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相贤劳教水师,支离空复望旌旗。愿言求艾七年病,好友徹桑三月时。犹有贾生忧国泪,敢忘祖逖渡江辞。丈夫未死龙泉在,他日终当斩郅支。”(《病中有感》)
本诗作者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河南项城人,系清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袁保龄幼读经史,胸怀伟略,同治元年(1862年)乡试中举。曾随父在皖北围剿捻军,有功赏赐内阁中书,完成《穆宗毅皇帝实录》,嘉赏二品顶戴,升为道员。
袁保龄对洋务颇有认识,在海防问题上也非常留意,深刻认识到旅顺口对防御日本和俄罗斯进攻的重要性,深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赏识,认为袁保龄“诸习戎械,博通经济,才具勤敏”。光绪七年,李鸿章为强固北洋海防,以“北洋佐理需才”为由,奏请朝廷将他调入直隶,委办海防营务处,次年,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
在奉命遍历北洋各口实地勘查后,袁保龄认为:大沽、大连、烟台、登州、威海卫诸口都有缺点,唯有旅顺最优。并提出:若再举数百万之经费,经营海之北的旅顺以及海之南的威海,筑堤浚澳、建船坞、营炮台、设武库,数年之后,规模大备,对中国海防助益颇大。他的这份报告对李鸿章启发很大,坚定了李鸿章选择在旅顺口建军港和大坞的决心。
上任后,袁保龄锐意改组原工程局,裁撤贪鄙无能官员,启用熟谙技术的人才,妥善处理上下级和军民、华洋等关系。大胆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建港修坞,很快使旅顺海防工程展现新的局面。
他坚持施工原则和质量标准,对于不能保证施工质量的错误主张,做坚决斗争,毫不退让。
为确保海防工程质量,袁保龄亲自到旅顺口勘察地形,调查海防装备,制定新的建设规划,筹集建设资金,聘请专家,广召工匠。他主持了以旅顺为中心等工程,拓舰埠,筑堤坝,建炮台,修垒坞,建码头,造军营,设炮厂,布雷器,设海障,扩军库,疏交通;设立水雷营、鱼雷营、弹药库、机械局、电报局、水陆医院、修船厂、机器厂、机器超重船、库房;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难,都是历史罕见的。
尤其是拦潮大坝的建设,原由贪墨的黄瑞兰主持。袁保龄组织施工时,坝底胶泥四五丈深未曾挖净,坝身收坡太小,出现了渗漏下塌,随时有崩溃的危险。袁保龄到任后,想方设法予以补救,增高加厚旧坝,加修备坝以为备补。一年之中工程数次发生危情。危急时刻,袁保龄率局员、民工,奋力抢险,使用传统河工办法,用块石护坝之法,层土层阶加筑护坝小埝,在冰雪风雾中坚守坝上四十余日,终于使得大坝得以坚稳。用石料修坞,从而保证船坞历百年而坚固如初。
袁保龄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但督办船坞时立下功劳,受到朝廷表彰,而且为旅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公平合理地处理前工程局与当地土地业主在用地方面的争议,如数退还前任拖欠百姓的货款。他还倡导在旅顺一带广种桑树,教民养蚕和纺织,兴办学堂,促进了旅顺的经济发展和民众开化。
此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中风病倒,晕绝复苏,经诊治方渐恢复。工程即将告竣时,袁保龄曾向李鸿章密献六策:重事权;定经制;建军府;简船械;筹用费;储人才,都被李鸿章采纳,并一一实行。可以说,袁保龄为了旅顺军港的建设倾注了他全部心血,是我国军港建设第一人!
