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爱情故事 单身一族 网络情缘 友情故事 都市夜思 围城内外 感悟亲情 异乡生活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兴奋与伤感

时间:2013/2/27 作者: xxh 热度: 64125

  兴奋
  
  一九五三年夏末秋初,一列从衡阳出发的老式火车,载着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屈初、高中毕业生经统一考试,统一分配的衡阳考区约二百多名中学毕业生,徐徐驶向首都---北京。
  
  两百多名初、高中毕业同学中85%是男生,他们大部是分配到军队服役,即为部队培养人才,他们有的进了军校、医校继续求学深造;有的直接培养成准军官。总之,兵分几路。我被分配去北京化工技术学校(当时上大学、中等和师范学校均免费),共有五十多人。
  
  我们乘坐的老黄牛式的火车,慢不经心地到了现在的武汉,即当年长江南岸的武昌,长江北岸叫汉口,那时还没有修建长江大桥,所有列车到达武昌,到此打住,“懒得”前进——因浩浩荡荡的长江拦腰切断,挡住去路,无法前往,乘客大包小包,肩扛手提,有的还拖儿带女,无奈,只好下车,不愿下、不想下,也得下。在武昌徒步走下阶梯,一批一波,一船一艘,摆渡过江;到了对岸的汉口,再度爬上阶梯,目的就是为了转乘汉口北上的火车。
  
  我们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湖南伢子,乡下妹子,虽然我们乘坐的是慢车硬席,人称一步一拜的老牛车,途中颠颠簸簸,车轮轰轰隆隆,长达四个昼夜,我们却毫无疲倦之感,也无半句牢骚怨言,因为我们太兴奋了,高兴得忘了给父母说几句离别的话语;忘了出门时多回头看一看已经泪流脸颊的双亲;忘了说不要牵挂在外的我,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忘了临行前妈要杀鸡为我饯行,没说一声谢谢;忘了离别前最后握一握家人那长着老茁很粗糙的双手;忘了,忘了,什么都忘了……高兴和激动占据了我头脑中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都是100%的是高兴,全都是高兴,全都是激动,旧社会的农民,泥腿子的后代,连梦都没做过国家给我们分配工作。我自食其立啦!而且首进京城:北京!哇!能不高兴吗?这是天大的喜讯,天大的好消息,乡亲们说:这是解放后的新中国才有的!新中国好呀!新中国好!是呀!是呀!所以我的心,早已不在我的躯体上了,它,它,早已飞到了首都北京,真可谓远走高飞啦!
  
  一九五一年春初,十五岁的我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南岳山下的衡山一中(当时叫岳云中学)读书,开始了我的中学学生生活,虽说还未出县城,但在当时来说,好比现代人出省城上大学还要新鲜和风光。我从那时候起,每年只有寒暑假与家人相会,聚少离多了。
  
  我的家乡杨子坪,方圆八九华里,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除隔壁地主家有一子在外求学和工作外,上千户农民家庭无一子女易地上学,当然更没有人出门工作和赚钱。
  
  在经过两次战乱的三四十年代,国不泰,民不安,时局不稳,战火四起,人民受苦。我是我们村解放初期唯一的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中学毕业生。当时,国家急需恢复经济建设,需要有专业、有技术、有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建设人才。多年来,文化教育处于停停打打,明显滞后,农村90%以上的青年均属文盲或半文盲,国家建设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和严重断层。一九五三年是国民经济建设恢复的第一年,高教部门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远远跟不上经济恢复形势的需要。加之刚解放人们对上学存有恐惧的心里,地富子弟和有钱人不敢上学读书,一般普通百姓因家境贫困,又读不起书,诸多原因导致了建设人才后继乏人、非常奇缺。这样一来,一个普普通通中学生的我,在我的家乡,在乡亲们的眼里,竟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秀才”和“知识份子”,令人刮目相看,倍受村民的夸耀和爱载,更受同龄人的羡慕和尊敬,我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我们这些中学毕业生也就时来运转、好运降临,我们被划入“人才”之列,被时局“挤进”了知识分子“队伍”的行例。一句话:塘里无鱼虾也贵。
  
  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和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有幸参加全国中学生统考和分配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
  
  可在那场分配中,我有一段不堪回首和刻骨铭心的痛楚回忆。我们分配的去向有参军、中专技校;有直接参加工作和升高中。升学,谁不想呢?可是,对我来说因家庭经济拮据,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可能成为现实。我有自知之明。因此,升高中,我只好划上句号,才是最现实和最明智的抉择。而且这次有进中专技校免费上学的好机会,我一定争取,这是贫困家庭学生的一条最佳出路。所以,我下定决心填报了北京化工技术学校,正是我内心里渴望。
  
