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风信子的时候,卖花的老板特地交代一句:“回去放在朝阳的地方,花开得早些。”因为他这一句交代,我回去特地将风信子放在朝北的地方——我不喜欢花开得太快,太早。
我看着宽厚的叶片长高,长到花骨朵的角度再向外卷曲,显出很俏皮的样子。我看到窝在一起的花骨朵慢慢长高,长成松松散散的一家子。然后,最左边的一朵首先张开一片花瓣,仿佛忍不住的扑哧一笑。也许是笑声惊醒了其他的花朵,一个夜晚过去,其余的都陆续开放,一串花蓬在绿色的闪着光泽的叶片中间,神气的样子转瞬间就显得优雅起来——仿佛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孩突然间就有了闺秀的气质和韵味。
等待花开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不必那么心急地给它阳光和温暖,让它自己在春寒中慢慢积蓄出热量,慢慢成长出丰姿,慢慢绽放直至慢慢地枯萎——即使是枯萎,“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一种特有的美。
记得去西递宏村的时候,跟着导游挤在人群中行走在古老而又喧嚣的街道上,从一处民居到一处民居,从曾经的豪宅到曾经的豪宅,了解了不少知识,却没有体会到古镇的真正韵味。
印象中最深的却是站在小街一角吃着梅干菜饼的悠闲一刻。卖饼子的老婆婆什么也不说,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但那散发香味的小摊位却能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离开时,我就在心里说,等着冬天吧,等到了冬天白雪皑皑的时候我会在铺满白雪的青石板街道上留下脚印,我会选择一个清晨坐在门前看小巷从寂静到生动的过程,然后再欣赏从鲜活到寂静的落寞。我会走遍每一条小巷、看那些看惯了游客的主人不再麻木的脸上露出的好奇。我还会站到附近最高的山,想象一下这个村庄最原始的模样和极繁华的时候。
慢慢地欣赏,用一种等待的心情,仿佛阅读时那种慢条斯理地读下去读得悠长绵远的感觉。
小时候读书喜欢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记得读琼瑶的时候常常是从回寝室一直读到窗户发白,不读到最后一页舍不得罢休。
再大点就不喜欢那样读书了,像三毛的文字,闲闲散散地读下去才觉得有味道。后来的一个暑假暑热清凉全然不知,因为一心沉在张爱玲的书里。但是现在吧,还是觉得当时所读的内容心中所剩的极为寥寥。
现在的读书像极了快餐,似乎有无数个理由可以占去读书的时间。细细一想,还是心灵浮躁。近日跟文友笑笑写同题文章,一比较山水自现——我经常跟学生说,相貌和语言都可以骗人,但一个人的文字是骗不了人的。现在,我的文字也将我的漫不经心和浮躁肤浅一一显现出来。
不该那样浅尝辄止、不该这样浮光掠影,慢慢地静静的阅读一本美好的书,慢慢地静静地去写心底的文字也算是一种不辜负的态度吧。
然后像读一本美好的书那样去读孩子的成长,美好的情感,温馨的画面,或波澜起伏或风平浪静的情节。等待的心情一直持续,是等待喜悦的心情,因为成长的意义全在于过程。
然后像读一本美好的书那样去读自己的人生,不惧怕其中会有风雨,也不担心情节的平淡,更不去计较内容的厚薄。慢慢地等待,静静地等待,即使叶片不展,即使花儿不开,又有什么要紧?因为生命的意义全在于过程。
寂寥无人、尽显真淳,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欣赏着此刻的美好,静静等待下一刻的美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