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好友问我:〝你喜欢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
我想了想,然后回答:〝我既不喜欢单独的中华文化也不喜欢单独的西方文化,我更热衷于将二者融合。〞
朋友又问:〝中西结合?〞
我说:〝与其说是‘结合’,还不如说‘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
朋友听后,觉得这样的命题过于宏观,似乎不适合我们去讨论。如果仅由〝提出问题〞和〝理清线索〞这两方面来讨论,他是非常支持我的,他也赞成我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说:〝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即使不知道这样的和平能够维持多久,可我们仍要把握这样的时机来寻求学术思想上的自由。而且,现在的中国也太需要类似的讨论了。〞
提出问题:由〝孙悟空〞到〝垮掉的一代〞
在用Word软件来写此文的时候,Word软件的小助手一直在电脑荧幕上活动。它是一个卡通化的孙悟空,漫画一般的人物。如果说出自《西游记》的孙悟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卡通和漫画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较为常见的形式,那么,将孙悟空卡通化的过程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
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说:〝卡通、漫画在现今社会里四处可见,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范例数不胜数,不足为奇。为什么要如此大惊小怪?〞可是,正由于如此常见,我们才会将其忽略;也由于我们忽略其重要性,我们才会逐渐接受孙悟空的卡通形象,而将孙悟空的原始形象淡忘。
《西游记》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被改编的次数较多,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也相当丰富。中央电视台在1984年拍摄的《西游记》深入民心,六小龄童所扮演的孙悟空保留着中华文化的味道;香港无线电视台在1998年制作的《西游记》系列,虽然贴近潮流并且拥有很高的收视率,但是失去了〝孙悟空〞这一人物本身的内涵与意义。
尽管如此,这两部电视剧仍然可以称得上经典。因为它们吸引着众多眼球,顺应了当时的潮流。
潮流文化之中,对国内影响最大的就是港台与日韩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娱乐文化处于萌芽阶段,而首先在内地掀起潮流旋风的就是港台艺人。当年的香港〝四大天王〞,让国内的人们知道什么是〝追星〞;港台音乐和影视,也擦亮了国人的眼球。
上世纪90年代末,日韩旋风迅速进入中国。虽然很早之前,日本动画片与漫画就率先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及不上日、韩剧所带来的冲击巨大。〝哈日〞、〝哈韩〞等名词也相应诞生,致使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文化入侵。80后和90后出生的孩子,似乎只记得《七龙珠》中的孙悟空,而忘记了《大闹天宫》动画片中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听了我对潮流文化的上述观点后,朋友显得有些困惑。他说:〝这么说,你是反对潮流文化的?〞
我说:〝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你一个问题。当你看见长江水源源不绝地往低处流时,你是否想要截断江水?〞
朋友深思一会,回答:〝不会。因为长江水滔滔不绝,无法阻拦。即使是三峡堤坝,也要在储水一段时间后开闸泻洪。〞
我笑着说:〝将你思考长江水得出的结论用在潮流文化之上,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朋友恍然大悟:〝潮流文化犹如长江之水,越想阻拦就越会自食其果。顺应潮流才是对的,但是,一味追赶潮流只会使我们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要如果在潮流文化之中,保存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呢?〞
我听了他提出的疑问,并没有马上解答。因为解答问题并不是现在的我能够做的事情,我能做到的就只有〝提出问题〞以及〝理清线索〞……
在淡忘孙悟空原始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渐忘记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的思想。自从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对〝泱泱大国〞的自诩后,中华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维新派与革命派将儒家的封建礼教看成荼毒人民思想的祸害,而逐渐拒绝接纳儒、道、释三家的观念。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后,引导着中国共产党寻找新的道路。抗日战争以及四年内战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指导当时中国人民思想的正确性。
正由于当时的胜利,才使得儒、道、释三家的光芒变得更加暗淡。但是,也正由于这种胜利,导致真正的文化断裂发生。
