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回乡,故居办公
二十世纪六十一年,刘少奇领了大兴全国调查研究之风旨意,经粤返湘,于4月1日抵省府长沙。次日,要了两辆军用吉普车,带了几个随从,踏上别了近四十年 车轮在回家的砂石公路上跳跃前进,车身不停地在车轴上方摆动。渐近故乡,本是春意盎然时,少奇掀开窗帘,放下车窗,却尽然不见春色。冷风迎面吹来,呼呼作响,眼前惊现一片萧条。远处光秃秃的山脊在眼前移动,车旁围捆着草绳的树干向后漂去。在苍茫的天底下,毛毛细雨似在低呤,远近躺着几处残垣断壁,无精打采的红花草子稀疏斑驳呆在田野里,难见一丝活气,只有横在公路两旁几乎秃废的荒村向后逝去。
几支香烟燃过,难消游子悲凉沉重的心情。这难道是他四十年常忆起的故乡?
不!故乡应该好得多!
但窗外的如此景况,使人疑心,叫人心寒。所以,车还未来到家门口就被叫停了,在宁乡县东湖塘王家湾安了营。几天实地了解,更加重了少奇沉重的心情。
1961年刘少奇在此开始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
情系苍生的国家主席少奇,他放慢了跨入家门的脚步,藏住了归心似箭的弓。家事、国事、天下事,坐在那辆半新的草绿色吉普车上的主人权衡得很清楚,家就在车窗外,家事,只有长辈们口里留下的片段,偶尔在脑海闪过,家,永远是少奇心口的痛!国事,是眼前饥寒交迫的农民兄弟将会饿死的天下大事。
刘少奇在东湖塘王家湾万头猪场饲料房办公
少奇回乡将近一个星期,而不入家门,甚至车到槽门口,也没打开车门,吉普车仅在故居前坪绕了一圈,就直奔韶山而去。
在阔别近40年,常常想念的老家门口,少奇没有走下车厢,甚至没有半句多言。在得知毛泽东将路过长沙之时,少奇为及时向其汇报乡间情况,决意与毛会合。于是,他改变了此次行程,先赴韶山,后返长沙,再到长沙县天华大队。
天华是出了名的红旗大队,但其状况也和东湖塘王家湾差不多,虚报浮夸严重,人民生活困难,还有是,天华的干部多了一个先进的包袱,不愿揭露问题实情,说话总是转弯抹角,对调查组多是敬而远之,躲躲闪闪……
离开天华,少奇一行于5月3日傍晚回到了哺育他的故土花明楼。他终于回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池塘边几十年前亲手种下的小树苗,树干足有水桶般粗壮,这正是儿时一边栽树一边作诗的真实写照“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它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此时,游子心中不禁终于多了一丝欣慰,但抬头望屋顶的烟囱,却不见半缕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摇曳着欢快地舞姿。
刘少奇儿时写的诗
对于近四十年来远走他乡的脚步,对于翱翔天空的翅膀,老家屋顶的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牵挂,就像村口那一株饱经风霜的楠木树,它四散的树枝指着通向外面的许多道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他离开故乡时,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刘少奇儿童时代就读私塾旁的古楠木树
这一条根就是故乡的点点滴滴,就是这老舍的屋檐,冬天挂满了一尺多长的冰凌,夏天播放着鸟的欢鸣;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在檐口十字挑上,装点着泥土芳香的土墙多了几丝和谐的气息。
祥和温暖的阳光下,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叽叽喳喳地预报着丰收的喜悦。这就是在外的游子缠绕在故乡的根。几十年来剪不断的情。
而现实却又麻痹了思念的根须,眼下解散公共食堂成了当务之急。他把了解更多实情的希望,寄托在儿时的玩伴身上。
穿一身蓝布制服,戴一顶蓝布帽,着一双青布鞋,身居高位的国家主席少奇。回乡后,就下榻在生他养他的故居老屋里。
其实,早在回乡前,湖南省第一书记张平化就安排了人从长沙运来了沙发,办公桌和家具到花明楼公社。为少奇一行精心准备了办公场所及住处,还周密部署了安全保卫工作,并决定由省委书记李瑞山带工作队陪同下乡。少奇听了张平化的汇报后告知他:“我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李瑞山同志不要陪同下去,以免影响省委的正常工作。这次调查,先秘密,后公开,先个别找人谈话,后开各种小型座谈会,深入民间,深入实际,既是公访又是私访,我这次到乡下去,不住招待所,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不扰民,一切轻装简丛,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1961年5月3号---5月8号刘少奇在儿时学习的书桌上办公
少奇也正是以一身极其普普通通,朴素无华的穿着出现在大家眼前,先天上午,在宁乡县委大院与负责接待的领导打了个照面都没有被其认出来。
他们在县里只呆了一天。5月4号一大早起来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工作。第一个找来个别谈话的是他的农民通信员朋友黄端生,黃解放前在少奇父亲刘寿生手下做过长工,少奇对他了解甚多,见面后忙递过一支烟并关切地问他:“八老倌,你脚上的紫血疮好了没有?”
黄端生如实回答:“不瞒刘主席,紫血疮还没好又得了水肿病。”
“那如今在哪里治病呢?”少奇连忙又问。
“住在安湖塘背后简家巷子的临时医院。”黄端生指着对面说。
“临时医院有好多病人吗?”少奇一边问,一边示意王光美做好笔记。
“莫讲起,营养不良,没饭吃,要都住进去,还加个医院也住不下。”黄端生强忍着眼腔的泪水回答。
“八老倌,看来社员困难蛮大,”少奇安慰道:“你好好治病,过两天我去看大家。”
少奇又递给黄端生一支烟,然后把他送出门口。一个个实情了解清楚,一串串问题摆在眼前,他一边摇头一边叹气,是夜,马上召开下乡工作组内部座谈会议。
5月5号吃过早饭,为便于了解更多情况,少奇和王光美一道来到了炭子冲对面的柘木冲,走进了表兄的儿子成敬常家。成敬常也是他的农民通信员,早些年成还进京向他汇报了家乡发展情况。后多年没有联系上,下情不得了解,他此行很想探个究竟。见到坐在屋里一身水肿的成敬常,少奇几乎不敢相认,他忙弯腰拉着成敬常的手说:“成二爹,八年不见了,还好吗?”
成敬常忙起身,连连说:“刘主席好!刘主席好!”
“成二爹,社员冒饭吃,是真的吧?”少奇坐了下来,并递过一支烟给他,继续问道,“1953年在北京交给你们的任务为什么没完成?你看现在农村搞成咯样子。”
成敬常不好意思忙点头说:“是的,是应该要完成,近两三年都向主席写信汇报了情况呀!”
“写信来了!我怎么没有收到呢?”少奇追问。
“我确实写信汇报了,乡里人不讲假话。”成敬常又补充道。此时少奇心有所悟,他相信儿时的玩伴不会骗自己。并示意王光美,“一定要认真查一查,人民有通信自由。查明原因应严肃处理。”
从成家出来,他们特意来到安湖塘畔。因为许多汇报材料都说,湖南去年遭受大旱,农村经济困难是因为天灾。他想到实地问问农民朋友,了解去年水位有多深,看看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他于是又叫人找到少年时代一起看牛玩耍的朋友李桂生。后据李桂生的儿子李德章回忆。5月初的这几天,有干部告诉他父亲,这几天不要外出,省里有干部想来了解情况。当有人把李桂生叫到安湖塘边时,他顿时傻了眼,原来是中央的大干部刘主席回来了。还没等其回过神,少奇快步走近他,并拉着他的手,两人漫步在安湖塘塘基上,望着一塘碧水,少奇想到了儿时的趣事:“李七十公,还记得我们细时候在塘里洗冷水澡吗?”
刘少奇重走安湖塘
李桂生高兴地回答:“当然记得,我们还在塘里打水仗呢!”
“人家说去年干旱很历害,安湖塘的水车干了吗?”少奇马上把话转入了正题。
“还没车干,还有半塘水”李桂生肯定地回答。
“还有半塘水,这说明干旱并不厉害嘛!”少奇望着脚下的安湖塘回忆往事,“你还记得吗?细时候有一年,塘底干得晒得谷,那样天干,每亩田还收得两三担谷呀!”
“要我看,去年粮食减产,天干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我讲直话,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五风’刮得咯样。”李桂生直话直说,一语惊人。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咯样厉害呀!”少奇似乎想动摇一下他的立场。
李桂生坚定地答复:“冒错,硬是咯样的。”
少奇其实心中有数,听了他的直话,微微点了点头,此时两人已走到塘头,忽然,他指着塘基下面一片水池,不解地问:“这里原先都是田,怎么变成水池了?”
“这是王书记做的好事,说什么要把我们这里变成鱼米之乡。”李桂生带着怨气回答。
“好像没有看见有鱼活动?”少奇走近鱼池,定睛一看。
“本来就没养鱼,多好的一片良田,变成一池池死水,就咯样每天白天晒太阳,夜里照月亮。”李桂生的回答幽默中多了一丝气愤。
少奇了解李桂生此时的心情,递过一支香烟,各自点燃,都深深吸了一口,肚里憋着的怨气似乎随着鼻孔的两缕青烟喷射而出。
只待一支烟的功夫,他们来到了安湖塘边的公共食堂,李桂生指着胡乱堆在案板上的炊具,碗筷和地上的一小堆莴笋,苦诉道:“这是全食堂一餐的菜,而在炒菜时只放盐,不放油,吃不饱呀!”
少奇看到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如此困难,他心情十分沉重,面对大家,脱帽并深深鞠了一躬,致歉道:“对大家不起呀。”
乡亲们望着弯下腰,满头银发的少奇,感动得无语,双手都在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心中却燃起希望的曙光。
眼前,社员双手握着肚皮,双眼发出饥渴的眼神,使少奇一阵阵心酸。他没有半点停歇,连夜主持工作组小组会议,决定次日要找“五风干部”王升平问个究竟。王升平在担任炭子冲村干部的时候曾主动向中央汇报了农村情况,少奇也很赏识他写的材料,在日里万机之中亲笔给他回过信。
5月6日吃过早饭,工作组干部找到王升平,请他参加座谈会,当时,王升平不予理睬,因为他刚刚被撤职反省,害怕是省委工作队又找他麻烦。来人只好悄悄告知他是刘主席回来了,要见他,他才急急忙忙赶到炭子冲。
王光美把王升平迎进家里,少奇马上递来一支烟并问他:“你为什么犯错误?”
王升平心里一惊,不敢点燃烟,忙回答:“没听党的话,没听毛主席的话。”
少奇示意王升平坐下,加重了语气说:“还要给你加一条,那就是没听群众的话,废了那么多田,又不养鱼,大家有意见呀!还有你看农村搞成咯样子,怎么不向我写信呢?”
“我向您写过七封信呀。”王升平似有冤情。
“喔!怎么你的信也扣了呀?我只收到四封呢!那这样下去,下情怎么能向上汇报呢?”少奇疑惑中带着气愤,并示意身边的王光美,“王升平寄信的事也要一并查一下”。
也许是脑力劳动太多,少奇的指间又燃起了一支烟,他吸了几口。沉思了一下,平缓一下心情又问王升平:“山上的树怎么砍得这样溜光?”
王升平掰着指头道:“58年全民大炼钢铁砍了一次‘59年大办食堂,没柴煮饭又砍了一次。有一位姓曹的队干部看到山林实在砍得太可怜了,于是编了一首打油诗:‘大战戴家洲,青山剃光头,请问副书记,竹苗留不留?’后被上面查出,做诗者被打了一顿饱的。以后哪一个还敢讲呢!”
少奇越听越生气,又问:“社员的房屋如何拆的呀,拆了做什么?”
“大搞屎湖尿海。”王升平怕少奇听不懂又忙解释,“就是把茅屋拆掉,把茅草加上人畜粪一起浸到塘里,然后开塘放水灌田,这就叫屎湖尿海。”
“太荒唐了,这真是劳民伤财啊。”少奇听后别无评价。
听到的,看到的,问到的,都表明所有的共公食堂不受群众欢迎。少奇决定引导王升平带头把食堂下了。于是,又问他:“你说说看,食堂到底好不好?”
王升平被撤了职,心有余悸,不敢妄言作答:“咯到底是讲得还是讲不得呢?”
“讲得,把你请来就是要你多讲心里话。”少奇鼓励他,“前面一些事你都讲得很好呀!我听了直话,心里不会生气,心情反而会好些。”
“好,讲得我就讲!要是要我和大家讲心里话,食堂还是早点下了为好,再搞下去会人死路绝的。”王升平听了壮胆的话指着对面柘木冲食堂继续说,“柘木冲刚建食堂时有120人,如今不到80人,死了十多个,跑了十多个,还有几个得水肿病在住院。”
少奇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他关切地问:“人是怎么死的?”
王升平的话如缺堤的洪水一泻而下:“饿死的呀!没有饭吃,吃树皮,你看,外面的一些树皮都剥光了,怕上面来人看到出丑,早几天就涂了一层黄泥巴,然后用草绳捆住。”
少奇见王升平已经放下包袱,敢直言不讳了,他当机立断,鼓励他回去把所在的柘木冲食堂解散。次日,下放食堂的消息不胫而走。
按照少奇回乡调查的计划,先找个别谈话,后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说出一个个实情,道出一桩桩事实。5月7日召开的座谈会,开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阳光大道。
据参加这次座谈会的罗家塘食堂主任黄仁和老人回忆,少奇秘密回乡的事,外人一般都不知道,只有当地的基层干部口传是有省委领导来视察。5月3号晚12点多,在炭子冲办队的原湘潭地委副书记廖庆元敲开他家的门,他从睡梦中惊醒。半夜三更来者自带茶叶,讨得两杯开水,各冲一杯,慢慢品尝。黄仁和知道来者不单是口渴或无聊,他从茶叶的芳香中嗅出了这是一杯远道而来的茶。而来人却最终只告知他这几天不要外出,有人会要找他谈话。并问他愿不愿意住回炭子冲老屋去。
二十世纪中叶久住刘少奇故居左厢的老邻居(左)黄仁和,夏光国
带着一丝等待和猜测,黄仁和在家呆了几天,到5月7日中午他正在吃中饭,有人跑过来急忙通知他,吃完饭后赶快到炭子冲开会。黄仁和二话没说,放下饭碗,一点钟就到了炭子冲,只见炭子冲刘少奇旧居槽门口有人站岗,陆续有人出进。黃仁和与参加会议的社员先在故居上首边的民居聚合,并由基层干部开了一个小型会议,然后分别进入故居会场。黄仁和刚迈进槽门,眼前的景象马上就验正了他的猜疑,果真是刘主席回来了。他非常激动,进门后刘主席给他递了一支烟,问清他是哪个食堂的,并示意王光美做好登记。
一点半左右,参加会议人员基本到齐,大家在故居横堂屋坐定,王光美给每人泡了一杯茶,少奇给每人又递了一轮烟,然后操着浓烈的乡音问大家:“田里功夫忙不忙?”
