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突然有些人醒悟过来,若以史诗为文学的评价标准,中国有《诗经》、《山海经》等,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母体,若以通俗小说为评价标准,中国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传奇、神怪志异,再不济以诗歌为标准,中国杰出的诗人灿若繁星,杰出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是,那些电视上反复播出的洗脑作品谍战剧的确是让人连死的心都有,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尤其是我最爱的诗歌文学里还是出现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和作品的。
最近俄乌冲突暴漏出很多作品,就是即使是达到俄罗斯这样文学高峰的国家都希望融入西方,被现代文明的主流所认可,一切都跟西方学习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被西方人接受,曾有段时间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放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中国诗歌等文学,直到近些年发现西方根本容不下你这个拿着金饭碗要饭的人以及富裕了,才有了恢复那些被摧残的伤痕累累的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就是这样一部描述中国古代文化巅峰的。
不知道谁规定的,诗歌一定要像西方那样“无病呻吟”才算佳作,有没有史诗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落后与否的标准。可是即使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诗歌也一点不再。《长安三万里》就是这样一部一次性将唐朝叫得上号的诗人来了串联。以高适与李白的友谊为线索,将来小学课本上有名的诗人都来了一次大杂烩。高适成了一个大器晚成的边关守将,李白成了一个先是挥霍千金后来几次入赘的放浪形骸之徒,杜甫与高适成了忘年之交。虽然高适成了一个光芒完全被李白掩盖了的武将。
《长安三万里》,以一种近乎浪漫主义手法将盛唐时期那些诗人、达官贵人以及歌舞升平、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一一呈现出来。里面有脍炙人口进而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的精彩演绎,也有你从未谋面但一定大号就赞不绝口的诗人,也有摇摇欲坠大唐王朝最后的苦苦挣扎,还有那些大器晚成、失意潦倒的回味无穷。
本片开头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吐蕃的趁火打劫,主角表面上高适,暗里的线索却是李白这个足以跟西方任何伟大的诗人相媲美的诗人,从他的意气风发到放浪形骸再到出世修道,直至最后被永王连累而流放、直至被赦的故事;从高适有志难伸到最后协助严武击败吐蕃军队的过程。
大唐已经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神话与情节,安史之乱中也有人吃人的现象,一去不复返的是他完美的印记,但是那些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诗人以及作品在今天都是万丈光芒,由此我又产生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好的中国古诗是不是一定要讲究格律。实话跟您说,我私底下写了3万多字的古体诗,但没有一首是押韵的,我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韵——你该明白我对此的态度了。其实很早也有很多人早就不管什么格律了,不是因为诗歌也该为工农兵服务,而是工农兵都可以写的诗歌才是正真的贴近生活,所以,评价古体诗的好坏早已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读、写。
第二个问题,到底是我们那样没规矩地信笔涂鸦地原创好了,还是天天死记硬背古代诗人的作品好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相信,现代人有能力写出水平超过古代那些杰作呢?笔者从小就被逼着背唐诗宋词,虽然都是读起来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但我更在意的是我自己能否写得出千古流传的诗句来——所以,我根本不满足于死记硬背,而是尝试模仿着写,写好后发到网上去,任人评说,但是可惜的是既没有招来狂蜂浪蝶般的批评,也没有获得像李白那样人尽皆知的美誉。这就尴尬了。虽然如此,我还是鼓励后来,读诗不在多少,而是在于能否写出好诗哪怕只有一二。所以对于央视搞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各种攀比记性的比赛——创新程度太低。
中国人有个特长,那就是借古喻今——不管是借古讽今、还是借古赞今,《长安三万里》就是这样的作品,他把几乎盛唐时期最出色的那些诗人一锅炒,为的就是赞美如今的世道。这就涉及到一个巨人说的话。第一位中国籍诺奖也文学诺贝尔奖的莫言说的,我也搞不清它是在哪个舞台上说的了,他说,文学就是拿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谁要是将它拿来歌功颂德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先不管他是为了诺奖才那么创作文学作品,还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抨击他的过往,我只知道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面的“时”应当理解为时势,时政,“事”应该就是大千世界的各件事,各种事。所以,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体裁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为实现各种各样的目的服务,这其中当然包括歌功颂德。这就是我的第三个问题“鱼跃龙门为辞旧,今看天下何苗苗”,只要你有那个本事,你可以为任何目的使用任何题材去创作。至于莫言的话,也是一种态度,他高兴,大可继续坚持,我们爱看的看,爱骂的骂,就跟诺奖似的,也只是一种手段。
《长安三万里》是看完了,但绝不要掉以轻心,因为说不定在有些潜移默化的手段之下,你就真的习以为常了。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别忘了你是不是抱着某种的目的不合时宜了。说真的,若是要我创作这样的作品,肯定是个次品或者半成品,因为我也不知道我明天按按电脑键,在别人背后吐几口水是为了什么?
马儿,马儿,你别跑,慢慢悠悠只为几根草!
赞(8)
最新评论