。为了照应情节,也为了突出陈桂林内心的遗憾、愧疚,在陈桂林和父亲一起坐在狭窄的客厅里时,镜头几次对准墙上的字画:“桂林山水甲天下”,旁边是桂林山水画,导演真是用心良苦!又如陈桂林去找汪工,首先墙壁上一幅俄罗斯风景图占满荧屏:高高的白桦林,绵延的雪峰。接着镜头又聚焦到柜子上的套娃,白皮肤,大眼睛,形象类似俄罗斯姑娘,放大,一一呈现。这两样看似简单的装饰正好印证了前面淑娴所讲的,让汪工这个留学俄罗斯、钟情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而出,也为后面他能带领大家成功造出钢琴埋下伏笔。
如果我们把墙壁上的装饰看作道具的话,那么它们起到了勾连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
(五)言行细节
举手投足之间最能塑造人物,导演也没有忽视言行细节。陈桂林将画好的木琴装上桌子后,特地把四盆绿色植物放在书后,还在桌上轻轻盖起蓝布,两个小小的动作我们就可以说陈桂林是个称职的父亲,他极力为女儿营造一个真实温馨的氛围,也把他对生活的热爱又一次展示给观众。烟囱爆破将大家聚在了一块儿,陈桂林拿出自个儿的烟,见人就撒,嘴里不停地说:“点上啊!大家都点上。”陈桂林的热情慷慨、对烟囱的无限留念就蕴藏在这“撒烟”中。结尾处陈桂林和已离婚的妻子并肩站着,他们谈起了过去,对女儿出生时的重量发生争执:“六斤八两。”“不对,六斤四两。”“女儿是我生的,我不知道。”“当时是我称的,我还会记错。”漫不经心地对话,实际上强调他们都爱女儿,这同抚养权的争执不是一回事吗?陈桂林最后一次见到女儿,他没有开口打招呼,只是伸出手在女儿脸上摸了一下,这一“摸”胜过千言万语,一位为了留住女儿想方设法造琴的父亲,一位已经失去女儿抚养权的父亲,内心的爱意,无奈,痛苦,不舍等等,一切尽在其中。
一滴滴水珠攒集成奔腾的海洋,一棵棵小草连缀起辽阔的海洋,一个个细节打造出精彩的华章。《钢的琴》值得一看,让我们走进荧屏,细心品味。
(一)音乐细节
音乐是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钢的琴》中,主人公陈桂林和女朋友淑娴都酷爱音乐,能弹会唱,还组建了一个小乐队。影片充分利用人物特点,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歌曲或乐曲,最后奉上一场音乐盛宴,观众品尝之后,顿觉满齿生香,意味深长。
影片借音乐渲染气氛。故事开始时,小乐队为一家丧事表演,淑娴撑着伞,深情款款地演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歌声深沉忧伤,当时正是寒风冷雨,背后两口粗烟囱在吞吐团团白烟,歌曲和场景交相辉映,不仅为丧事营造了氛围,更为整个剧情渲染了气氛,奠定了悲伤基调。又如黑夜偷琴,画面中传出《西班牙斗牛曲》,密集的鼓点制造出紧张气氛,而跌宕起伏的旋律又带来戏剧性的效果,这正好与偷到半路却又来人的情节相契合。
影片还借音乐传达心声。妻子在演出场地外和陈桂林商讨小元的抚养权,她一再强调陈桂林不能给孩子幸福,此时场地内的淑娴唱起了《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去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这歌声似乎吐出了陈桂林的心声,他在宽慰自己:尽管我这个下岗工人身无分文,不能顺利帮女儿圆梦,但我依然憧憬未来,乐观生活。他也在提醒妻子:幸福的内涵是多样的,不要只盯着眼前物质上的幸福。为了造琴,陈桂林把先前工厂里的一帮难兄难弟请到一处,酒酣耳热之后,他们又唱又跳,“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啊,亲爱的战友,我再也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这是一代下岗工人的心声,借助歌曲,他们缅怀过去同甘共苦、一起奋斗的集体生活,他们渴盼曾经嘘寒问暖、相互扶持的兄弟情谊,他们宣泄失业后为了生计、摸爬滚打的心灵痛苦。
影片也借音乐烘托人物。偷琴时,陈桂林完全可以和大家一起翻墙逃跑,但他最后坚决留下了,还坐在琴旁弹起《致爱丽丝》,乐曲婉转流畅,优美的旋律烘托出人物敢作敢当的美好品质,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羞愧、后悔、失落的复杂心理。当陈桂林发现淑娴和好友老王偷情时,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一首俄罗斯歌曲飘荡在夜空,舒缓悠长,烘托出人物无处诉说也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奈。
(二)场景细节