黄仁和和社员一起回答:“正在插秧。”
“今天要耽误你们半天功夫,想同你们谈谈,我回来几天了,找了几个熟人谈了一下,还没有同你们谈,现在坐下来谈谈。我有将近四十年没有回家了,很想回家看看,今天回来了,我看到乡亲们生活得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不起你们呀!”少奇首先就向大家又一次道歉。
回忆中的黄仁和老人似乎又走进了50多年前的那个会场。座谈会就是在那样祥和的气氛中开始了。刘主席讲话亲切而又诚恳,曾多次起立向农民朋友道歉,也多次把烟递下来给大家吸;他专门谈了对公共食堂的意见,认为这是天下最大的问题;他提到了下放食堂后的新问题,如炊具、碗筷;还有农民住房问题,他决定腾出旧居来给大家住;他谈到要保护山林;还有关于集体拿了社员的东西的退赔问题; 社员的民主实时状况;最后谈到要保护人民通信自由,以及拜托大家如果是为公家的事可直接来京找他,一切费用由他负责。
黄仁和老人似乎久久不能从那一场刻骨铭心的会谈中走出来。他被那一场成为千古绝唱的交谈深深感动,为刘主席及主席夫人王光美的一举一动折服。老黄清楚地记得开会时,太阳从横堂屋上的天井照射进来,晒在少奇的身上,王光美多次帮他搬动椅子,体现这一对革命战友是多么的恩爱,以及王光美夫人对丈夫无微不致的关心。
刘少奇和王光美
还有一事更体现了少奇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会中,门卫进来报告,有刘家一亲属想进会场,求见九叔。少奇得知,他却以大家会议为重,回复卫士:“不见,你说是李瑞山省长在开会。”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解决饥饿的农民吃饭问题的国家主席,几年之后他的吃饭、生存成为了他的个人生活问题。真是冤呀!冤!
既是公访也是私访,这是少奇对姐姐刘绍得的默默承诺,也是年迈的姐姐对骨肉同胞的一丝牵挂。因为这一份骨肉亲情,在刚回乡的时候,少奇托人给姐姐送去了如下礼物:五斤大米、两斤糖果、九只盐蛋、一瓶猪油。收到老弟的礼物,老姐姐高兴得不得了,多么想马上跑到老弟身边看一眼日思夜想的亲人啊!可是她患病在身,年事又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得呆在家天天盼。
5月8号,也是少奇在家住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走了,他无论如何今天也要到赵家冲去一趟。吃过早饭,他邀上王光美,准备步行到姐姐家去,刚走出家门,突然又想到了简家巷子的水肿病人,于是,他们又改道简家巷子,看望了住在那里的病人,并一一跟大家握手,安慰大家一切会好的。接着他们又顺路到柘木冲,看望了儿时读书时帮自己煮饭热菜的朱五娭毑,并和她一起照相留念。
刘少奇回乡时看望朱五娭毑
离开简家巷子临时医院,待少奇他们步行到离家七八里路的赵家冲时已近中午,望穿了眼的姐姐,终于把老弟给盼来了。但年事已高,视力又不太好的老姐,亲眼见到亲人时,一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少奇急忙跨前一步,望着一身病态,脸色腊黄,颤颤巍巍的姐姐动情地叫了一声:“姐姐,我来看你了。”
刘少奇1961年5月8号看望姐姐刘绍得
激动得双眼含满泪水的姐姐,还是没有回过神来,王光美见状,忙拉着老姐姐干瘦的手亲切地叫道:“姐姐,您好!”
“哎呀,是光美,是少奇呀!快坐,快请坐!”老姐姐擦拭着分明温润的眼角,如梦初醒。
亲人久别重逢,万分高兴。少奇拉着姐姐的手陪同她一起坐下来。真是骨肉亲情,各有诉不完的思念及牵挂。儿时的少奇在众兄姐的呵护中成长,尤其是他穿着六姐亲手做的布鞋走上革命道路之时,他曾承诺:现得姐一双鞋,今后定十倍偿还。
几十年过去了,少奇因国事繁忙,日理万机,无暇顾及亲人。面对面黄肌瘦,体弱多病的老姐姐,他心中一阵酸楚,离家几十年,只有1956年秋在武汉与姐姐会过一次面,屈指数来,这是他离家后的第二次姐弟团聚。弟弟的承诺在他自己的心中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变成了一张白纸。而在姐姐的心里是多么的伟大,老弟把他的心血用在人民身上是她的光荣,老弟挤时间来看她是姐姐最大的幸福。后来少奇蒙冤惨死,这竟成了他们姐弟最后一次见面。
言谈中,少奇不忘1936年秋,自己在北京身无分文,恰巧遇到姐夫鲁瑞林,姐夫忙将自己身上的十块银洋交给他应急。堂屋中坐定片刻后,少奇久久不见姐夫出现,以为他外出劳动了,忙问姐姐:“姐夫到哪里去了?”
一提到鲁瑞林,老姐姐又“呜呜”地哭泣开了,她只顾抹眼泪,没有回答老弟的问话。
此时,在外做事的外甥女鲁新秀回来了,还不待她进门,屋外就传来了:“舅舅,舅妈!”的亲切叫喊,心直口快,藏不住话的鲁新秀刚跨进家门就打断母亲的哭声,伤心地说:“想起父亲就难过,他是没饭吃,只好吃糠粑粑,又屙不出,后来就憋死的。”
王光美忙安慰老姐姐和新秀:“是啊!现在大家都不好过,但以后会好的。”
鲁新秀强忍着泪水,似乎有诉不完的苦水,都要把它全部倒出来。“办公共食堂不好呀!吃不饱肚子,饿死人呀!几个月时光,全队上就死了11个人。人死时,送终的亲人连给死者点上路的灯都没有油。”
“老弟呀!你在中央做事,要给人家饭吃呀!”老姐姐越听越伤心,也倒出了肚中的苦水。并告知老弟平时细伢子如何唱的童谣:“搭帮刘少奇,饿得剩块皮。”
少奇听后,心头一震,他深知这句话的分量,他也知道只有老姐才有胆量对老弟敢讲此话,他只是后悔自己没有早点下来,坐在上面,怎能听到真话。姐姐口中道出的正是父老乡亲的心里话呀!他庄重严肃地向姐姐和在场的乡亲们点了点头,然后又关心地问姐姐:“你现在每天要吃多少米呀?”
姐姐回道:“食堂每餐老秤只有2两米,其实一天要吃13两才够咧,每餐都吃不饱啊!”
“早几天托人送你的那点米,你就每餐加一点吧!”少奇安慰道。
“老弟呀!我加完了,以后到哪里去找你啊?”老姐姐似乎是饿怕了。
王光美忙扶着老姐姐,继续安慰说:“现在是暂时的困难时期,上面知道了下面的实情,以后会好的。”
交谈中,少奇的外甥郎黄六生从外面犁田回来了,少奇忙递给他一支烟,并问道:“你做什么事?”
“犁田。”憨厚的黄六生擦着脸上的汗珠,气喘吁吁地回答。
“我得知你生病了,怎么还去犁田呢?要注意身体啊!要多休息几天。”少奇的话语中充满关怀。
黄六生憨笑着回答:“没有办法,我是一个大肚汉,饿不得,队上有规定犁田的可多吃几两米。”
少奇与王光美此时都无语。他双手又一次握着老姐姐的左手,王光美也双手紧握老姐姐的右手。老姐姐知道他们留不住,要走了。她颤抖地移动着一双小脚,少奇夫妇二人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姐姐到屋檐口,立在台基上的老姐姐眼角又一次噙满泪水,她双手不愿离开亲人的手掌,六只手紧紧分别握在一起。殊不知,这一次姐弟的握手相别是包含着多少的骨肉亲情,多少的往事回首,多少的期盼。但期盼最终成了泡影,历史无法改变,姐弟俩最后的一次见面,送别时的最后一次握手,终是他俩的永别。
一心为民的少奇私访中不忘公干,他从姐姐家中出来,顺路又走访了多个食堂和社员家庭。先是到彭满娭毑家中,彭满娭毑正在生火炒野芹菜,见有人进来,忙用身体挡住炉灶,怕来人发觉她在家私自生火而动摇公共食堂的人心。
“不要紧的,没关系。”少奇走近她,和气地说:“你炒的是什么东西啊?”
“野芹菜。”彭满娭毑担心地回答。
“放油吗?”少奇又问:“可以尝尝吗?”
“没有油,不好吃。”彭满娭毑如实回答。
少奇弯下腰,夹起一点半生的野芹菜放进口里,苦涩的野芹菜嚼出了他沉重的心情。接着,他们又来到了彭菊生家,主人正在准备中餐,但只有几个糠粑粑摆在锅里,少奇一边忙着递烟向主人打招呼,一边向碗柜走去,他提起柜中的油盐坛子认真看了一下,发现只有些盐,没有一滴油。他摇摇头对身边的王光美说:“油盐坛子是名不副实呀!”
少奇一行,一路往回走,一边查看社员生活状况,快到炭子冲时少奇走进了罗家塘食堂。作为参加5月7号炭子冲座谈会的农民代表黄仁和马上接待少奇,并引他各处参观。据老黄回忆:少奇是从罗家塘食堂后门进来的,与炭子冲座谈会上见到的少奇不同的是他戴了一副口罩,没戴帽子,穿一件白衬衫。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来。后来是有一个老婆婆眼尖,她惊呼道:“刘主席来了,刘主席来了。”
这时大家马上围拢过来。少奇纷纷向大家打招呼,他看到这个重点食堂跟别的食堂相比也差不多。面对越来越多饥饿难忍围过来的社员他沉痛地借用了老姐姐的话,对大家说:“搞得你们大家没饭吃,我对不起大家呀!”
多少年来,在“五风干部”的领导下,社员看到的只有扣饭、打骂、批斗,从来没有听到过干部当, , , 着社员的面道歉,眼前,一位国家主席多次认真向大家道歉并指明道路,这能不振奋人心吗?
早几日 ,王升平在少奇的教育和指示下,他回家后积极召开社员大会,宣布他所在的柘木冲公共食堂解散,柘木冲公共食堂下放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几日,花明楼地区的所有公共食堂都解散了。
少奇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夜宿老舍,童年再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少奇回家第六个晚上了,也是他这一生在家住的最后一晚。陪同少奇一起下乡的王光美注意到,少奇在回家几天里,这是他心情较清闲的一个晚上,之前,他常听到少奇私下不断叹息,如今该解决的问题已解决部分了,他也该坐下来休息一下了。
夜深人静时少奇踱步而出,立在屋前池塘边,还是那蛙在鸣,还是那虫在叫,偶尔扑通两声,几只蛙儿在戏水,水还是这一池水。
半轮弯月挂在对面山头上,高不可攀,朦胧的月光,洒在荒野上,一阵凉风吹来,惊动少奇前行的脚步,驻足而立,人已在山沿边。高高低低的山坡下,没有透过树叉星星点点的月光,只有一片灰黑,更难闻一声夜惊的飞鸟。
啊!这山似不是那一座山。
但故乡就是它!只是想象不出它的太多好处,半轮月牙绕到了山西边,四周是无限的空虚和黑暗,还有死一般的寂静。万簌俱寂中、少奇仿佛只闻得民众绝望 而苦闷的挣扎声,仍没收获到故乡的一丝好处。
夜很深,只得转身,回到家里,就母亲的老式床上坐下。身边的这张老式雕花床,散发出古香古色的气息,这熟悉芳香的气味,就似慈母温和的摇篮曲,轻轻拍打着游子归家的心,少奇依着床档,静静地闻着久违的催眠声和衣半躺。
“他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但母亲的心跳是每一个人聆听到的第一支乐曲。当这样的心跳谱写成爱的旋律时,那美妙的音符怎能不会使游子的心产生共鸣呢!此时,从孤独中唤起的希望开启了沉默而又紧闭的心扉。突然太多的景象拥到脑海,儿时的美景再现眼前,幸福的童年回到了身边。这也成了日理万机的少奇,生活中最舒心惬意的时刻,也算是他在享受天真浪漫的童年吧!
刘少奇母亲的老式床
巧得玉璜,喜生贵子
家,又成了少奇心中的福。
广袤的江南丘陵带中,一座土砖木质结构、简洁古朴的四合院,它东靠衡岳群山,西吸武陵云气,左伴靳水青龙溪,右倚金盆山白虎峰,庄凝地镶嵌在湘中大地上。
早在清同治年间,自江西吉水而来的刘时显第八代孙--少奇祖父刘得云,他继承祖上优良传统,以耕读为家训,辛勤耕作,省吃俭用,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一栋江南农舍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初八日立柱上梁,不日,大厦落成。从此,刘氏家道逐渐中兴起来。
刘得云为家道的兴起,操劳过度,最终一病不起,病榻上的父亲为了却最后一桩心事,仍在为次子刘寿生的婚事左右张罗。
清光绪八年(1882)九月初三,一乘花轿从青木过路塘鲁桂和府上抬出,少奇的父亲刘寿生在锣鼓鞭炮声中把母亲鲁氏迎进家中。
有一点不太凑巧的是:在病中的刘得云本想借新儿媳过门冲喜消灾。但是新娘子刚跨进家门,刘得云就撒手西去。主事者只好秘而不宣,先做红喜事,后办白喜事。
就这样,在一场红白喜事过后,这一位同治三年(1864)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的大八字女子,成为了刘家新老交替的一位女主人。
时隔16年后的初冬,刘寿生就祖上在杨林桥毛田滩30亩水田的租赁事宜前往洽商,抄近道,越安湖塘背面狮子山而过,刚达山顶,经一石洞口,被一鹤发童颜老者叫住:“先生,留步。”
刘寿生双手合拾回礼:“老先生,有何贵事。”
老者面部似有怨色,指着洞口岩石下一洌清泉道:“吾养一物,终日藏在岩洞中,不见天日,老生近将西行,恐池小,后物大,难容其身,劳先生带下山去。”
话毕,刘寿生脚下浅井中金波闪动,一条似龙,又似璜的金黄色宠物从岩石口游出。刘寿生忙蹲下,伸出双手,把这条幼小的生命捧在心口,待他站定,面前一团轻雾,再定睛一看老者不知去向,崖壁上留下三个字,“仙人洞。”刘寿生又惊又喜,怎敢怠慢,忙折回山下。刚到安湖塘尾,小家伙在刘寿生手中一滑,弹入了安湖塘中,望着一潭碧水,刘寿生连说两个字;“好!好!”