  而在具体分配时,由于老师工作不细,在宣布名单中,将我误分配到了普通高中。顿时我感到五雷击顶,一脸惊愕,头脑一片空白,奔跑回寝,蒙头痛哭,身边举目无亲,求助无门,欲哭无泪,心乱如麻,我该怎么会?只好安慰自我,勉励自己:“不能倒下,没有神仙皇帝可依,要振作起来,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重新整理了混乱如麻的思绪,我定了定神,出窍的灵魂马上复了位。由不敢去找老师,害怕去找老师,我鼓足勇气,忐忑不安的还是跨进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见我哭丧着脸,如此伤感流泪,一定有原委。他们很重视,立即查对,原来由于疏忽和误会造成的。老师当机立断,立马更正,仍然分配我去北京化工技术学校。
  
  命运之神,恩赐于我。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假如、倘若,我错过了这个机会,我将完全是另一条人生之旅和生活轨迹,这次转折对于我后来的一生是何等关键、何等重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否则,我将终生承担由于老师工作中一时缺失,造成我的另一种人生结局,想想,后怕不已,太可怕了!?
  
  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像似梦幻仙境,太戏剧化了,瞬息万变,此时此刻,我还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为今后的生活渺茫而感到无比伤心,脸上还挂着颗颗泪珠,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转而破涕为笑,悲喜交集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脸上流淌着的是伤心的泪水,还是兴奋的热泪,反正眼泪仍在继续流淌,泪水涟涟。
  
  在衡阳集合的时间虽有四、五天,但心里总是不踏实,生怕又误事。从衡山县城到我家乡---杨子坪有三十华里山间小路,以往是观尝式的前行,此次回家是归心似箭,巴不得插翅飞奔家门。一是将好消息尽快报告双亲和家人。二是打点行装,立即奔赴衡阳集中。
  
  我脚踏家门,不过片刻,喜讯疯传,左右邻居,大人小孩,蜂拥而来,尤是听说我被分配去北京,那还了得!远比现代人出国、飘洋过海还惊讶!稀奇!大家是又惊又喜,有的来祝贺,有的将信将疑,跑来我家,看过究竟,顿时厅堂内外,人头传动。家人更是激动不已。因为,从此我要跨入社会独立生活,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打心眼里为我庆贺。遗憾的是由于当天我要到达衡阳,没有更多时间和家人话别。邻居两位大婶帮忙为我做了家里视为“最好”的棉被(其实是一床半旧棉絮,只不过有被面和白色被单,也非新的,因为平常是用兰布被套而以)。
  
  正式宣布去北京的同学已经出发,他们已经到了衡阳集合。老师专为我一个人开了分配介绍信,以及去衡阳报到的详细地址。途中如何乘车和注意事项老师一一作了细致具体的交待,并当即发给我五元钱作为旅途车费。
  
  这五元钱,非同小可,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这批同学中我第一个率先享受“公款”的待遇,真是激动不已。有了这五元钱,足够了,因为从衡山到衡阳的火车车票是一块钱,还有剩,所以临行前父亲要给零花钱我分文未收。由于时间紧,归“队”心切,顾不上母亲要宰鸡为我送行,就立即搭上奔赴衡阳的列车。
  
  这时,大批去北京的同学他们已经到达衡阳,就是说“大部队”早已出发了,我这个掉了队的“小兵”虽然成了一只孤雁,但内心却冲满了兴奋和喜悦。
  
  衡阳,是通往大西南铁路干线的驱纽,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成了这次中学生分往全国各地的集中分配中心。
  
  由于我是首次自扛行李,独闯衡阳,衡阳,在我的世界里,在我的心目中,是陌生的世界,是陌生的城市,是一座街道纵横、楼层林立的庞然大物,唯恐自己掉进这个不知深浅、浩瀚无边的大海里,摸不到边,找不到北,非常茫然。虽然有了地址,还是几经周折,寻寻觅觅,才找到了集合点---衡阳江东区的江东中学。
  
  我的到达,给了同学们一个惊奇和喜悦。他们争先恐后纷纷抡着说:
  
  “你还是来了!”“我们真为你担心!”“赶上了就好。”“我们还在等你呢!”……
  
  “是的,是的,我来了!……我还是赶上了自己的队伍,孤雁归了队,心里踏实多了。从此,我一直紧紧绷着的神经,才算彻底的放松了,哇!我该喘口气了!
  