场景是人物活动的场地,生活的环境,好的场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影片开头一幕与快要结尾时的一幕惊人相似,两人都站在同一个地方谈离婚琐事,两处场景导演都处理成特写,结尾处尤为明显,干脆隐去人物,只现场景。用钢铁搭起的遮阳篷,一左一右,高高矗立,小菊后面的完好无损,陈桂林身后的破烂不堪,这不正是夫妇俩目前婚姻状态、生活处境的一个象征吗?篷后是一间低矮的平房,墙壁斑驳,门窗破成窟窿,几根枯枝败草在风中瑟索,这些景象再次渲染,再次暗示,不禁让人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两处场景又正好前后照应,使故事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片中钢厂废弃的厂房反复呈现,一栋栋楼房墙壁倒塌,大门锈迹斑斑,生产车间空旷,机器闲置,这个场地既是造琴时人物的活动空间,又是对故事背景的一个交待,它讲述着工厂的过去,也诉说着它的今天,给观众真实感、厚重感,唤醒一批人对当年工厂的记忆,从而引发共鸣。
(三)服饰细节
服饰常常是一个人的一张名片,它可以显露身份,再现性格,也可以叙述经历。《钢的琴》特别注意人物的服饰。影片开始,陈桂林和小菊伫立在寒风中,单看人物服饰,就知道他们离婚是必然的。陈桂林土黄色的旧大衣,虽然被胸前的手风琴遮去一大半,但露出的部分仍然散发出泥土般的土气和质朴,给人第一印象就是,陈桂林,一个底层人。再看小菊,一袭米白色的呢大衣,有款有型,镶上一条淡紫色的围巾,淡雅和谐,手拎一个亮皮黑包,时尚而又有品位,两相对照,简直是天壤之别!陈桂林趴在地上给女儿画琴时,那身穿着也格外打眼。上身一件深蓝运动服,旧的;下身一条毛线裤,绿色的。这行头在默默地告诉我们:陈桂林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毛线裤外连裤子都未套上,这说明陈桂林画琴时忙碌、专注,一个蓄满爱意的父亲形象就在这一细节中高大起来。
再看淑娴的穿戴。很多场合淑娴都是一件麻灰色大衣,这同她的生活处境吻合,但她脖子上挂的围巾却是鲜亮的橙色,里面的毛衣不是淡黄就是粉红,这些暖色调无不向我们表明她同样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灵。烟囱爆破时,淑娴换上一件红大衣,这红大衣在她和陈桂林闹别扭时穿过,为了展示自己的妩媚。现在她又穿上了,红大衣成了情感的载体,她似乎想用这漂亮的打扮向烟囱这一老朋友告别,怀念,不舍,惆怅。
最后说说小元的。除了结尾,小元的衣服总共两样,室内一件毛衣,紫红色,有些暗沉;屋外一件棉袄,紫中带黑,十分凝重,色彩与年龄极不相称,但符合小元沉默的性格,这都折射出母亲多年的离家出走已给她带来很大影响。
(四)道具细节
陈桂林曾向淑娴讲起他名字的来历,父亲期望他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可惜他没有甲天下,而是变夹生了。为了照应情节,也为了突出陈桂林内心的遗憾、愧疚,在陈桂林和父亲一起坐在狭窄的客厅里时,镜头几次对准墙上的字画:“桂林山水甲天下”,旁边是桂林山水画,导演真是用心良苦!又如陈桂林去找汪工,首先墙壁上一幅俄罗斯风景图占满荧屏:高高的白桦林,绵延的雪峰。接着镜头又聚焦到柜子上的套娃,白皮肤,大眼睛,形象类似俄罗斯姑娘,放大,一一呈现。这两样看似简单的装饰正好印证了前面淑娴所讲的,让汪工这个留学俄罗斯、钟情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而出,也为后面他能带领大家成功造出钢琴埋下伏笔。
如果我们把墙壁上的装饰看作道具的话,那么它们起到了勾连情节、塑造人物的作用。
(五)言行细节
举手投足之间最能塑造人物,导演也没有忽视言行细节。陈桂林将画好的木琴装上桌子后,特地把四盆绿色植物放在书后,还在桌上轻轻盖起蓝布,两个小小的动作我们就可以说陈桂林是个称职的父亲,他极力为女儿营造一个真实温馨的氛围,也把他对生活的热爱又一次展示给观众。烟囱爆破将大家聚在了一块儿,陈桂林拿出自个儿的烟,见人就撒,嘴里不停地说:“点上啊!大家都点上。”陈桂林的热情慷慨、对烟囱的无限留念就蕴藏在这“撒烟”中。结尾处陈桂林和已离婚的妻子并肩站着,他们谈起了过去,对女儿出生时的重量发生争执:“六斤八两。”“不对,六斤四两。”“女儿是我生的,我不知道。”“当时是我称的,我还会记错。”漫不经心地对话,实际上强调他们都爱女儿,这同抚养权的争执不是一回事吗?陈桂林最后一次见到女儿,他没有开口打招呼,只是伸出手在女儿脸上摸了一下,这一“摸”胜过千言万语,一位为了留住女儿想方设法造琴的父亲,一位已经失去女儿抚养权的父亲,内心的爱意,无奈,痛苦,不舍等等,一切尽在其中。
一滴滴水珠攒集成奔腾的海洋,一棵棵小草连缀起辽阔的海洋,一个个细节打造出精彩的华章。《钢的琴》值得一看,让我们走进荧屏,细心品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