待刘寿生回到家中,还未坐定,一声婴儿啼哭打破了他梦一般的奇遇,随后,他又如梦初醒,心中欢喜欲狂,对这如期而到的满崽,倍加喜爱,并把这辉煌时刻——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写进刘氏族谱,谱名:“绍选”。
这孩子,就是将要闻名十里八乡的刘九书柜——刘少奇。少奇上有三兄长,两个姐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人称“九满”,幼年九满在众人的呵护中成长,他从小生得聪明、伶俐,但长得不够强壮,显得瘦弱文静。所以在“公爱长孙、娘爱满崽”的传统习俗下,他得到父母的更多痛爱。
1905年春,刘寿生带着秀气文弱的九满,走进了朱家祠堂,把爱子领到了朱赞庭先生面前,朱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见到聪明可爱的九满非常高兴,随即引父子二人入堂中,备了钱纸香烛,拜了孔夫子,剩下的事是给他取一个学名。
这时,刘寿生把深埋心底七年,在仙人洞巧得玉璜的事告诉了老友朱先生,朱先生惊慌之中忙找出史书,翻阅一通,竖起大拇指道,“好,好,九满将来必有出息。”接着朱先生有点颤动的食指按着史料中一段文字念道,“姜太公垂钓于渭水,而得玉璜,后终于又遇周文王得以重用。”
随即,朱刘二人当即为他取名“渭璜”。
一方乐土,耕读不误
常言道,环境育人,正因为有江南肥沃的土壤,九满父母良好的育人环境,尤其是在母亲鲁氏乐善好施的言传身教下,使得幼小的他就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在朱先生私塾读书时,每天早上,母亲总要为儿子准备可口的午餐带上,到了中午,大家各自从厨房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九满常常把可口的菜肴让给同学们吃。在学习上,他本就好学,又得先生喜爱,故成绩很出众,每次先生点背课文,他从不会挨板子,大多都能倒背如流,所以更加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九满的童年很幸福,他生活在三月暖阳的春风里,成长在亲人们的痛爱中。但他是受得惯势的,每当农忙时节,年幼的他总是外出劳动。插秧时,他就帮大家扯秧、提秧。天热了,他就帮众人接茶送水,田里牛上岸后,他就帮着放牛,傍晚时分又杀草备用次日牛草。
刘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就如此渗入了九满心底,幼小的他是耕读两不误,他在家附近读私塾的几年间,在春播,秋收时节帮家人务农,一旦农闲季节,每当放学或放假,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首子冲的周瑞仙家,周曾经留学日本,家里藏书较多,并且还有一些新式的文艺小说和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书籍。当他看到这些珍贵的书本时真是爱不释手,真想一口气把它读完。所以,他每次到周家看书,都是直到天黑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日天气较冷,九满坐在周家火炉边看书,由于他太用心,脚上的棉鞋烤焦了还不知道,直到鞋上冒出火苗,旁人握嘴而笑,他才有所意示。九满酷爱学习,读书较广,书中内容理解较深,消化全面,所以,乡亲们送给他一个响亮的雅号“刘九书柜”。刘少奇儿时在火炉边忘情地读书
九满在朱家祠堂读书时,处处地方不但表现出他能刻苦学习,而且也表现出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据朱老先生的后人朱昌质老人回忆:儿时,他常听家里长辈夸奖在自己家里读书的九满善良正直、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并且天姿聪明,能把有些大人都搞不懂的事有理有据的分析清楚。有一次当朱老先生教授《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时,九满曾提出质疑:“人应该是有好的,有坏的,不会都是善良的。如在他家做事的人,个个都非常善良,他们做事决不偷懒,给他们东西吃也决不贪心,决不多吃一口,而有一些地方恶霸总是横蛮不讲理,动不动就骂人,甚至打人,这难道也是善人吗?”朱老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认为小小年纪的九满少爷就有如此独道与众不同的见解.于是,见人就夸:“九满将来有出息,将来是做大事的人。”后来此事竟成了乡邻的一则佳话。
九满不单是会读书成为人们的美谈。而他从小养成的那一种菩萨心肠也是非常值得乡邻交口称赞。据久居刘少奇故居左厢几十年的老邻居夏光国老人从父亲夏汉池口里得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祖父夏云生从少奇堂弟刘少延手里购得炭子冲一半的房产、水田、及山林。从此,他家与右厢的少奇一家相邻而居。所以,九满儿时那些助人为乐的美谈,在老夏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每每道来,真是如数家珍,儿时九满家开有一个小杂货店,并自酿谷酒和米酒,还销售稻谷和大米。当大人忙不过来时,就把小店交给他管理。于是他的仁慈之举在小店里得到了彰显。有一次,柘木冲的寡妇朱五嫂到他家来买米,他深知朱五嫂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拖着一双小脚行动不便,九满不声不响,将米量足够,又悄悄地将买米的铜钱埋进米里,然后背起米袋,帮朱五嫂送到家里,并还帮她挑满水,背好柴。待九满走后,朱五嫂倒米时,发现他竟分文未收,深受感动。她经常感激地对大家说:“九满真好,将来有出息!”
就这样,他利用站柜台的机会,常常慷慨解囊,资助那些穷苦乡亲。一般只要有人到他家买米或买酒,他总是瞒着家人,把米装得满满的,把酒盛得足足的,总是多给东西少收钱。如果遇到特别贫困的,他就干脆白送。
刘少奇儿时常在此板仓前开仓借谷给穷人
他这一种关心和帮助贫苦乡邻的行为深得乡亲们的赞美,但却受到大哥的指责,刘墨卿教育九满不要这样败家,如此搞下去,就是万贯家财也会搞空的。但九满年幼又有母亲袒护,家人也拿他没辙,他仍是我行我素,那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一直在他血液里流淌。
九满在“耕读”祖训影响下和花明楼淳朴厚道的民风熏陶中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为进一步补充自己一腔热血里新的元素。为方便读书,他在家辟出一间小杂屋,当作书房,小书房东靠后山,前邻菜园,环境幽静得很,他常在这理想的读书乐园通宵达旦学习。窗下一张书桌,案前一片菜地,成为了九满读书的一方乐土。
刘少奇儿时学习的书房
一池乐水,游泳天堂
眼前一潭碧水,却是九满和小伙伴们游泳的一池乐水。
那些载着无数童趣的水晶珠链,散落在童年的池塘柳树边,一支支冒出新芽的柳条,串起了天真无邪的童年。这也是柘木冲的李德章老人,从父亲李桂生口里听到的最难忘的故事。
每当盛夏,或是农忙收工时,或是看牛,杀草时,安湖塘塘基上,牛在悠闲地吃着草,看牛姓在水中嬉戏,好一幅田园暮景。
傍晚的霞光,映红了安湖塘尾半边天。从塘基上,光着屁股跳入塘里,参加打水仗的有,李桂生,成敬常,周祖三等少奇儿时的玩伴。这种水中游戏是当时环境下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各适龄男童的必修课,几乎孩童们是无师自通,首先是试探着摸入浅水中,手忙脚乱,呛下几口水,不出几日,就能跳 入深水里,似鱼儿一般畅游无阻,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中斗士。参加水战时,一般分为二组,各队人数相等,先是水上激战,双方用双手击打水花,溅 到对方面部,使其眼前模糊,难断敌我,此时,池中的击水声、嬉笑声,加上岸上看客的叫好声,汇成一段水中原生态景观。刘少奇儿时游泳的安湖塘
紧接着是水下暗战,九满是戏水能手,更是潜水高手,他吸足一口气,潜入水底,对方见状,纷纷作鸟兽四散,他顺着水流声,摸入敌营,潜到别人胯下,突然冲出水面,就势把对方掀入水中,对方最终夺路而逃,池中岸上又是一阵贺彩声。
西边的山头,即将吞没最后一片晚霞时,不远处传来“九满,九满呷晚饭”,这是九满的母亲在呼唤,也是每一次游戏的终止哨声,大家纷纷游上岸来,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握着胯下,飞似的奔回家中……。
一栋乐园,洪家大屋
白天,只因是阴沉的天,太阳还不能从云层里而挣扎出来,抬头望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西北脚下的洪家大屋时,只是一片模糊,很想努力接近它,定睛再看时,也分明是朦胧一片,但此时少奇脑海里的洪家大屋,却是儿时学习的一栋乐园。
少奇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温馨的友情之花盛开,那种同学,师生情谊总会带给他最深刻地感动和回忆。同样在年近百旬的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者心里,回想起一个世纪前家人留下的往事:刘九满随在他家任教的杨毓群先生一起,在洪府读书两年有余的历史,是他家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洪家大屋与炭子冲一山之隔,它坐西朝东,前后共有五栋,成阶梯状排列、有大小房屋八十多间、内有花园两个、后有成片古林、前有一口水塘,四周筑有围墙,远远看去,洪府墙高院深,宅院宽广,气势非凡,它所开办的家庭私塾学堂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正如北京的学府就数北大与清华,它坐落在狮子山 西面山脚下,一条蜿蜒清澈的靳江从门前经过。年近百旬的刘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人
靳水是滋润花明楼这方沃土的源头之水,发源于金盆山西侧的石板塘,自北向南而下,弯弯曲曲,漫延在杨林盆地里,汇聚于杨林桥下,直奔双江口与麻山而来的另一支水系,汇于道林靳江主干直达湘江,一路北上注入洞庭,融于万里长江。
洪家大屋前的水塘
正是这一支甘甜的源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聪明智慧的花明人,也正是这一条古老的水系传承着人类的纯朴与文明,它承载着鱼米之乡丰富的物质,捎带着世界新的文明与进步。
洪家大屋,它是靳江源头水哺育下的佼佼者,它是这块沃土上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是献给母亲河流的最高赞礼,洪氏祖宗世代耕读于靳江河畔,甘甜的乳汁润育着洪氏子孙,洪氏家族的飞黄腾达在这里彰显,书香门第传承下的洪氏子孙多为科举出身,世代为官,其中洪唯善官至翰林,另还有晚情名将左宗棠与洪家结为亲家,并赠有“长乐永康”巨匾,悬挂洪家堂屋。
这一座古老的深宅大院,它沉淀着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同时又散发着各种新元素气息。到清朝未年,洪家的女孩子都不裹脚,而且可以同兄弟们一起读书学习,并不单是学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而是主要学国文、算术、自然、地理等新知识,持教的老师是当地有名的杨毓群先生。
杨毓群是九满的表兄,姨妈的三子,住杨林贺圫,年长九满17岁。
刘少奇的恩师杨毓群
杨毓群精通新旧知识,毕业师范学校,是一名思想开放的新潮人士。被十分重视教育的洪家重聘任教,主人并托扬先生寻找一个与洪家幼子洪赓杨同龄的孩子伴读。
那么,谁能跨进洪家大屋呢?
嗜书如命的九满,翻破了空洞死板的八股文,偶尔也看到了一点新式书籍,新书中全新的世界,使他获得了一些新思想,从而对新知识的拥有升温到了如饥似渴的境界。就洪家大屋,他也早有所耳闻,只是对高墙深院中那一扇紧闭的朱漆大门万难破入,只能闻得几只看门的家犬在院内嗥叫。
一日,他从来家里作客的姨妈口中,偶得知洪家大屋招品学兼优的伴读生。顿生希望,征得父亲同意,是日下午,邀母亲随姨妈回杨林桥,要拜表兄为师,以便他帮忙说和自己进洪府学习。
不待九满欢喜的心情平静下来,一行人已到了离家七八里的贺家托表兄家门口。
九满作了揖,拜见了姨父杨曙云后。就直奔主题来到了表兄的书房,表兄刚放学回来不久,从母亲口中得知了他们母子此行的目的,面对聪明可爱的小表弟,故意发了质疑地问话:“是什么原因要到洪家大屋读书”?