  在衡阳再次宣布分往各地区时,南华中学的一位女同学,本是分往去大西北的,因她临行前回家探亲延误了时间,大家都为她掐了一把汗。去大西北的同学早已启程。去北京方向的我们系最后一批出发。她倒好,时来运转,被更改为和我们一起去了北京化工技校。这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吗?美死她了。后来,我们给她开玩笑:“你真走运,迟到,还给你带来了宏福,碰上了好运气,否则你就到了大西北啦!”她说:“我真要感谢上帝,我给上帝磕头啦!”哈哈。难怪平常听人们说:“不要来得早,只要来得巧。”这位同学来得太巧了!
  
  这种阴差阳错,成了个人好、坏的人生转折,成了个人毕生的人生命运。可在这场全国性统考和分配运动来说,可能认为只是小菜一碟、小事一桩的小小插曲罢了。
  
  伤感
  
  临行前,父亲给我几块盘缠,我说公家已经给了5元作路费,他惊讶不已地问:“你还没有去就发钱了?国家真好!国家真好!”父亲,在我的映象中从未掉过眼泪,平常话语也不多,此时他喉咙哽咽,断断续续地对我说:“孩子,这几年我虽然供你读书,但,你读的是苦书;由于没钱交学费,你停过餐;离校30公里,舍不得6毛钱车费,你都徒步往返……现在你幸苦出头了,你有工作了,自己好好生活……不要挂念家里……不要寄钱回来,我现在还行……”最后眼泪还是夺眶而出。父亲感人肺腑的话语,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他老人家对我的关怀。
  
  妈妈忙着抓来一只母鸡,手持菜刀,要宰鸡为我饯行。我了解妈此时的心情,她眼眶里顿时溢出了兴奋的泪珠,平日里妈妈话语挺多,心里一定有千言万语,可她哽咽难言,一语未出,只有以杀鸡为女儿远行表示她内心的心愿。
  
  可是,时间不等人,我心里十万火急,生怕再次失掉这天赐良机和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对妈说:“你的好意我知晓,时间来不及了,随便吃点,哥马上送我去火车站(帮我扛行李)。”(杀鸡,在我们家乡是待客的最高礼节)连宰鸡的时间是都没有,家人哪能割舍得下呢!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地向我倾吐心情。
  
  奶奶她更加动情,紧握着我的手说:
  
  “我的孙女,你是我们家世世代代第一个走这么远的人,第一个出门工作、出门赚钱的人,你为我们家争了光,耀了祖!我真高兴!”嘴里说的高兴,泪花往外涌,慢条斯理的继续说:
  
  “你这么一走,不知何时回归……我……。我。恐怕……见不到你了……她边说,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籁籁往下掉。
  
  哥哥嫂子、姑妈他们个个眼红鼻酸,连几个小不点的小侄女们,尾随其后,不知家里究竟出了什么事,稍大点的知道是好事喜事,大家为何还哭丧着脸,不高兴呢?最小的侄女更是一头雾水。
  
  平常我的眼泪最浅,眼线最低,见人家伤心落泪,我会情不自禁的眼泪汪汪,如以往母亲每次送我返校时,我也陪着她心酸和掉泪。这次,我怎么了!?全家老小、亲朋好友,送我几里路远,来到三面环水的米河边,他们站立河岸边目送我摆渡过河。后来我恨我自己,是铁石心肠,毫无触动之感,留恋之情,照例满怀喜悦的心情向为我送行的大批人群,洋洋得意,挥手再见,上岸后我头都未回,直奔当时霞流市小小的火车站。我怎么会这样呢,唉!
  
  真的,那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过了几十载的今天,仍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一幕幕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尽管如此亲情缠绵的感人场面,当时并没有触动我的情感,我滴泪未流,兴奋超越了伤感,压倒了伤感。所以,才出现了那种极不协调的场面。每当我回想这些离别的情景时,我恨自己当时为何面对亲人们的悲伤,我竟如此无动于衷?触景无情呢?现在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好容易熬到了今天,我走上了自立之路,减轻了家庭负担,有了自己的前途,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过自己要过的生活。至于家人流泪和伤感,也是高兴的流泪和伤感。总之,一句话,我独立了,自由了,从内深处激动、兴奋!太兴奋了,可以说,满脑子的兴奋。
  