断裂的年代始于1966年而终于1976年,历时十年的革命让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深受其害。当年热血的少年们失去了学习深造的机会,甚至不准接触规定阅读以外的书本。与传统中华文化的隔阂加深,革命的后遗症对中国基层人民的影响变得更为严重。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成为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第一个十年的中流砥柱。十年革命期间,他们遗弃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狂热的信仰献给了神一样的人物。类似的个人崇拜有其利弊,好处在于统一集体思想;弊端却在于,当此人逝世之后,人们将失去指引前进的信仰(宗教中的神灵信仰也是如此)。当五、六十年代人失去指导他们思想的人后,他们开始反思,反思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他们的子女——我们所熟悉的〝七零后〞与〝八零后〞,却继续承受文化大革命的贻害。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思想上并没有直接受到那场革命的损害,但是童年生活却相当困苦。在整体上,这一群体在成长后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显得相当强烈。目前,中国最主要的消费群就是来自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谈到七十年代的群体时,我们要注意一点——他们的父母主要是工农阶层,原本所拥有的知识量并不高,再加上国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理念,因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会重视,他们对子女(七零后)的教育就无法发挥重要作用。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也由〝家庭教育〞逐渐转向〝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也在此时开始萌芽。
教育的大部分责任积聚在〝学校教育〞上,无形中减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计划生育使这些孩子成为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的情谊,也使中国〝独一代〞们的心灵整体朝着脆弱与缺陷发展。或者可以说,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子女的关怀与教育,因而产生的童年阴影使八零后的人变得孤独。八零后出生的〝独一代〞,拥有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名字——〝垮掉的一代〞。忧郁与悲观,使这些八零后的孩子变得情绪极其不稳定。缺少父辈们热情奋斗的精神,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点。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缺少父母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逐渐将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放到“学校教育”之中。父母们将〝教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推到学校身上。
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中,学校里的表现成为考核一个孩子优劣的标准。如果将此标准细化,自然而然就会把学习成绩放到考核的首位。在〝学习成绩至上〞的教育制度中,家长以及孩子都很容易走入一个怪圈——认为考试成绩就是一切。在这样的怪圈之中,我们所熟悉的〝学校教育〞朝着〝应试教育〞的阵营靠拢。
当应试教育在中国继续发展直至根深蒂固的时候,国人再一次陷入狭窄思想的牢笼之中。思考模式单一,无法拓展思维,成为阻碍中国现代文化前进的壁垒。
由应试教育引发出来的另一危害,很多人都无法知道。对于那些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应试教育在阻碍他们智商发育的同时,还要抹杀掉他们情商的良性发展。随后,悲观、颓废、绝望……一系列不良心理状况,成为〝道德沦丧〞甚至成为〝犯罪低龄化〞的催化剂。
因此,很多人都顺理成章地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坏〞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教育不足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唯一减少此类情况发生的方法,除了研究遗传学与脑科学的联系外,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也是切实可行的后天补救措施。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思想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顾及人文教育。只有如此,国家的下一代才会拥有成材的希望。
讨论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朋友显得有点疲倦。他伸了伸懒腰,离开座位在房子里逛了一圈。
随后我问他:〝在你逛这一圈的时候,你发现什么问题?〞
他右手挠着后脑勺,傻笑着说:〝我发现我又回到原位了。〞
我继续问他:〝再次回到这里,你的感觉如何?〞
他说:〝做了一下运动,头脑轻松了许多。感觉到‘劳逸结合’的好处。〞
我笑着对他说:〝傻孩子,懂得转弯是好事情,不要老让自己的思想困在一个角落。当你放松自己进行天马行空的幻想之后,你的思维将得到开阔,不会停留在一个狭窄的层面上继续‘钻牛角尖’。〞
他继续问我:〝这是否就是庄子所说的‘神动而天随’?〞
我回答:〝也许是吧——我不知道——应该是的——也许不是——〞
朋友看看我,看看《七龙珠》封面的孙悟空,然后再次陷入沉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