刘少奇姨妈家杨林村贺家圫
九满挣大了双眼,眼里闪烁着稚气的光泽,正如饥渴的孩子在寻求慈母的怀抱,注视着表兄,答了他的问话,首先是八股文读来太空洞、又死板,真是枯燥无味,久读这将会麻痹人的思想,还有我想拜佑群哥为师。”
杨毓群听罢,点了点头,略有思量道:“洪家招伴读生,可要考核的”。
“只要佑群哥把我带进洪家大门,考核功课没问题”。九满说话胸有成竹,然后又凑到表兄耳边道,“事成之后,我请兄长的客”。
杨毓群会心的笑了,心中暗想: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九满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俱备,人和有自己在洪府任教,说话方便;地利是炭子冲与洪家大屋同在狮子山下,一个居前,一个在后,上学不远;天时是九满与洪赓杨是同年,且 九满读书很用功,成绩出众,洪家定能中意。
于是,第二天,11岁多的九满随表兄杨毓群先生跨进了洪家深宅院内。洪赓扬的母亲周氏见来者衣着朴素干净,长得文静清秀,说话大方,考问功课对答如流,觉得这样的好孩子与儿子伴读很有益处,于是就允许他前来伴读,从此九满是天天早起,到洪家大屋上学,风雨无阻,经过一段时期的伴读,周氏见他学习成绩好,又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对他非常满意,于是让儿子洪赓扬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并让他到洪家寄宿,免收一切费用。
刘少奇盟兄洪赓扬之墓
洪家大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九满耳目一新,更加激发了他勤奋读书的兴趣,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经常拉着洪赓扬到书房找书看,往往一坐就是半天,读得津津有味。就这样他在表兄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他似一块纯净的海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着新知识的甘露。
一座乐山,狮子山庄
据杨毓群先生的长孙杨公望从祖父留下的信件及父亲杨根石的口中获悉:表叔公刘少奇,儿时跟随在其祖父身边三年有余。表兄弟二人相处盛欢,尤其是表兄对九满教授新文化影响最大。杨毓群常对后人说:“九满学习新文化是从我所教的那一年开始。”而九满也不忘师恩,常拉着表兄登高望远,舒缓心情。后来在1951年底,杨根石进京,表叔刘少奇设宴接待了恩师之子杨根石一行,并对一年前过世的表兄杨毓群表示深切的怀念。又为杨根石的工作,亲笔向湖南省委副书记金明写了一封推荐信。由此可见他们的师生情谊有多浓,更可见他们儿时生活、学习、游玩的一园一山是何等的其乐无穷。
一日是礼拜天,也是九满还表兄愿的时候,在求表兄说和进洪家大屋读书一事时,他曾承诺事成之后,一定请表兄的客——请佑群兄到狮子山游玩。狮子山北侧风景秀美的田园风光
狮子山海拨264米,是延绵不断南岳群峰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成东西走向,长达5公里,宽有2公里,似一头雄狮横卧在靳江河的两条支流之间,山顶上有仙人洞,杨公庙、欧阳生古墓等名胜古迹。狮子山前后泾渭分明,南北两重天。南面从安湖塘背面的竹子冲开始,平缓升高,延绵至山腰有三里多远,所以山势显得较为平坦,树木也不及北面茂盛,而东北面是在靳江另一条支流的源头,集山坝断面开始。一面峭壁,冲出水面,拨地而起,正如雄狮高昂着头仰天长啸。
靳水支流集山坝水系
九满领着表兄就是沿着狮子口下这条山涧小溪,听着溪流的哗哗声往上走,脚下的小水巷经过千百年来的冲洗,足有丈把深,窄的地方,从东岸可跳 到西岸,眼前几只水牛在小山坡下细心的啃着草,全然不觉外人到来,倒是有二只鸟落在它们的背上,前后左右跳跃,并昂着头举目四顾。
暮然回首,溪水挤过窄而深的小水巷,涌到了一池蓄水坝中,随着哗哗啦啦地漫过一载磊着石块的残坝,又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斜石滩上四分五裂,抖落出闪闪光斑。
沿着小溪边石径逆水而上,钻进一片竹林。九满在溪中石块上弹来跳去,惊动了石头下鱼虾,表兄顺势寻得一支竹杖,弯着腰,鼻子贴近潮湿的腐叶气味,好一阵还没有穿出竹林,阳光仍不能透过顶上层层树冠,幽暗的斜树歪躺着挡了去路,只有清澈的溪水潜涌而出,表兄有感而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呀。”
九满越过了竹林惊呼:“这边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兄紧跟跳了过去,只却得眼前一亮,天地洞开,几声鸡鸣证明了此地还是人间。溪水上游一口清澈见底的小山塘,塘边青翠的树林中一角层檐,蓝天白云下,飘着几缕炊烟,塘基下几丘农田镶嵌在盛开的野花中,好一幅,小溪、小塘、农田、农家青山包围下的山水世外人家。
一条肥大的黑狗立在通往山顶的石径上,朝山外来客汪汪大叫,突然一只花猫从杂草中窜出来,跳到黑狗身边,狗和猫它们一起翻滚、追逐玩耍去了。表兄弟二人悠闲地从它们身边走过。首先是前倾着上身拾级而上,最后是府下身子,身体几乎与山体平行,手脚并用,向山顶爬去。
不多时,九满已经到了山顶,并来回跳了一圈。表兄还在喘着粗气,向山顶伸出手中的竹杖,眼里发出寻求帮助的神情,九满握着乞求的竹杖往上拉,表兄弟二人终于坐在了山顶上。
脚下,杜鹃花开得正旺,映红了山顶北面,向下几十丈的山脊。数十丈下的半山腰,是一株株苍劲挺拔的松木林,它四季常青,攀枝漫生,而又延绵不断,犹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绿色长城,风吹林海,绿波起伏,发出阵阵沙沙声。
转身俯视南麓,嫩绿的青草丛上,一只白色水牛点缀在青灰色水牛群中,二只黑皮肤的黑牛,挤在黄牛阵营里;几只玩皮的小牛犊扬起后肢,翘起屁股在母亲身边跳来跳去;不见它啃草,只见它常钻到母亲的肚皮下;还有三五成群的放牛娃在浅草皮上翻着跟斗;头顶上一只雄鹰,抖开双翅,迎风翱翔,突然朝山谷俯冲而下,马上又扇动翅膀,冲出山顶,紧临云端。
表兄伸直腰,展开双臂、尽情地沐浴在大自然的春风里,他感谢表弟领他来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是。人们有时感觉不到是因为大家时常视它们为理所当然存在,而不加以重视,不知道感谢,更不懂得欣赏。
身边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但包括自然美景,也包括一对表兄弟的善意,亲情和师生友谊。
表兄拉着九满的手,又游览了仙人洞。仙人洞座落在狮子山的雄狮头顶,天然而成,洞口窄小,先人居住时,有利于防范野兽入侵,洞内洞开,有一天窗,阳光可照,洞高丈许,洞深丈余,洞口崖壁上深镌先人手迹,“石径珎秘阁,鼓竭弆名山。”石壁下方一口长年不涸的古井。
九满捧了一口甘甜的泉水,咽下肚去,思想里似乎起了变化,父亲在此巧得玉璜之事,一闪而过。
表兄喝下一口水,如饮百年陈酿,诗兴大发,“名山藏仙洞,昔人去无归,凝望柳阴下,便是花明楼”。
此时,表兄弟二人会心的笑了。表兄要去拜神,朝西边的扬公庙走去,九满则爬上东边雄狮头上的一块落下鸟粪的巨石上,表兄弟二人,一个居狮头,一个在狮尾,表兄在求他的神,九满在看他的水。
山下集山坝碧水似一条玉带,自北向南流经黄龙坝,飘舞在过路塘九瞒外婆的家门口。多少次在外婆家做戏的锣鼓声顺着那条水路,逆流而上,又回响在他的耳朵里。
二十世纪初,江南的皮影戏是丰富人民生活的美食大餐。四条长凳、一口收稻谷用的扮桶,几块门板搭成的戏台,就一丈见方,但它却演绎着几千年来的人生百态。
戏文刚开始时,首先是锣鼓喧天,大敲一通,马上是扯着嗓门大吼,大叫一通,紧接着是只听到扮桶上的门板冬冬直响,大跳一通。
大敲、大叫、大跳过后,白脸的秦桧,手持上方宝剑,押上红脸的抗金名将岳飞。台下七百多年后的看客当然早就知道岳飞是含冤惨死的结果,但是诸位看客心里总是希望戏文有所变化,或者希望午时三刻慢一点到,听信秦桧谗言的皇帝最终没有清醒过来,也没有颁布刀下留人的圣旨。
人生如戏,这一出戏就是岳飞的最后一段人生,后人也无法改变先人的历史,但是台上做戏的,台下看戏的都能看清恶善双方的面目……
待做戏的锣鼓声停下来,表兄已到了九满面前,二人随即打定了下山的主意。
师生二人顺南麓而下,接近山底时,五条狗横在眼前,黑、白、灰、花各色都有,它们或卧、或坐、或站、或走。分明都是一些家狗,眼里却发出狼一样凶恶的毒光。
恶狗一阵狂叫,惊醒了少奇美妙的童年。
一丝情结,一份后记
大多数读者在选择一本书时,都是先看看这本书的后记,因为后记是作者向读者汇报自己创作的动力及最终目的。
我创作这本书的动力,原于几十年前的一个使命。40多年前的九州大地上,古城开封,他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老泪纵横,呜咽无语,他浑浊的血泪只能顺着开封城北土街十号黯淡的院墙默然而下,和着阴沉漆黑的夜幕和高墙外那如泣如诉的秋雨,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他用沧老的双手托起夜幕中殒落的巨星,殒石擂动开封城楼上的古钟,悲惨的钟声穿越黑幕,在神州大地上空回荡。
一代伟人刘少奇含冤悲愤而去。
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降落在呱呱坠地的我的头上,少奇的盟兄洪赓扬老弟洪起章为痛失盟友前程潸然泪下,把希望的曙光寄托在嗷嗷待哺的晚辈身上,给我取名后奇。寓意:少奇蒙天下奇耻深冤,后奇冤假案将大白天下。
随着年龄地增长,长辈们给我的这一种使命,在我心中演变成一种情结,最后上升到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正因为这一种思想的驱使,我丢开在长沙的谋生之路,回到花明楼。多少次低头沉思迈步在花明楼的乡间小道上,多少次独自一人爬上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顶,俯视繁华似锦的花明大地,造就一代伟人刘少奇,是花明楼下靳江水的哺乳;是刘氏家训耕读两不误的优良传统,是表兄扬毓群教受新文化下的启迪,是洪刘两位异姓兄弟的结拜之谊,成就了他们更深的同学友谊;更是洪赓扬局长的顶力搭救,才使少奇在长沙逃脱赵恒惕虎口,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所以,我很想说,花明楼是因为人杰而地灵,人杰是因为少奇这一位杰出人材,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他的全部热血和宝贵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地灵、是在那人妖颠倒,派性纷争的混乱岁月。少奇蒙冤、身陷囹圄,造反派要置他于死地,跑到花明楼,先是挖他祖坟,后是捕杀安湖塘的那条金龙,无果。他们望着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认定此山,上卧雄狮,下藏巨龙。于是赶到雄狮头下,集山坝边一顿乱挖,几锄下去,泥土中鲜血直流,挖红了眼的造反派一夜间在原有的一口清澈小井旁,挖了一个大坑,第二天出现在路人眼前的是左边一井碧水,右边一池血水,这种奇特的现象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到少奇平反昭雪的时候,才有所好转,血水才有所反清。这不能不说是大地在显灵,是苍山在哭泣、在流血。
儿时,我每次路过集山坝边,会子坳这条古驿道时,总要注目凝视一红一清近在咫尺,而又泾渭分明的两池水,然后蹲下来,捧起小井里几口甘甜清澈的泉水,心中太多感想,难于言表。那刻,居然有人劝慰我:没关系,这里只是伤到狮子的前脚,根本没有伤到龙身。
喔!我似乎仿然大悟。
但又想,伤及足部肌肤的伤痕,可以痊愈,而伤及人民心灵深处的伤痛,却很难治愈,需要我们多花些时间。
如今,少奇冤案已昭雪三十多年,其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艰苦朴素,勤政廉洁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永远学习,永远怀念。
花明楼的乡间小道,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承载了少奇太多感人事迹,记录了其儿时的美好与希望,也记录了其情系苍生,关系人民疾苦的忧患情怀,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和教育基地。
当前,个别不规范用语,个别不健全行为,扼杀了多少世人对少奇的进一步了解,也激醒了我们对伟人的认识不足,对继承伟人精神,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不够。
所以,我创作《刘少奇的乡情》这本书的目的不言而喻,是让世人看清柳荫暗淡下的花明楼,成为千古绝唱的那一段少奇微服私访,以及游子对家的留恋和对亲情的怀念,勾勒出伟人无限美好的故乡情。使后人更深入了解一代伟人刘少奇,从而固入人民心中,尤其是少年儿童之心底,更好继承和宣传伟人精神,弘扬伟人的优良传统,促进伟人故里红色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岁月的风刀没有将心中的理想砍破,现实的压力也没有把执着的信念拧干。在资料搜集中,有96岁高龄的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人,少奇恩师杨毓群之孙杨公望先生,以及被刘主席及主席夫人王光美亲自接见的本人和其亲属,黄仁和、夏光明、李德章、朱昌质等在此表示谢意!终只是因为一种情结的压力,而转换成动力,驱使我来完成这个使命,在文字堆砌中,错误多的是,望诸位专家、学者、读者谅解、并指正。
大大可可
早几日 ,王升平在少奇的教育和指示下,他回家后积极召开社员大会,宣布他所在的柘木冲公共食堂解散,柘木冲公共食堂下放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几日,花明楼地区的所有公共食堂都解散了。
少奇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夜宿老舍,童年再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少奇回家第六个晚上了,也是他这一生在家住的最后一晚。陪同少奇一起下乡的王光美注意到,少奇在回家几天里,这是他心情较清闲的一个晚上,之前,他常听到少奇私下不断叹息,如今该解决的问题已解决部分了,他也该坐下来休息一下了。
夜深人静时少奇踱步而出,立在屋前池塘边,还是那蛙在鸣,还是那虫在叫,偶尔扑通两声,几只蛙儿在戏水,水还是这一池水。
半轮弯月挂在对面山头上,高不可攀,朦胧的月光,洒在荒野上,一阵凉风吹来,惊动少奇前行的脚步,驻足而立,人已在山沿边。高高低低的山坡下,没有透过树叉星星点点的月光,只有一片灰黑,更难闻一声夜惊的飞鸟。
啊!这山似不是那一座山。
但故乡就是它!只是想象不出它的太多好处,半轮月牙绕到了山西边,四周是无限的空虚和黑暗,还有死一般的寂静。万簌俱寂中、少奇仿佛只闻得民众绝望 而苦闷的挣扎声,仍没收获到故乡的一丝好处。
夜很深,只得转身,回到家里,就母亲的老式床上坐下。身边的这张老式雕花床,散发出古香古色的气息,这熟悉芳香的气味,就似慈母温和的摇篮曲,轻轻拍打着游子归家的心,少奇依着床档,静静地闻着久违的催眠声和衣半躺。
“他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但母亲的心跳是每一个人聆听到的第一支乐曲。当这样的心跳谱写成爱的旋律时,那美妙的音符怎能不会使游子的心产生共鸣呢!此时,从孤独中唤起的希望开启了沉默而又紧闭的心扉。突然太多的景象拥到脑海,儿时的美景再现眼前,幸福的童年回到了身边。这也成了日理万机的少奇,生活中最舒心惬意的时刻,也算是他在享受天真浪漫的童年吧!