1884年,李鸿章巡阅旅顺口,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对袁保龄赞赏道:“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
此后,袁保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禀辞退养治病,都被急需海防人才的李鸿章慰留。病中,他提起笔赋诗一首,题写了上面的诗句,表达建造旅顺军港抵御外侮的决心。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1889年七月,袁保龄终因病情延误,刚刚四十八岁就不幸病故于任上。
诗意阐释:
这首诗是袁保龄因修旅顺军港操劳过度,养病的时候写的。他在这个时候写的还有《建海防衙门议》(见《袁保龄文集》)。诗和文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极度关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上相:这里指李鸿章。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之前,对于防御外侮是有相当成就的。“支离”句是说袁保龄叹息自己未能使旅顺军港彻底完工。
[2]求艾句:“求艾”语出《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寻求治病之药。意思是说作者希望自己的病赶快好起来,重新投入工作。
徹桑句:语出《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说的是,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彻彼桑土:就是剥掉桑树根的皮。桑土:桑树根。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诗中在说防御外侮要早做准备。
颔联两句合在一起说就是:要寻找到富国强兵的药方,必须有未雨绸缪的打算。事实上,袁保龄在《建海防衙门议》里却确实提出了六条很好的方法。这些都被李鸿章采纳了。
[3]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能赋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为傅无状,忧愤而死。引用贾谊典故表达了作者时刻在为国忧虑。
祖逖:字士雅(266~321),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北伐渡长江时,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明写祖逖北伐,实写作者念念不忘收复被侵略者强行霸占的国土。
这两句是说看着多灾多难的国家就象贾生忧主一样为国忧愁,忧愁之中岂敢忘记祖逖中流击楫、闻鸡起舞、誓死也要收复国土的爱国之心。
[4]龙泉:即龙泉剑,最初叫龙渊剑,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欧冶子所铸。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龙渊剑”,也称七星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龙泉剑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可将叠合一起的六枚铜板一劈为二而剑刃不卷。能伸能曲,可卷曲束于腰间,一松仍挺直如故。相传曾为伍子胥的随身佩剑,后为李渊的佩剑,渊曾将此剑传于太宗李世民,后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这里以龙泉代指旅顺军港,是防御侵略者的坚兵利器。
郅支:匈奴单于(?~前36),原名呼屠吾斯,是呼韩邪单于的弟弟,呼韩邪占据单于王庭后,在民间找到呼屠吾斯,立他为左谷蠡王。后来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大败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借助西汉军队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经常骚扰汉朝。为汉校尉陈汤所斩杀。后人常用郅支代指侵略者。诗中以郅支代指对我中华虎视眈眈的俄罗斯和日本、以及其他外国侵略者。
这两句字面意义是说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一定拿起龙泉宝剑把侵略者的头颅斩下来。实写作者要以坚固的旅顺军港来防御外国侵略势力,保卫京师,保护中华。进而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国之情。
本诗作者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河南项城人,系清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袁保龄幼读经史,胸怀伟略,同治元年(1862年)乡试中举。曾随父在皖北围剿捻军,有功赏赐内阁中书,完成《穆宗毅皇帝实录》,嘉赏二品顶戴,升为道员。
袁保龄对洋务颇有认识,在海防问题上也非常留意,深刻认识到旅顺口对防御日本和俄罗斯进攻的重要性,深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赏识,认为袁保龄“诸习戎械,博通经济,才具勤敏”。光绪七年,李鸿章为强固北洋海防,以“北洋佐理需才”为由,奏请朝廷将他调入直隶,委办海防营务处,次年,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
在奉命遍历北洋各口实地勘查后,袁保龄认为:大沽、大连、烟台、登州、威海卫诸口都有缺点,唯有旅顺最优。并提出:若再举数百万之经费,经营海之北的旅顺以及海之南的威海,筑堤浚澳、建船坞、营炮台、设武库,数年之后,规模大备,对中国海防助益颇大。他的这份报告对李鸿章启发很大,坚定了李鸿章选择在旅顺口建军港和大坞的决心。
上任后,袁保龄锐意改组原工程局,裁撤贪鄙无能官员,启用熟谙技术的人才,妥善处理上下级和军民、华洋等关系。大胆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建港修坞,很快使旅顺海防工程展现新的局面。
他坚持施工原则和质量标准,对于不能保证施工质量的错误主张,做坚决斗争,毫不退让。