  当时,由于我们均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初出远门,首别亲人,远离家乡,需要陪护,北京化工局派人事干部当我们的领队,沿途负责我们的生活起居和旅途事宜。我们将在学校使用的行李,成了我们踏入社会的随身家当;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领队干部只给我们包了普通硬席车厢,夜间用自备简单行李中的草席铺垫在坐位底下当“卧铺”,尽管咣当咣当的车轮噪音,颠簸摇晃的震动声,我们还是酣睡得非常香甜,大有回到了童年摇床里的感觉。如果是现代的年轻人,肯定是苦不堪言,难以置信。我敢说,就连现在的记者可能都没有勇气去亲身感受和体验这种“旅途”生活。年轻的我们,农村的娃子,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刚刚中学毕业,能分配去祖国的首都——北京工作、学习,不但无劳累辛苦之感,反而觉得兴奋不已,当时那兴奋的心情,简直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
  
  我们就这样从生育并养育了我们十几年的衣食父母身边---湖南,国家统一分配,可以说没有思想准备的我们,不少同学是第一次踏上人生的火车,突然被拉到了天南地北遥远的大北方。解放初期的新中国,当时百废待兴,法制不全,无探亲法,回家自费,还扣工资,无法承受,我们多么渴望早日出台“带薪探亲法”呀;那种年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无视频,连随身带有家人照片的人都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我的父母和家人世代从未拍过照,不知相片为何物。想目睹父母和亲人的容颜,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成了远离星球的幻想。年轻的我们,初次远行,一年,两年,三年,好似远洋,离别万里,没和家人见过一次面,没和亲人说过一句话,见不到影,听不到声,千山万水,唯一媒介,绿色邮差,八分邮票,慢传佳音,哪能解除思念之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渐渐的、不知不觉的,想念家人,怀念故乡,平时有恋家情结的同学,下意识的、自觉不自觉的会滴下自己的相思泪,睡梦中还会呼唤出甜密的妈;有的同学每到下班和节假日,茶饭不香,干脆捂被哭泣,逢年过节思亲更甚,无法自控,不能自己。我嘛!由于出身农村,少点娇气,总算坚强,未曾当众落泪,可内心也默默承受着远离亲人之苦,我时不时地翻开随身携带一张简陋、已经开始发黄的地图,眼睛瞅着湖南板块,手指指着:“湖南衡山”,啊!“我的家人,我的故乡,就在这里!我的亲人都在这里!”而望图兴叹,好似能从此图里透视出家人的影像,亦能隐隐约约呈现出亲人、尤其是妈妈的影子和音容像貌,我以这种形像思维“造型”的独特方式,也是无奈的选择和想法,来“过一次次的电影”,达到望梅解渴的目的。思念家人之苦,怀念故乡之情,难以用初踏社会当时的兴奋心情来平衡和抵销后来的思乡之绪,我们就是在这两种绝然不同思绪矛盾的煎熬之中,渡过了我们既兴奋快乐又摆脱不了思乡的青年时代的单身生活。
  
  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稳定,兴奋之感也渐渐地、悄悄地渐行渐远,慢慢的被思念之情所取代,尤其是每到年关佳节,更加思念亲人,思念母亲。我想,如果临别时的那种兴奋情感能够“储存”和“冷冻”,作为备用,在后来的日子里,如果能相互抵消“思念之情”,该有多好啊。
  
  我的青年时代是兴奋和快乐的,又是幸运和阳光的。美中不足的是,解放初期,我们这一代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有过恋家的“伤感”时期。不过这种“伤感”,不是痛苦的伤感,是兴奋和快乐中的“伤感”,没有机缘巧合,只怪我们生不逢时。我虽没能到享受到国家的探亲优惠政策,但并不后悔,我为后来的年轻单身职工解除了思乡之苦而欢呼,而高兴,而雀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有了带薪闲假探亲法,往返路费报销,解除远别家乡单身职工思乡之苦。我为后来的年轻人高兴,他们不但享受了国家的优惠待遇,最重要的是没有隔断和家人亲情的零距离接触,是快乐人生,美丽人生!愿天下的年轻人珍惜和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有时间、有条件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1958年年初,我调回了南方工作,浩浩荡荡的长江再也不能挡住列车的去路,我从大浪涛涛的长江第一条大桥——武汉大桥上奔驰而过,瞬间令我感概万千……
  
  人的一生,有美好的懵憬和回忆;有事业成功的喜悦;有幸福和快乐;也有成长中的坎坎坷坷,甚至苦涩和烦恼,难得十全十美,一帆风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