刘少奇母亲的老式床
巧得玉璜,喜生贵子
家,又成了少奇心中的福。
广袤的江南丘陵带中,一座土砖木质结构、简洁古朴的四合院,它东靠衡岳群山,西吸武陵云气,左伴靳水青龙溪,右倚金盆山白虎峰,庄凝地镶嵌在湘中大地上。
早在清同治年间,自江西吉水而来的刘时显第八代孙--少奇祖父刘得云,他继承祖上优良传统,以耕读为家训,辛勤耕作,省吃俭用,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一栋江南农舍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初八日立柱上梁,不日,大厦落成。从此,刘氏家道逐渐中兴起来。
刘得云为家道的兴起,操劳过度,最终一病不起,病榻上的父亲为了却最后一桩心事,仍在为次子刘寿生的婚事左右张罗。
清光绪八年(1882)九月初三,一乘花轿从青木过路塘鲁桂和府上抬出,少奇的父亲刘寿生在锣鼓鞭炮声中把母亲鲁氏迎进家中。
有一点不太凑巧的是:在病中的刘得云本想借新儿媳过门冲喜消灾。但是新娘子刚跨进家门,刘得云就撒手西去。主事者只好秘而不宣,先做红喜事,后办白喜事。
就这样,在一场红白喜事过后,这一位同治三年(1864)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的大八字女子,成为了刘家新老交替的一位女主人。
时隔16年后的初冬,刘寿生就祖上在杨林桥毛田滩30亩水田的租赁事宜前往洽商,抄近道,越安湖塘背面狮子山而过,刚达山顶,经一石洞口,被一鹤发童颜老者叫住:“先生,留步。”
刘寿生双手合拾回礼:“老先生,有何贵事。”
老者面部似有怨色,指着洞口岩石下一洌清泉道:“吾养一物,终日藏在岩洞中,不见天日,老生近将西行,恐池小,后物大,难容其身,劳先生带下山去。”
话毕,刘寿生脚下浅井中金波闪动,一条似龙,又似璜的金黄色宠物从岩石口游出。刘寿生忙蹲下,伸出双手,把这条幼小的生命捧在心口,待他站定,面前一团轻雾,再定睛一看老者不知去向,崖壁上留下三个字,“仙人洞。”刘寿生又惊又喜,怎敢怠慢,忙折回山下。刚到安湖塘尾,小家伙在刘寿生手中一滑,弹入了安湖塘中,望着一潭碧水,刘寿生连说两个字;“好!好!”
待刘寿生回到家中,还未坐定,一声婴儿啼哭打破了他梦一般的奇遇,随后,他又如梦初醒,心中欢喜欲狂,对这如期而到的满崽,倍加喜爱,并把这辉煌时刻——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写进刘氏族谱,谱名:“绍选”。
这孩子,就是将要闻名十里八乡的刘九书柜——刘少奇。少奇上有三兄长,两个姐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人称“九满”,幼年九满在众人的呵护中成长,他从小生得聪明、伶俐,但长得不够强壮,显得瘦弱文静。所以在“公爱长孙、娘爱满崽”的传统习俗下,他得到父母的更多痛爱。
1905年春,刘寿生带着秀气文弱的九满,走进了朱家祠堂,把爱子领到了朱赞庭先生面前,朱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见到聪明可爱的九满非常高兴,随即引父子二人入堂中,备了钱纸香烛,拜了孔夫子,剩下的事是给他取一个学名。
这时,刘寿生把深埋心底七年,在仙人洞巧得玉璜的事告诉了老友朱先生,朱先生惊慌之中忙找出史书,翻阅一通,竖起大拇指道,“好,好,九满将来必有出息。”接着朱先生有点颤动的食指按着史料中一段文字念道,“姜太公垂钓于渭水,而得玉璜,后终于又遇周文王得以重用。”
随即,朱刘二人当即为他取名“渭璜”。
一方乐土,耕读不误
常言道,环境育人,正因为有江南肥沃的土壤,九满父母良好的育人环境,尤其是在母亲鲁氏乐善好施的言传身教下,使得幼小的他就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在朱先生私塾读书时,每天早上,母亲总要为儿子准备可口的午餐带上,到了中午,大家各自从厨房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九满常常把可口的菜肴让给同学们吃。在学习上,他本就好学,又得先生喜爱,故成绩很出众,每次先生点背课文,他从不会挨板子,大多都能倒背如流,所以更加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九满的童年很幸福,他生活在三月暖阳的春风里,成长在亲人们的痛爱中。但他是受得惯势的,每当农忙时节,年幼的他总是外出劳动。插秧时,他就帮大家扯秧、提秧。天热了,他就帮众人接茶送水,田里牛上岸后,他就帮着放牛,傍晚时分又杀草备用次日牛草。
刘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就如此渗入了九满心底,幼小的他是耕读两不误,他在家附近读私塾的几年间,在春播,秋收时节帮家人务农,一旦农闲季节,每当放学或放假,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首子冲的周瑞仙家,周曾经留学日本,家里藏书较多,并且还有一些新式的文艺小说和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书籍。当他看到这些珍贵的书本时真是爱不释手,真想一口气把它读完。所以,他每次到周家看书,都是直到天黑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日天气较冷,九满坐在周家火炉边看书,由于他太用心,脚上的棉鞋烤焦了还不知道,直到鞋上冒出火苗,旁人握嘴而笑,他才有所意示。九满酷爱学习,读书较广,书中内容理解较深,消化全面,所以,乡亲们送给他一个响亮的雅号“刘九书柜”。刘少奇儿时在火炉边忘情地读书
九满在朱家祠堂读书时,处处地方不但表现出他能刻苦学习,而且也表现出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据朱老先生的后人朱昌质老人回忆:儿时,他常听家里长辈夸奖在自己家里读书的九满善良正直、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并且天姿聪明,能把有些大人都搞不懂的事有理有据的分析清楚。有一次当朱老先生教授《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时,九满曾提出质疑:“人应该是有好的,有坏的,不会都是善良的。如在他家做事的人,个个都非常善良,他们做事决不偷懒,给他们东西吃也决不贪心,决不多吃一口,而有一些地方恶霸总是横蛮不讲理,动不动就骂人,甚至打人,这难道也是善人吗?”朱老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认为小小年纪的九满少爷就有如此独道与众不同的见解.于是,见人就夸:“九满将来有出息,将来是做大事的人。”后来此事竟成了乡邻的一则佳话。
九满不单是会读书成为人们的美谈。而他从小养成的那一种菩萨心肠也是非常值得乡邻交口称赞。据久居刘少奇故居左厢几十年的老邻居夏光国老人从父亲夏汉池口里得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祖父夏云生从少奇堂弟刘少延手里购得炭子冲一半的房产、水田、及山林。从此,他家与右厢的少奇一家相邻而居。所以,九满儿时那些助人为乐的美谈,在老夏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每每道来,真是如数家珍,儿时九满家开有一个小杂货店,并自酿谷酒和米酒,还销售稻谷和大米。当大人忙不过来时,就把小店交给他管理。于是他的仁慈之举在小店里得到了彰显。有一次,柘木冲的寡妇朱五嫂到他家来买米,他深知朱五嫂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拖着一双小脚行动不便,九满不声不响,将米量足够,又悄悄地将买米的铜钱埋进米里,然后背起米袋,帮朱五嫂送到家里,并还帮她挑满水,背好柴。待九满走后,朱五嫂倒米时,发现他竟分文未收,深受感动。她经常感激地对大家说:“九满真好,将来有出息!”
就这样,他利用站柜台的机会,常常慷慨解囊,资助那些穷苦乡亲。一般只要有人到他家买米或买酒,他总是瞒着家人,把米装得满满的,把酒盛得足足的,总是多给东西少收钱。如果遇到特别贫困的,他就干脆白送。
刘少奇儿时常在此板仓前开仓借谷给穷人
他这一种关心和帮助贫苦乡邻的行为深得乡亲们的赞美,但却受到大哥的指责,刘墨卿教育九满不要这样败家,如此搞下去,就是万贯家财也会搞空的。但九满年幼又有母亲袒护,家人也拿他没辙,他仍是我行我素,那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一直在他血液里流淌。
九满在“耕读”祖训影响下和花明楼淳朴厚道的民风熏陶中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为进一步补充自己一腔热血里新的元素。为方便读书,他在家辟出一间小杂屋,当作书房,小书房东靠后山,前邻菜园,环境幽静得很,他常在这理想的读书乐园通宵达旦学习。窗下一张书桌,案前一片菜地,成为了九满读书的一方乐土。
刘少奇儿时学习的书房
一池乐水,游泳天堂
眼前一潭碧水,却是九满和小伙伴们游泳的一池乐水。
那些载着无数童趣的水晶珠链,散落在童年的池塘柳树边,一支支冒出新芽的柳条,串起了天真无邪的童年。这也是柘木冲的李德章老人,从父亲李桂生口里听到的最难忘的故事。
每当盛夏,或是农忙收工时,或是看牛,杀草时,安湖塘塘基上,牛在悠闲地吃着草,看牛姓在水中嬉戏,好一幅田园暮景。
傍晚的霞光,映红了安湖塘尾半边天。从塘基上,光着屁股跳入塘里,参加打水仗的有,李桂生,成敬常,周祖三等少奇儿时的玩伴。这种水中游戏是当时环境下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各适龄男童的必修课,几乎孩童们是无师自通,首先是试探着摸入浅水中,手忙脚乱,呛下几口水,不出几日,就能跳 入深水里,似鱼儿一般畅游无阻,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中斗士。参加水战时,一般分为二组,各队人数相等,先是水上激战,双方用双手击打水花,溅 到对方面部,使其眼前模糊,难断敌我,此时,池中的击水声、嬉笑声,加上岸上看客的叫好声,汇成一段水中原生态景观。刘少奇儿时游泳的安湖塘
紧接着是水下暗战,九满是戏水能手,更是潜水高手,他吸足一口气,潜入水底,对方见状,纷纷作鸟兽四散,他顺着水流声,摸入敌营,潜到别人胯下,突然冲出水面,就势把对方掀入水中,对方最终夺路而逃,池中岸上又是一阵贺彩声。
西边的山头,即将吞没最后一片晚霞时,不远处传来“九满,九满呷晚饭”,这是九满的母亲在呼唤,也是每一次游戏的终止哨声,大家纷纷游上岸来,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握着胯下,飞似的奔回家中……。
一栋乐园,洪家大屋
白天,只因是阴沉的天,太阳还不能从云层里而挣扎出来,抬头望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西北脚下的洪家大屋时,只是一片模糊,很想努力接近它,定睛再看时,也分明是朦胧一片,但此时少奇脑海里的洪家大屋,却是儿时学习的一栋乐园。
少奇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温馨的友情之花盛开,那种同学,师生情谊总会带给他最深刻地感动和回忆。同样在年近百旬的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者心里,回想起一个世纪前家人留下的往事:刘九满随在他家任教的杨毓群先生一起,在洪府读书两年有余的历史,是他家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洪家大屋与炭子冲一山之隔,它坐西朝东,前后共有五栋,成阶梯状排列、有大小房屋八十多间、内有花园两个、后有成片古林、前有一口水塘,四周筑有围墙,远远看去,洪府墙高院深,宅院宽广,气势非凡,它所开办的家庭私塾学堂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正如北京的学府就数北大与清华,它坐落在狮子山 西面山脚下,一条蜿蜒清澈的靳江从门前经过。年近百旬的刘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人
靳水是滋润花明楼这方沃土的源头之水,发源于金盆山西侧的石板塘,自北向南而下,弯弯曲曲,漫延在杨林盆地里,汇聚于杨林桥下,直奔双江口与麻山而来的另一支水系,汇于道林靳江主干直达湘江,一路北上注入洞庭,融于万里长江。
洪家大屋前的水塘
正是这一支甘甜的源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聪明智慧的花明人,也正是这一条古老的水系传承着人类的纯朴与文明,它承载着鱼米之乡丰富的物质,捎带着世界新的文明与进步。
洪家大屋,它是靳江源头水哺育下的佼佼者,它是这块沃土上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是献给母亲河流的最高赞礼,洪氏祖宗世代耕读于靳江河畔,甘甜的乳汁润育着洪氏子孙,洪氏家族的飞黄腾达在这里彰显,书香门第传承下的洪氏子孙多为科举出身,世代为官,其中洪唯善官至翰林,另还有晚情名将左宗棠与洪家结为亲家,并赠有“长乐永康”巨匾,悬挂洪家堂屋。
这一座古老的深宅大院,它沉淀着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同时又散发着各种新元素气息。到清朝未年,洪家的女孩子都不裹脚,而且可以同兄弟们一起读书学习,并不单是学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而是主要学国文、算术、自然、地理等新知识,持教的老师是当地有名的杨毓群先生。
杨毓群是九满的表兄,姨妈的三子,住杨林贺圫,年长九满17岁。
刘少奇的恩师杨毓群
杨毓群精通新旧知识,毕业师范学校,是一名思想开放的新潮人士。被十分重视教育的洪家重聘任教,主人并托扬先生寻找一个与洪家幼子洪赓杨同龄的孩子伴读。
那么,谁能跨进洪家大屋呢?
嗜书如命的九满,翻破了空洞死板的八股文,偶尔也看到了一点新式书籍,新书中全新的世界,使他获得了一些新思想,从而对新知识的拥有升温到了如饥似渴的境界。就洪家大屋,他也早有所耳闻,只是对高墙深院中那一扇紧闭的朱漆大门万难破入,只能闻得几只看门的家犬在院内嗥叫。
一日,他从来家里作客的姨妈口中,偶得知洪家大屋招品学兼优的伴读生。顿生希望,征得父亲同意,是日下午,邀母亲随姨妈回杨林桥,要拜表兄为师,以便他帮忙说和自己进洪府学习。
不待九满欢喜的心情平静下来,一行人已到了离家七八里的贺家托表兄家门口。
九满作了揖,拜见了姨父杨曙云后。就直奔主题来到了表兄的书房,表兄刚放学回来不久,从母亲口中得知了他们母子此行的目的,面对聪明可爱的小表弟,故意发了质疑地问话:“是什么原因要到洪家大屋读书”?