为确保海防工程质量,袁保龄亲自到旅顺口勘察地形,调查海防装备,制定新的建设规划,筹集建设资金,聘请专家,广召工匠。他主持了以旅顺为中心等工程,拓舰埠,筑堤坝,建炮台,修垒坞,建码头,造军营,设炮厂,布雷器,设海障,扩军库,疏交通;设立水雷营、鱼雷营、弹药库、机械局、电报局、水陆医院、修船厂、机器厂、机器超重船、库房;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难,都是历史罕见的。
尤其是拦潮大坝的建设,原由贪墨的黄瑞兰主持。袁保龄组织施工时,坝底胶泥四五丈深未曾挖净,坝身收坡太小,出现了渗漏下塌,随时有崩溃的危险。袁保龄到任后,想方设法予以补救,增高加厚旧坝,加修备坝以为备补。一年之中工程数次发生危情。危急时刻,袁保龄率局员、民工,奋力抢险,使用传统河工办法,用块石护坝之法,层土层阶加筑护坝小埝,在冰雪风雾中坚守坝上四十余日,终于使得大坝得以坚稳。用石料修坞,从而保证船坞历百年而坚固如初。
袁保龄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但督办船坞时立下功劳,受到朝廷表彰,而且为旅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公平合理地处理前工程局与当地土地业主在用地方面的争议,如数退还前任拖欠百姓的货款。他还倡导在旅顺一带广种桑树,教民养蚕和纺织,兴办学堂,促进了旅顺的经济发展和民众开化。
此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中风病倒,晕绝复苏,经诊治方渐恢复。工程即将告竣时,袁保龄曾向李鸿章密献六策:重事权;定经制;建军府;简船械;筹用费;储人才,都被李鸿章采纳,并一一实行。可以说,袁保龄为了旅顺军港的建设倾注了他全部心血,是我国军港建设第一人!
1884年,李鸿章巡阅旅顺口,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对袁保龄赞赏道:“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
此后,袁保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禀辞退养治病,都被急需海防人才的李鸿章慰留。病中,他提起笔赋诗一首,题写了上面的诗句,表达建造旅顺军港抵御外侮的决心。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1889年七月,袁保龄终因病情延误,刚刚四十八岁就不幸病故于任上。
诗意阐释:
这首诗是袁保龄因修旅顺军港操劳过度,养病的时候写的。他在这个时候写的还有《建海防衙门议》(见《袁保龄文集》)。诗和文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极度关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上相:这里指李鸿章。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之前,对于防御外侮是有相当成就的。“支离”句是说袁保龄叹息自己未能使旅顺军港彻底完工。
[2]求艾句:“求艾”语出《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寻求治病之药。意思是说作者希望自己的病赶快好起来,重新投入工作。
徹桑句:语出《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说的是,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彻彼桑土:就是剥掉桑树根的皮。桑土:桑树根。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诗中在说防御外侮要早做准备。
颔联两句合在一起说就是:要寻找到富国强兵的药方,必须有未雨绸缪的打算。事实上,袁保龄在《建海防衙门议》里却确实提出了六条很好的方法。这些都被李鸿章采纳了。
[3]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能赋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为傅无状,忧愤而死。引用贾谊典故表达了作者时刻在为国忧虑。
祖逖:字士雅(266~321),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北伐渡长江时,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明写祖逖北伐,实写作者念念不忘收复被侵略者强行霸占的国土。
这两句是说看着多灾多难的国家就象贾生忧主一样为国忧愁,忧愁之中岂敢忘记祖逖中流击楫、闻鸡起舞、誓死也要收复国土的爱国之心。
[4]龙泉:即龙泉剑,最初叫龙渊剑,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欧冶子所铸。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龙渊剑”,也称七星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龙泉剑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可将叠合一起的六枚铜板一劈为二而剑刃不卷。能伸能曲,可卷曲束于腰间,一松仍挺直如故。相传曾为伍子胥的随身佩剑,后为李渊的佩剑,渊曾将此剑传于太宗李世民,后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这里以龙泉代指旅顺军港,是防御侵略者的坚兵利器。
郅支:匈奴单于(?~前36),原名呼屠吾斯,是呼韩邪单于的弟弟,呼韩邪占据单于王庭后,在民间找到呼屠吾斯,立他为左谷蠡王。后来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大败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借助西汉军队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经常骚扰汉朝。为汉校尉陈汤所斩杀。后人常用郅支代指侵略者。诗中以郅支代指对我中华虎视眈眈的俄罗斯和日本、以及其他外国侵略者。
这两句字面意义是说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一定拿起龙泉宝剑把侵略者的头颅斩下来。实写作者要以坚固的旅顺军港来防御外国侵略势力,保卫京师,保护中华。进而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国之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