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问题比总结成功经验重要一万倍,所以有必要试议论一下:
1).改革开放之初没有一个全面的审慎的规划
改革开放的标志年是从1979年开始的,从上到下可能出于审慎的原因,缺乏一个全面的渐进规划,所以改革刚开始时的步伐较慢,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才开始出现风起云涌之势。但主要是中央决心的下达和部分地方的风起云涌,还是没有一个规划的东西。
后果是,不管是“姓资”还是“姓社”,经济运作掀起了狂潮,似乎也可以说是随便“乱”来,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是不是这样?
如此,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是通过后来不审慎的“疏忽”,造就出的很多新问题,具体的大概不用细列了吧?
不管大事或小事,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凡事都应当有计划,计划得好,要想做的事效果就会相对好些,计划得差一些,效果当然也会相对差一些。
所以,改革开放所以产生很多问题,主要就是规划不力!
可能有人会说,改革开放是新事物,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谈规划不切实际。
但“不分青红皂白,一哄而上”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哪个好呢?
2).如今的深入改革似乎仍然缺乏规划
到了今天的深入改革,虽然中央可能有规划,但老百姓仍然看不到具体的规划,还是不知道怎样办才好?只能随着中央临时的动作而动,无法施展能动性。
“中国梦”都知道是什么,应当通过奋斗去实现,但这只是个概念,怎样具体奋斗难道没有茫然的方面?
3).改革开放政治路线模糊
不管干什么事情,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那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是什么?可能有人会回答,是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复兴。没错,但这是概念,是大方向,具体怎么往这个方向奔,就模糊了,是不是?
如“党、政分开”、“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是模糊了政治方向?还是抛弃了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不但应有“标”,还应当有“序”才行,才能不但明白政治大方向是什么?也能明白平时的政治秩序是什么?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跑偏,是不是?
4).改革开放避开意识形态是丢掉了“灵魂”
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信仰的,国家也是一样,这是“灵魂”!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什么?中国人信仰什么?当然是共产主义。我们虽然有时还这样说,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意识形态的教育、贯彻、作为,虽然还些许存在,但系统性的东西没有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有,但也只是概念,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提倡、约束、规范人们应该如何操作的东西。
所以,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混乱!
没有了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就没有了社会的凝聚力,没有了凝聚力,怎么能把改革开放搞好?
5).改革开放存在多张“皮”
由于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意识形态的感召和凝聚力,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混乱,现在似乎应该是这种情况吧?
思想混乱的弊病很多,别的先不说,对改革开放的憧憬就不一样!
党和政府肯定有改革开放后的明确目标,所以改革开放本身只是过程,为了顺利地走这个过程,不被西方国家所诟病,有些东西不方便明说,虽然西方国家因此诟病少了不少,但国人也是糊涂的。
如此,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憧憬,就完全是西方那样的模式。
可怕的是,这些人还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正“年富力强”的人,他们基本大都是接受了西方教科书式的高等教育,现在都成了专家、学者、国家的一些中坚力量,甚至于成为了高官。他们在把社会往西方模式上领或推,社会岂能不乱?
而广大人民群众大都还是留恋社会主义,哪能不心急火燎、发牢骚?
再多的“皮”不用说了吧?所以改革开放的推行,按照党和政府心目中的过程和目标进行起来,相当困难!
6).公务员队伍的建立似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
政府官员现在有两个称谓,一个是公务员队伍,一个是干部队伍。公务员的建制是跟西方学的,干部队伍是传统的提法。
我们经常听到党和政府的号召与要求是对干部队伍说的,公务员的称谓大都是在招聘时才使用,这是不是如“一个人有两个名字”?有必要吗?
干部队伍的提法,不但使老百姓习惯、亲切,干部人员本身也知道责任的重大,如此,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易顺理成章。
而公务员队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尽管报考公务员的人有立志为国励志的人,但大都是为了谋取职业而已。考上公务员的人与组织培养出来的干部的素质,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特别是政治素质,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公务员的建制,似乎没有必要,而且有负作用。
7).对国企改革缺乏稳妥的设计
改革开放前,我们是公有制的国家,国企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和命脉,不是不可以改革,问题是应该怎样改。
无疑,国企改革的目的是应当让其更具有生命力,可事实如何呢?
确有一部分国企得到了大发展,但大都是垄断性企业,不具备垄断性质的国企,大都败下阵来。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很好的设计。
也就是说,国企改革的措施应当与市场经济很好地配套和结合起来才行。
而事实是,市场经济根本无法接纳国企,国企根本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国企哪能不败下阵来!
8).市场经济的盲目推出效果并不好
应当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体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体制与小体系都是如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计划经济当然也会有其弊病,不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通过变革就行了嘛。
但怎样变革有说道,如改掉不适应现代发展的条条框框,增加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一些东西,就行了嘛。
而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既然计划经济不好就废弃,把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搬过来就行了,这能有好的效果吗?
首先,西方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他的弊病。
其次是,我们的环境根基跟西方是不一样的,生搬硬套哪行?
9).土地政策的推出似乎是一种倒退
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能在革命时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推行了正确的土地政策,使被解放的农民阶层耕者有其田,受到了广大农民阶层的拥护,可见土地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
建国以后,随着世界上农业生产集约化的趋势,我们选择的是集体化的道路,无疑,这对集约化的深化是有好处的。
改革开放以后,却重新分田到户,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使农业生产又回到原始社会的状态,虽然是“承包制”,也属于分田到户,使集约化中断。
40多年的实践证明,分田到户是错误的政策,使今天的农业生产出现尴尬的局面!
大批农田被废弃或流转,几亿农民弃业舍家进城打工,这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观”!
如今,还是得走集约化的道路,使土地政策多次被迫再修改,直至今日,农业生产仍然无法规范,并衍生出很多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