刘少奇姨妈家杨林村贺家圫
九满挣大了双眼,眼里闪烁着稚气的光泽,正如饥渴的孩子在寻求慈母的怀抱,注视着表兄,答了他的问话,首先是八股文读来太空洞、又死板,真是枯燥无味,久读这将会麻痹人的思想,还有我想拜佑群哥为师。”
杨毓群听罢,点了点头,略有思量道:“洪家招伴读生,可要考核的”。
“只要佑群哥把我带进洪家大门,考核功课没问题”。九满说话胸有成竹,然后又凑到表兄耳边道,“事成之后,我请兄长的客”。
杨毓群会心的笑了,心中暗想: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九满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俱备,人和有自己在洪府任教,说话方便;地利是炭子冲与洪家大屋同在狮子山下,一个居前,一个在后,上学不远;天时是九满与洪赓杨是同年,且 九满读书很用功,成绩出众,洪家定能中意。
于是,第二天,11岁多的九满随表兄杨毓群先生跨进了洪家深宅院内。洪赓扬的母亲周氏见来者衣着朴素干净,长得文静清秀,说话大方,考问功课对答如流,觉得这样的好孩子与儿子伴读很有益处,于是就允许他前来伴读,从此九满是天天早起,到洪家大屋上学,风雨无阻,经过一段时期的伴读,周氏见他学习成绩好,又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对他非常满意,于是让儿子洪赓扬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并让他到洪家寄宿,免收一切费用。
刘少奇盟兄洪赓扬之墓
洪家大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九满耳目一新,更加激发了他勤奋读书的兴趣,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经常拉着洪赓扬到书房找书看,往往一坐就是半天,读得津津有味。就这样他在表兄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他似一块纯净的海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着新知识的甘露。
一座乐山,狮子山庄
据杨毓群先生的长孙杨公望从祖父留下的信件及父亲杨根石的口中获悉:表叔公刘少奇,儿时跟随在其祖父身边三年有余。表兄弟二人相处盛欢,尤其是表兄对九满教授新文化影响最大。杨毓群常对后人说:“九满学习新文化是从我所教的那一年开始。”而九满也不忘师恩,常拉着表兄登高望远,舒缓心情。后来在1951年底,杨根石进京,表叔刘少奇设宴接待了恩师之子杨根石一行,并对一年前过世的表兄杨毓群表示深切的怀念。又为杨根石的工作,亲笔向湖南省委副书记金明写了一封推荐信。由此可见他们的师生情谊有多浓,更可见他们儿时生活、学习、游玩的一园一山是何等的其乐无穷。
一日是礼拜天,也是九满还表兄愿的时候,在求表兄说和进洪家大屋读书一事时,他曾承诺事成之后,一定请表兄的客——请佑群兄到狮子山游玩。狮子山北侧风景秀美的田园风光
狮子山海拨264米,是延绵不断南岳群峰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成东西走向,长达5公里,宽有2公里,似一头雄狮横卧在靳江河的两条支流之间,山顶上有仙人洞,杨公庙、欧阳生古墓等名胜古迹。狮子山前后泾渭分明,南北两重天。南面从安湖塘背面的竹子冲开始,平缓升高,延绵至山腰有三里多远,所以山势显得较为平坦,树木也不及北面茂盛,而东北面是在靳江另一条支流的源头,集山坝断面开始。一面峭壁,冲出水面,拨地而起,正如雄狮高昂着头仰天长啸。
靳水支流集山坝水系
九满领着表兄就是沿着狮子口下这条山涧小溪,听着溪流的哗哗声往上走,脚下的小水巷经过千百年来的冲洗,足有丈把深,窄的地方,从东岸可跳 到西岸,眼前几只水牛在小山坡下细心的啃着草,全然不觉外人到来,倒是有二只鸟落在它们的背上,前后左右跳跃,并昂着头举目四顾。
暮然回首,溪水挤过窄而深的小水巷,涌到了一池蓄水坝中,随着哗哗啦啦地漫过一载磊着石块的残坝,又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斜石滩上四分五裂,抖落出闪闪光斑。
沿着小溪边石径逆水而上,钻进一片竹林。九满在溪中石块上弹来跳去,惊动了石头下鱼虾,表兄顺势寻得一支竹杖,弯着腰,鼻子贴近潮湿的腐叶气味,好一阵还没有穿出竹林,阳光仍不能透过顶上层层树冠,幽暗的斜树歪躺着挡了去路,只有清澈的溪水潜涌而出,表兄有感而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呀。”
九满越过了竹林惊呼:“这边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兄紧跟跳了过去,只却得眼前一亮,天地洞开,几声鸡鸣证明了此地还是人间。溪水上游一口清澈见底的小山塘,塘边青翠的树林中一角层檐,蓝天白云下,飘着几缕炊烟,塘基下几丘农田镶嵌在盛开的野花中,好一幅,小溪、小塘、农田、农家青山包围下的山水世外人家。
一条肥大的黑狗立在通往山顶的石径上,朝山外来客汪汪大叫,突然一只花猫从杂草中窜出来,跳到黑狗身边,狗和猫它们一起翻滚、追逐玩耍去了。表兄弟二人悠闲地从它们身边走过。首先是前倾着上身拾级而上,最后是府下身子,身体几乎与山体平行,手脚并用,向山顶爬去。
不多时,九满已经到了山顶,并来回跳了一圈。表兄还在喘着粗气,向山顶伸出手中的竹杖,眼里发出寻求帮助的神情,九满握着乞求的竹杖往上拉,表兄弟二人终于坐在了山顶上。
脚下,杜鹃花开得正旺,映红了山顶北面,向下几十丈的山脊。数十丈下的半山腰,是一株株苍劲挺拔的松木林,它四季常青,攀枝漫生,而又延绵不断,犹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绿色长城,风吹林海,绿波起伏,发出阵阵沙沙声。
转身俯视南麓,嫩绿的青草丛上,一只白色水牛点缀在青灰色水牛群中,二只黑皮肤的黑牛,挤在黄牛阵营里;几只玩皮的小牛犊扬起后肢,翘起屁股在母亲身边跳来跳去;不见它啃草,只见它常钻到母亲的肚皮下;还有三五成群的放牛娃在浅草皮上翻着跟斗;头顶上一只雄鹰,抖开双翅,迎风翱翔,突然朝山谷俯冲而下,马上又扇动翅膀,冲出山顶,紧临云端。
表兄伸直腰,展开双臂、尽情地沐浴在大自然的春风里,他感谢表弟领他来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是。人们有时感觉不到是因为大家时常视它们为理所当然存在,而不加以重视,不知道感谢,更不懂得欣赏。
身边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但包括自然美景,也包括一对表兄弟的善意,亲情和师生友谊。
表兄拉着九满的手,又游览了仙人洞。仙人洞座落在狮子山的雄狮头顶,天然而成,洞口窄小,先人居住时,有利于防范野兽入侵,洞内洞开,有一天窗,阳光可照,洞高丈许,洞深丈余,洞口崖壁上深镌先人手迹,“石径珎秘阁,鼓竭弆名山。”石壁下方一口长年不涸的古井。
九满捧了一口甘甜的泉水,咽下肚去,思想里似乎起了变化,父亲在此巧得玉璜之事,一闪而过。
表兄喝下一口水,如饮百年陈酿,诗兴大发,“名山藏仙洞,昔人去无归,凝望柳阴下,便是花明楼”。
此时,表兄弟二人会心的笑了。表兄要去拜神,朝西边的扬公庙走去,九满则爬上东边雄狮头上的一块落下鸟粪的巨石上,表兄弟二人,一个居狮头,一个在狮尾,表兄在求他的神,九满在看他的水。
山下集山坝碧水似一条玉带,自北向南流经黄龙坝,飘舞在过路塘九瞒外婆的家门口。多少次在外婆家做戏的锣鼓声顺着那条水路,逆流而上,又回响在他的耳朵里。
二十世纪初,江南的皮影戏是丰富人民生活的美食大餐。四条长凳、一口收稻谷用的扮桶,几块门板搭成的戏台,就一丈见方,但它却演绎着几千年来的人生百态。
戏文刚开始时,首先是锣鼓喧天,大敲一通,马上是扯着嗓门大吼,大叫一通,紧接着是只听到扮桶上的门板冬冬直响,大跳一通。
大敲、大叫、大跳过后,白脸的秦桧,手持上方宝剑,押上红脸的抗金名将岳飞。台下七百多年后的看客当然早就知道岳飞是含冤惨死的结果,但是诸位看客心里总是希望戏文有所变化,或者希望午时三刻慢一点到,听信秦桧谗言的皇帝最终没有清醒过来,也没有颁布刀下留人的圣旨。
人生如戏,这一出戏就是岳飞的最后一段人生,后人也无法改变先人的历史,但是台上做戏的,台下看戏的都能看清恶善双方的面目……
待做戏的锣鼓声停下来,表兄已到了九满面前,二人随即打定了下山的主意。
师生二人顺南麓而下,接近山底时,五条狗横在眼前,黑、白、灰、花各色都有,它们或卧、或坐、或站、或走。分明都是一些家狗,眼里却发出狼一样凶恶的毒光。
恶狗一阵狂叫,惊醒了少奇美妙的童年。
一丝情结,一份后记
大多数读者在选择一本书时,都是先看看这本书的后记,因为后记是作者向读者汇报自己创作的动力及最终目的。
我创作这本书的动力,原于几十年前的一个使命。40多年前的九州大地上,古城开封,他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老泪纵横,呜咽无语,他浑浊的血泪只能顺着开封城北土街十号黯淡的院墙默然而下,和着阴沉漆黑的夜幕和高墙外那如泣如诉的秋雨,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他用沧老的双手托起夜幕中殒落的巨星,殒石擂动开封城楼上的古钟,悲惨的钟声穿越黑幕,在神州大地上空回荡。
一代伟人刘少奇含冤悲愤而去。
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降落在呱呱坠地的我的头上,少奇的盟兄洪赓扬老弟洪起章为痛失盟友前程潸然泪下,把希望的曙光寄托在嗷嗷待哺的晚辈身上,给我取名后奇。寓意:少奇蒙天下奇耻深冤,后奇冤假案将大白天下。
随着年龄地增长,长辈们给我的这一种使命,在我心中演变成一种情结,最后上升到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正因为这一种思想的驱使,我丢开在长沙的谋生之路,回到花明楼。多少次低头沉思迈步在花明楼的乡间小道上,多少次独自一人爬上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顶,俯视繁华似锦的花明大地,造就一代伟人刘少奇,是花明楼下靳江水的哺乳;是刘氏家训耕读两不误的优良传统,是表兄扬毓群教受新文化下的启迪,是洪刘两位异姓兄弟的结拜之谊,成就了他们更深的同学友谊;更是洪赓扬局长的顶力搭救,才使少奇在长沙逃脱赵恒惕虎口,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所以,我很想说,花明楼是因为人杰而地灵,人杰是因为少奇这一位杰出人材,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他的全部热血和宝贵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地灵、是在那人妖颠倒,派性纷争的混乱岁月。少奇蒙冤、身陷囹圄,造反派要置他于死地,跑到花明楼,先是挖他祖坟,后是捕杀安湖塘的那条金龙,无果。他们望着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认定此山,上卧雄狮,下藏巨龙。于是赶到雄狮头下,集山坝边一顿乱挖,几锄下去,泥土中鲜血直流,挖红了眼的造反派一夜间在原有的一口清澈小井旁,挖了一个大坑,第二天出现在路人眼前的是左边一井碧水,右边一池血水,这种奇特的现象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到少奇平反昭雪的时候,才有所好转,血水才有所反清。这不能不说是大地在显灵,是苍山在哭泣、在流血。
儿时,我每次路过集山坝边,会子坳这条古驿道时,总要注目凝视一红一清近在咫尺,而又泾渭分明的两池水,然后蹲下来,捧起小井里几口甘甜清澈的泉水,心中太多感想,难于言表。那刻,居然有人劝慰我:没关系,这里只是伤到狮子的前脚,根本没有伤到龙身。
喔!我似乎仿然大悟。
但又想,伤及足部肌肤的伤痕,可以痊愈,而伤及人民心灵深处的伤痛,却很难治愈,需要我们多花些时间。
如今,少奇冤案已昭雪三十多年,其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艰苦朴素,勤政廉洁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永远学习,永远怀念。
花明楼的乡间小道,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承载了少奇太多感人事迹,记录了其儿时的美好与希望,也记录了其情系苍生,关系人民疾苦的忧患情怀,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和教育基地。
当前,个别不规范用语,个别不健全行为,扼杀了多少世人对少奇的进一步了解,也激醒了我们对伟人的认识不足,对继承伟人精神,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不够。
所以,我创作《刘少奇的乡情》这本书的目的不言而喻,是让世人看清柳荫暗淡下的花明楼,成为千古绝唱的那一段少奇微服私访,以及游子对家的留恋和对亲情的怀念,勾勒出伟人无限美好的故乡情。使后人更深入了解一代伟人刘少奇,从而固入人民心中,尤其是少年儿童之心底,更好继承和宣传伟人精神,弘扬伟人的优良传统,促进伟人故里红色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岁月的风刀没有将心中的理想砍破,现实的压力也没有把执着的信念拧干。在资料搜集中,有96岁高龄的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人,少奇恩师杨毓群之孙杨公望先生,以及被刘主席及主席夫人王光美亲自接见的本人和其亲属,黄仁和、夏光明、李德章、朱昌质等在此表示谢意!终只是因为一种情结的压力,而转换成动力,驱使我来完成这个使命,在文字堆砌中,错误多的是,望诸位专家、学者、读者谅解、并指正。
大大可可
早几日 ,王升平在少奇的教育和指示下,他回家后积极召开社员大会,宣布他所在的柘木冲公共食堂解散,柘木冲公共食堂下放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几日,花明楼地区的所有公共食堂都解散了。
少奇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夜宿老舍,童年再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少奇回家第六个晚上了,也是他这一生在家住的最后一晚。陪同少奇一起下乡的王光美注意到,少奇在回家几天里,这是他心情较清闲的一个晚上,之前,他常听到少奇私下不断叹息,如今该解决的问题已解决部分了,他也该坐下来休息一下了。
夜深人静时少奇踱步而出,立在屋前池塘边,还是那蛙在鸣,还是那虫在叫,偶尔扑通两声,几只蛙儿在戏水,水还是这一池水。
半轮弯月挂在对面山头上,高不可攀,朦胧的月光,洒在荒野上,一阵凉风吹来,惊动少奇前行的脚步,驻足而立,人已在山沿边。高高低低的山坡下,没有透过树叉星星点点的月光,只有一片灰黑,更难闻一声夜惊的飞鸟。
啊!这山似不是那一座山。
但故乡就是它!只是想象不出它的太多好处,半轮月牙绕到了山西边,四周是无限的空虚和黑暗,还有死一般的寂静。万簌俱寂中、少奇仿佛只闻得民众绝望 而苦闷的挣扎声,仍没收获到故乡的一丝好处。
夜很深,只得转身,回到家里,就母亲的老式床上坐下。身边的这张老式雕花床,散发出古香古色的气息,这熟悉芳香的气味,就似慈母温和的摇篮曲,轻轻拍打着游子归家的心,少奇依着床档,静静地闻着久违的催眠声和衣半躺。
“他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但母亲的心跳是每一个人聆听到的第一支乐曲。当这样的心跳谱写成爱的旋律时,那美妙的音符怎能不会使游子的心产生共鸣呢!此时,从孤独中唤起的希望开启了沉默而又紧闭的心扉。突然太多的景象拥到脑海,儿时的美景再现眼前,幸福的童年回到了身边。这也成了日理万机的少奇,生活中最舒心惬意的时刻,也算是他在享受天真浪漫的童年吧!
刘少奇母亲的老式床
巧得玉璜,喜生贵子
家,又成了少奇心中的福。
广袤的江南丘陵带中,一座土砖木质结构、简洁古朴的四合院,它东靠衡岳群山,西吸武陵云气,左伴靳水青龙溪,右倚金盆山白虎峰,庄凝地镶嵌在湘中大地上。
早在清同治年间,自江西吉水而来的刘时显第八代孙--少奇祖父刘得云,他继承祖上优良传统,以耕读为家训,辛勤耕作,省吃俭用,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一栋江南农舍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初八日立柱上梁,不日,大厦落成。从此,刘氏家道逐渐中兴起来。
刘得云为家道的兴起,操劳过度,最终一病不起,病榻上的父亲为了却最后一桩心事,仍在为次子刘寿生的婚事左右张罗。
清光绪八年(1882)九月初三,一乘花轿从青木过路塘鲁桂和府上抬出,少奇的父亲刘寿生在锣鼓鞭炮声中把母亲鲁氏迎进家中。
有一点不太凑巧的是:在病中的刘得云本想借新儿媳过门冲喜消灾。但是新娘子刚跨进家门,刘得云就撒手西去。主事者只好秘而不宣,先做红喜事,后办白喜事。
就这样,在一场红白喜事过后,这一位同治三年(1864)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的大八字女子,成为了刘家新老交替的一位女主人。
时隔16年后的初冬,刘寿生就祖上在杨林桥毛田滩30亩水田的租赁事宜前往洽商,抄近道,越安湖塘背面狮子山而过,刚达山顶,经一石洞口,被一鹤发童颜老者叫住:“先生,留步。”
刘寿生双手合拾回礼:“老先生,有何贵事。”
老者面部似有怨色,指着洞口岩石下一洌清泉道:“吾养一物,终日藏在岩洞中,不见天日,老生近将西行,恐池小,后物大,难容其身,劳先生带下山去。”
话毕,刘寿生脚下浅井中金波闪动,一条似龙,又似璜的金黄色宠物从岩石口游出。刘寿生忙蹲下,伸出双手,把这条幼小的生命捧在心口,待他站定,面前一团轻雾,再定睛一看老者不知去向,崖壁上留下三个字,“仙人洞。”刘寿生又惊又喜,怎敢怠慢,忙折回山下。刚到安湖塘尾,小家伙在刘寿生手中一滑,弹入了安湖塘中,望着一潭碧水,刘寿生连说两个字;“好!好!”
待刘寿生回到家中,还未坐定,一声婴儿啼哭打破了他梦一般的奇遇,随后,他又如梦初醒,心中欢喜欲狂,对这如期而到的满崽,倍加喜爱,并把这辉煌时刻——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写进刘氏族谱,谱名:“绍选”。
这孩子,就是将要闻名十里八乡的刘九书柜——刘少奇。少奇上有三兄长,两个姐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人称“九满”,幼年九满在众人的呵护中成长,他从小生得聪明、伶俐,但长得不够强壮,显得瘦弱文静。所以在“公爱长孙、娘爱满崽”的传统习俗下,他得到父母的更多痛爱。
1905年春,刘寿生带着秀气文弱的九满,走进了朱家祠堂,把爱子领到了朱赞庭先生面前,朱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见到聪明可爱的九满非常高兴,随即引父子二人入堂中,备了钱纸香烛,拜了孔夫子,剩下的事是给他取一个学名。
这时,刘寿生把深埋心底七年,在仙人洞巧得玉璜的事告诉了老友朱先生,朱先生惊慌之中忙找出史书,翻阅一通,竖起大拇指道,“好,好,九满将来必有出息。”接着朱先生有点颤动的食指按着史料中一段文字念道,“姜太公垂钓于渭水,而得玉璜,后终于又遇周文王得以重用。”
随即,朱刘二人当即为他取名“渭璜”。
一方乐土,耕读不误
常言道,环境育人,正因为有江南肥沃的土壤,九满父母良好的育人环境,尤其是在母亲鲁氏乐善好施的言传身教下,使得幼小的他就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在朱先生私塾读书时,每天早上,母亲总要为儿子准备可口的午餐带上,到了中午,大家各自从厨房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九满常常把可口的菜肴让给同学们吃。在学习上,他本就好学,又得先生喜爱,故成绩很出众,每次先生点背课文,他从不会挨板子,大多都能倒背如流,所以更加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九满的童年很幸福,他生活在三月暖阳的春风里,成长在亲人们的痛爱中。但他是受得惯势的,每当农忙时节,年幼的他总是外出劳动。插秧时,他就帮大家扯秧、提秧。天热了,他就帮众人接茶送水,田里牛上岸后,他就帮着放牛,傍晚时分又杀草备用次日牛草。
刘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就如此渗入了九满心底,幼小的他是耕读两不误,他在家附近读私塾的几年间,在春播,秋收时节帮家人务农,一旦农闲季节,每当放学或放假,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首子冲的周瑞仙家,周曾经留学日本,家里藏书较多,并且还有一些新式的文艺小说和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书籍。当他看到这些珍贵的书本时真是爱不释手,真想一口气把它读完。所以,他每次到周家看书,都是直到天黑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日天气较冷,九满坐在周家火炉边看书,由于他太用心,脚上的棉鞋烤焦了还不知道,直到鞋上冒出火苗,旁人握嘴而笑,他才有所意示。九满酷爱学习,读书较广,书中内容理解较深,消化全面,所以,乡亲们送给他一个响亮的雅号“刘九书柜”。刘少奇儿时在火炉边忘情地读书
九满在朱家祠堂读书时,处处地方不但表现出他能刻苦学习,而且也表现出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据朱老先生的后人朱昌质老人回忆:儿时,他常听家里长辈夸奖在自己家里读书的九满善良正直、团结同学、尊重师长、并且天姿聪明,能把有些大人都搞不懂的事有理有据的分析清楚。有一次当朱老先生教授《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时,九满曾提出质疑:“人应该是有好的,有坏的,不会都是善良的。如在他家做事的人,个个都非常善良,他们做事决不偷懒,给他们东西吃也决不贪心,决不多吃一口,而有一些地方恶霸总是横蛮不讲理,动不动就骂人,甚至打人,这难道也是善人吗?”朱老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认为小小年纪的九满少爷就有如此独道与众不同的见解.于是,见人就夸:“九满将来有出息,将来是做大事的人。”后来此事竟成了乡邻的一则佳话。
九满不单是会读书成为人们的美谈。而他从小养成的那一种菩萨心肠也是非常值得乡邻交口称赞。据久居刘少奇故居左厢几十年的老邻居夏光国老人从父亲夏汉池口里得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祖父夏云生从少奇堂弟刘少延手里购得炭子冲一半的房产、水田、及山林。从此,他家与右厢的少奇一家相邻而居。所以,九满儿时那些助人为乐的美谈,在老夏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每每道来,真是如数家珍,儿时九满家开有一个小杂货店,并自酿谷酒和米酒,还销售稻谷和大米。当大人忙不过来时,就把小店交给他管理。于是他的仁慈之举在小店里得到了彰显。有一次,柘木冲的寡妇朱五嫂到他家来买米,他深知朱五嫂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拖着一双小脚行动不便,九满不声不响,将米量足够,又悄悄地将买米的铜钱埋进米里,然后背起米袋,帮朱五嫂送到家里,并还帮她挑满水,背好柴。待九满走后,朱五嫂倒米时,发现他竟分文未收,深受感动。她经常感激地对大家说:“九满真好,将来有出息!”
就这样,他利用站柜台的机会,常常慷慨解囊,资助那些穷苦乡亲。一般只要有人到他家买米或买酒,他总是瞒着家人,把米装得满满的,把酒盛得足足的,总是多给东西少收钱。如果遇到特别贫困的,他就干脆白送。
刘少奇儿时常在此板仓前开仓借谷给穷人
他这一种关心和帮助贫苦乡邻的行为深得乡亲们的赞美,但却受到大哥的指责,刘墨卿教育九满不要这样败家,如此搞下去,就是万贯家财也会搞空的。但九满年幼又有母亲袒护,家人也拿他没辙,他仍是我行我素,那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一直在他血液里流淌。
九满在“耕读”祖训影响下和花明楼淳朴厚道的民风熏陶中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为进一步补充自己一腔热血里新的元素。为方便读书,他在家辟出一间小杂屋,当作书房,小书房东靠后山,前邻菜园,环境幽静得很,他常在这理想的读书乐园通宵达旦学习。窗下一张书桌,案前一片菜地,成为了九满读书的一方乐土。
刘少奇儿时学习的书房
一池乐水,游泳天堂
眼前一潭碧水,却是九满和小伙伴们游泳的一池乐水。
那些载着无数童趣的水晶珠链,散落在童年的池塘柳树边,一支支冒出新芽的柳条,串起了天真无邪的童年。这也是柘木冲的李德章老人,从父亲李桂生口里听到的最难忘的故事。
每当盛夏,或是农忙收工时,或是看牛,杀草时,安湖塘塘基上,牛在悠闲地吃着草,看牛姓在水中嬉戏,好一幅田园暮景。
傍晚的霞光,映红了安湖塘尾半边天。从塘基上,光着屁股跳入塘里,参加打水仗的有,李桂生,成敬常,周祖三等少奇儿时的玩伴。这种水中游戏是当时环境下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各适龄男童的必修课,几乎孩童们是无师自通,首先是试探着摸入浅水中,手忙脚乱,呛下几口水,不出几日,就能跳 入深水里,似鱼儿一般畅游无阻,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中斗士。参加水战时,一般分为二组,各队人数相等,先是水上激战,双方用双手击打水花,溅 到对方面部,使其眼前模糊,难断敌我,此时,池中的击水声、嬉笑声,加上岸上看客的叫好声,汇成一段水中原生态景观。刘少奇儿时游泳的安湖塘
紧接着是水下暗战,九满是戏水能手,更是潜水高手,他吸足一口气,潜入水底,对方见状,纷纷作鸟兽四散,他顺着水流声,摸入敌营,潜到别人胯下,突然冲出水面,就势把对方掀入水中,对方最终夺路而逃,池中岸上又是一阵贺彩声。
西边的山头,即将吞没最后一片晚霞时,不远处传来“九满,九满呷晚饭”,这是九满的母亲在呼唤,也是每一次游戏的终止哨声,大家纷纷游上岸来,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握着胯下,飞似的奔回家中……。
一栋乐园,洪家大屋
白天,只因是阴沉的天,太阳还不能从云层里而挣扎出来,抬头望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西北脚下的洪家大屋时,只是一片模糊,很想努力接近它,定睛再看时,也分明是朦胧一片,但此时少奇脑海里的洪家大屋,却是儿时学习的一栋乐园。
少奇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温馨的友情之花盛开,那种同学,师生情谊总会带给他最深刻地感动和回忆。同样在年近百旬的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者心里,回想起一个世纪前家人留下的往事:刘九满随在他家任教的杨毓群先生一起,在洪府读书两年有余的历史,是他家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洪家大屋与炭子冲一山之隔,它坐西朝东,前后共有五栋,成阶梯状排列、有大小房屋八十多间、内有花园两个、后有成片古林、前有一口水塘,四周筑有围墙,远远看去,洪府墙高院深,宅院宽广,气势非凡,它所开办的家庭私塾学堂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正如北京的学府就数北大与清华,它坐落在狮子山 西面山脚下,一条蜿蜒清澈的靳江从门前经过。年近百旬的刘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人
靳水是滋润花明楼这方沃土的源头之水,发源于金盆山西侧的石板塘,自北向南而下,弯弯曲曲,漫延在杨林盆地里,汇聚于杨林桥下,直奔双江口与麻山而来的另一支水系,汇于道林靳江主干直达湘江,一路北上注入洞庭,融于万里长江。
洪家大屋前的水塘
正是这一支甘甜的源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聪明智慧的花明人,也正是这一条古老的水系传承着人类的纯朴与文明,它承载着鱼米之乡丰富的物质,捎带着世界新的文明与进步。
洪家大屋,它是靳江源头水哺育下的佼佼者,它是这块沃土上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是献给母亲河流的最高赞礼,洪氏祖宗世代耕读于靳江河畔,甘甜的乳汁润育着洪氏子孙,洪氏家族的飞黄腾达在这里彰显,书香门第传承下的洪氏子孙多为科举出身,世代为官,其中洪唯善官至翰林,另还有晚情名将左宗棠与洪家结为亲家,并赠有“长乐永康”巨匾,悬挂洪家堂屋。
这一座古老的深宅大院,它沉淀着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同时又散发着各种新元素气息。到清朝未年,洪家的女孩子都不裹脚,而且可以同兄弟们一起读书学习,并不单是学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而是主要学国文、算术、自然、地理等新知识,持教的老师是当地有名的杨毓群先生。
杨毓群是九满的表兄,姨妈的三子,住杨林贺圫,年长九满17岁。
刘少奇的恩师杨毓群
杨毓群精通新旧知识,毕业师范学校,是一名思想开放的新潮人士。被十分重视教育的洪家重聘任教,主人并托扬先生寻找一个与洪家幼子洪赓杨同龄的孩子伴读。
那么,谁能跨进洪家大屋呢?
嗜书如命的九满,翻破了空洞死板的八股文,偶尔也看到了一点新式书籍,新书中全新的世界,使他获得了一些新思想,从而对新知识的拥有升温到了如饥似渴的境界。就洪家大屋,他也早有所耳闻,只是对高墙深院中那一扇紧闭的朱漆大门万难破入,只能闻得几只看门的家犬在院内嗥叫。
一日,他从来家里作客的姨妈口中,偶得知洪家大屋招品学兼优的伴读生。顿生希望,征得父亲同意,是日下午,邀母亲随姨妈回杨林桥,要拜表兄为师,以便他帮忙说和自己进洪府学习。
不待九满欢喜的心情平静下来,一行人已到了离家七八里的贺家托表兄家门口。
九满作了揖,拜见了姨父杨曙云后。就直奔主题来到了表兄的书房,表兄刚放学回来不久,从母亲口中得知了他们母子此行的目的,面对聪明可爱的小表弟,故意发了质疑地问话:“是什么原因要到洪家大屋读书”?
刘少奇姨妈家杨林村贺家圫
九满挣大了双眼,眼里闪烁着稚气的光泽,正如饥渴的孩子在寻求慈母的怀抱,注视着表兄,答了他的问话,首先是八股文读来太空洞、又死板,真是枯燥无味,久读这将会麻痹人的思想,还有我想拜佑群哥为师。”
杨毓群听罢,点了点头,略有思量道:“洪家招伴读生,可要考核的”。
“只要佑群哥把我带进洪家大门,考核功课没问题”。九满说话胸有成竹,然后又凑到表兄耳边道,“事成之后,我请兄长的客”。
杨毓群会心的笑了,心中暗想: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九满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俱备,人和有自己在洪府任教,说话方便;地利是炭子冲与洪家大屋同在狮子山下,一个居前,一个在后,上学不远;天时是九满与洪赓杨是同年,且 九满读书很用功,成绩出众,洪家定能中意。
于是,第二天,11岁多的九满随表兄杨毓群先生跨进了洪家深宅院内。洪赓扬的母亲周氏见来者衣着朴素干净,长得文静清秀,说话大方,考问功课对答如流,觉得这样的好孩子与儿子伴读很有益处,于是就允许他前来伴读,从此九满是天天早起,到洪家大屋上学,风雨无阻,经过一段时期的伴读,周氏见他学习成绩好,又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对他非常满意,于是让儿子洪赓扬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并让他到洪家寄宿,免收一切费用。
刘少奇盟兄洪赓扬之墓
洪家大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九满耳目一新,更加激发了他勤奋读书的兴趣,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经常拉着洪赓扬到书房找书看,往往一坐就是半天,读得津津有味。就这样他在表兄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他似一块纯净的海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着新知识的甘露。
一座乐山,狮子山庄
据杨毓群先生的长孙杨公望从祖父留下的信件及父亲杨根石的口中获悉:表叔公刘少奇,儿时跟随在其祖父身边三年有余。表兄弟二人相处盛欢,尤其是表兄对九满教授新文化影响最大。杨毓群常对后人说:“九满学习新文化是从我所教的那一年开始。”而九满也不忘师恩,常拉着表兄登高望远,舒缓心情。后来在1951年底,杨根石进京,表叔刘少奇设宴接待了恩师之子杨根石一行,并对一年前过世的表兄杨毓群表示深切的怀念。又为杨根石的工作,亲笔向湖南省委副书记金明写了一封推荐信。由此可见他们的师生情谊有多浓,更可见他们儿时生活、学习、游玩的一园一山是何等的其乐无穷。
一日是礼拜天,也是九满还表兄愿的时候,在求表兄说和进洪家大屋读书一事时,他曾承诺事成之后,一定请表兄的客——请佑群兄到狮子山游玩。狮子山北侧风景秀美的田园风光
狮子山海拨264米,是延绵不断南岳群峰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成东西走向,长达5公里,宽有2公里,似一头雄狮横卧在靳江河的两条支流之间,山顶上有仙人洞,杨公庙、欧阳生古墓等名胜古迹。狮子山前后泾渭分明,南北两重天。南面从安湖塘背面的竹子冲开始,平缓升高,延绵至山腰有三里多远,所以山势显得较为平坦,树木也不及北面茂盛,而东北面是在靳江另一条支流的源头,集山坝断面开始。一面峭壁,冲出水面,拨地而起,正如雄狮高昂着头仰天长啸。
靳水支流集山坝水系
九满领着表兄就是沿着狮子口下这条山涧小溪,听着溪流的哗哗声往上走,脚下的小水巷经过千百年来的冲洗,足有丈把深,窄的地方,从东岸可跳 到西岸,眼前几只水牛在小山坡下细心的啃着草,全然不觉外人到来,倒是有二只鸟落在它们的背上,前后左右跳跃,并昂着头举目四顾。
暮然回首,溪水挤过窄而深的小水巷,涌到了一池蓄水坝中,随着哗哗啦啦地漫过一载磊着石块的残坝,又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斜石滩上四分五裂,抖落出闪闪光斑。
沿着小溪边石径逆水而上,钻进一片竹林。九满在溪中石块上弹来跳去,惊动了石头下鱼虾,表兄顺势寻得一支竹杖,弯着腰,鼻子贴近潮湿的腐叶气味,好一阵还没有穿出竹林,阳光仍不能透过顶上层层树冠,幽暗的斜树歪躺着挡了去路,只有清澈的溪水潜涌而出,表兄有感而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呀。”
九满越过了竹林惊呼:“这边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兄紧跟跳了过去,只却得眼前一亮,天地洞开,几声鸡鸣证明了此地还是人间。溪水上游一口清澈见底的小山塘,塘边青翠的树林中一角层檐,蓝天白云下,飘着几缕炊烟,塘基下几丘农田镶嵌在盛开的野花中,好一幅,小溪、小塘、农田、农家青山包围下的山水世外人家。
一条肥大的黑狗立在通往山顶的石径上,朝山外来客汪汪大叫,突然一只花猫从杂草中窜出来,跳到黑狗身边,狗和猫它们一起翻滚、追逐玩耍去了。表兄弟二人悠闲地从它们身边走过。首先是前倾着上身拾级而上,最后是府下身子,身体几乎与山体平行,手脚并用,向山顶爬去。
不多时,九满已经到了山顶,并来回跳了一圈。表兄还在喘着粗气,向山顶伸出手中的竹杖,眼里发出寻求帮助的神情,九满握着乞求的竹杖往上拉,表兄弟二人终于坐在了山顶上。
脚下,杜鹃花开得正旺,映红了山顶北面,向下几十丈的山脊。数十丈下的半山腰,是一株株苍劲挺拔的松木林,它四季常青,攀枝漫生,而又延绵不断,犹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绿色长城,风吹林海,绿波起伏,发出阵阵沙沙声。
转身俯视南麓,嫩绿的青草丛上,一只白色水牛点缀在青灰色水牛群中,二只黑皮肤的黑牛,挤在黄牛阵营里;几只玩皮的小牛犊扬起后肢,翘起屁股在母亲身边跳来跳去;不见它啃草,只见它常钻到母亲的肚皮下;还有三五成群的放牛娃在浅草皮上翻着跟斗;头顶上一只雄鹰,抖开双翅,迎风翱翔,突然朝山谷俯冲而下,马上又扇动翅膀,冲出山顶,紧临云端。
表兄伸直腰,展开双臂、尽情地沐浴在大自然的春风里,他感谢表弟领他来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是。人们有时感觉不到是因为大家时常视它们为理所当然存在,而不加以重视,不知道感谢,更不懂得欣赏。
身边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但包括自然美景,也包括一对表兄弟的善意,亲情和师生友谊。
表兄拉着九满的手,又游览了仙人洞。仙人洞座落在狮子山的雄狮头顶,天然而成,洞口窄小,先人居住时,有利于防范野兽入侵,洞内洞开,有一天窗,阳光可照,洞高丈许,洞深丈余,洞口崖壁上深镌先人手迹,“石径珎秘阁,鼓竭弆名山。”石壁下方一口长年不涸的古井。
九满捧了一口甘甜的泉水,咽下肚去,思想里似乎起了变化,父亲在此巧得玉璜之事,一闪而过。
表兄喝下一口水,如饮百年陈酿,诗兴大发,“名山藏仙洞,昔人去无归,凝望柳阴下,便是花明楼”。
此时,表兄弟二人会心的笑了。表兄要去拜神,朝西边的扬公庙走去,九满则爬上东边雄狮头上的一块落下鸟粪的巨石上,表兄弟二人,一个居狮头,一个在狮尾,表兄在求他的神,九满在看他的水。
山下集山坝碧水似一条玉带,自北向南流经黄龙坝,飘舞在过路塘九瞒外婆的家门口。多少次在外婆家做戏的锣鼓声顺着那条水路,逆流而上,又回响在他的耳朵里。
二十世纪初,江南的皮影戏是丰富人民生活的美食大餐。四条长凳、一口收稻谷用的扮桶,几块门板搭成的戏台,就一丈见方,但它却演绎着几千年来的人生百态。
戏文刚开始时,首先是锣鼓喧天,大敲一通,马上是扯着嗓门大吼,大叫一通,紧接着是只听到扮桶上的门板冬冬直响,大跳一通。
大敲、大叫、大跳过后,白脸的秦桧,手持上方宝剑,押上红脸的抗金名将岳飞。台下七百多年后的看客当然早就知道岳飞是含冤惨死的结果,但是诸位看客心里总是希望戏文有所变化,或者希望午时三刻慢一点到,听信秦桧谗言的皇帝最终没有清醒过来,也没有颁布刀下留人的圣旨。
人生如戏,这一出戏就是岳飞的最后一段人生,后人也无法改变先人的历史,但是台上做戏的,台下看戏的都能看清恶善双方的面目……
待做戏的锣鼓声停下来,表兄已到了九满面前,二人随即打定了下山的主意。
师生二人顺南麓而下,接近山底时,五条狗横在眼前,黑、白、灰、花各色都有,它们或卧、或坐、或站、或走。分明都是一些家狗,眼里却发出狼一样凶恶的毒光。
恶狗一阵狂叫,惊醒了少奇美妙的童年。
一丝情结,一份后记
大多数读者在选择一本书时,都是先看看这本书的后记,因为后记是作者向读者汇报自己创作的动力及最终目的。
我创作这本书的动力,原于几十年前的一个使命。40多年前的九州大地上,古城开封,他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老泪纵横,呜咽无语,他浑浊的血泪只能顺着开封城北土街十号黯淡的院墙默然而下,和着阴沉漆黑的夜幕和高墙外那如泣如诉的秋雨,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他用沧老的双手托起夜幕中殒落的巨星,殒石擂动开封城楼上的古钟,悲惨的钟声穿越黑幕,在神州大地上空回荡。
一代伟人刘少奇含冤悲愤而去。
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降落在呱呱坠地的我的头上,少奇的盟兄洪赓扬老弟洪起章为痛失盟友前程潸然泪下,把希望的曙光寄托在嗷嗷待哺的晚辈身上,给我取名后奇。寓意:少奇蒙天下奇耻深冤,后奇冤假案将大白天下。
随着年龄地增长,长辈们给我的这一种使命,在我心中演变成一种情结,最后上升到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正因为这一种思想的驱使,我丢开在长沙的谋生之路,回到花明楼。多少次低头沉思迈步在花明楼的乡间小道上,多少次独自一人爬上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顶,俯视繁华似锦的花明大地,造就一代伟人刘少奇,是花明楼下靳江水的哺乳;是刘氏家训耕读两不误的优良传统,是表兄扬毓群教受新文化下的启迪,是洪刘两位异姓兄弟的结拜之谊,成就了他们更深的同学友谊;更是洪赓扬局长的顶力搭救,才使少奇在长沙逃脱赵恒惕虎口,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所以,我很想说,花明楼是因为人杰而地灵,人杰是因为少奇这一位杰出人材,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他的全部热血和宝贵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地灵、是在那人妖颠倒,派性纷争的混乱岁月。少奇蒙冤、身陷囹圄,造反派要置他于死地,跑到花明楼,先是挖他祖坟,后是捕杀安湖塘的那条金龙,无果。他们望着安湖塘背面的狮子山,认定此山,上卧雄狮,下藏巨龙。于是赶到雄狮头下,集山坝边一顿乱挖,几锄下去,泥土中鲜血直流,挖红了眼的造反派一夜间在原有的一口清澈小井旁,挖了一个大坑,第二天出现在路人眼前的是左边一井碧水,右边一池血水,这种奇特的现象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到少奇平反昭雪的时候,才有所好转,血水才有所反清。这不能不说是大地在显灵,是苍山在哭泣、在流血。
儿时,我每次路过集山坝边,会子坳这条古驿道时,总要注目凝视一红一清近在咫尺,而又泾渭分明的两池水,然后蹲下来,捧起小井里几口甘甜清澈的泉水,心中太多感想,难于言表。那刻,居然有人劝慰我:没关系,这里只是伤到狮子的前脚,根本没有伤到龙身。
喔!我似乎仿然大悟。
但又想,伤及足部肌肤的伤痕,可以痊愈,而伤及人民心灵深处的伤痛,却很难治愈,需要我们多花些时间。
如今,少奇冤案已昭雪三十多年,其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艰苦朴素,勤政廉洁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永远学习,永远怀念。
花明楼的乡间小道,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承载了少奇太多感人事迹,记录了其儿时的美好与希望,也记录了其情系苍生,关系人民疾苦的忧患情怀,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和教育基地。
当前,个别不规范用语,个别不健全行为,扼杀了多少世人对少奇的进一步了解,也激醒了我们对伟人的认识不足,对继承伟人精神,挖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不够。
所以,我创作《刘少奇的乡情》这本书的目的不言而喻,是让世人看清柳荫暗淡下的花明楼,成为千古绝唱的那一段少奇微服私访,以及游子对家的留恋和对亲情的怀念,勾勒出伟人无限美好的故乡情。使后人更深入了解一代伟人刘少奇,从而固入人民心中,尤其是少年儿童之心底,更好继承和宣传伟人精神,弘扬伟人的优良传统,促进伟人故里红色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岁月的风刀没有将心中的理想砍破,现实的压力也没有把执着的信念拧干。在资料搜集中,有96岁高龄的少奇同学洪赓扬之弟洪汉宗老人,少奇恩师杨毓群之孙杨公望先生,以及被刘主席及主席夫人王光美亲自接见的本人和其亲属,黄仁和、夏光明、李德章、朱昌质等在此表示谢意!终只是因为一种情结的压力,而转换成动力,驱使我来完成这个使命,在文字堆砌中,错误多的是,望诸位专家、学者、读者谅解、并指正。
大大可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